還記得你上一次買Esprit的衣服是什么時候嗎?這個曾經流行一時的品牌近些年來的表現實在不佳。
擁有Esprit品牌的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0330.HK)2月23日公布中期業績,如上月該公司盈警所述,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2015財年上半財年凈利潤暴跌50.5%,從上年同期的9500萬港元跌至4700萬港元。
雖然從ZARA挖來高層進行改革,但就目前而言,Esprit似乎復蘇無望。
關店節省成本
2012年9月,思捷環球從Inditex集團(zara的母公司)挖來了馬浩思擔任首席執行官。
在2013年的投資日會議上,走馬上任的馬浩思廢除了Esprit此前185億元轉型計劃,改為以節儉為主的四年轉型目標,包括每年節省10億元開支;把營運開支占比下降至少于50%。
這一系列的改革曾讓市場一度看好思捷環球的未來。匯豐在此后的一份報告給予信心認為思捷最糟的情況已經過去,并預料公司在2014年有望持續成長動能。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Esprit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在一年內由超過500間減少至只有305間。
管理團隊似乎成功通過削減成本達到減少經營開支的這一策略讓思捷環球2014年上半財年業績扭虧為盈,實現輕微盈利。
公司樂觀宣稱已經執行了這一“高效產品引擎”,建立更快更具效益的產品開發及供應鏈流程,并稱此為“Esprit成功扭虧為盈與重拾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就在剛出爐的上半年財報中,思捷環球表示由于銷售空間減少、歐洲異常溫暖天氣、中國退貨協議及不利匯率造成該集團2015財年上半財年收入大跌16.3%,從上年同期的128.10億港元跌至107.16億港元。
“不關店持續虧損難受。”服裝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說道,“但持續關店肯定不是好策略。”在他看來如今的Esprit是“江河日下,廉頗老矣。”
向快時尚看齊
程偉雄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除了那些快時尚品牌的沖擊、網絡銷售的競爭之類的外引外,一個品牌的崛起和沒落都是和內因分不開的。”
ESPRIT前身是美國舊金山的一家制衣公司,以香港遠東有限公司為采購代理商,這家公司的老板邢李源,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女星林青霞的丈夫。香港遠東公司在1980年代初開始在亞洲批發ESPRIT服裝,并在亞洲不少城市開設了零售店。1993年,該公司旗下思捷亞洲在香港上市,4年后收購ESPRIT歐洲業務,并更名為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
輝煌時期,ESPRIT市值高達1700億元人民幣,門店遍布全球,其中大部分門店分布在歐洲、美國等主流市場。不同于依靠低成本代工而走向世界的國內企業,ESPRIT也成為了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由中國人掌控、在全球擁有影響力的品牌。
不過自2006年起,邢李源先后辭掉了思捷環球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的職位,并不斷減持思捷環球股份。據統計,他先后減持股份10余次,至2010年完全拋空思捷的股票,總計套現約233.28億港元。
在邢李源等超級經理人低調離開后,思捷環球每況愈下,已連續幾年滑坡。
此前,就有市場人事指出,批發是Esprit當年快速崛起的關鍵。但也正是因為過于倚重批發業務,以至于忽視了供應鏈建設。
供應鏈短板使得ESPRIT無法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更無力及時推出順應消費潮流的產品,從而導致系統性的滯后。據曾經負責Esprit在華業務的當事人回憶,Esprit的供應鏈成本比韓國服裝品牌“依戀”貴30%左右,更不要說與H&M,ZARA、優衣庫同臺競技。
據悉,Esprit運營總部位于德國,設計部門則設在香港。
“算是一個老外品牌在中國本土市場水土不服,產品老氣橫秋遠離現代國內年輕、時尚消費者的需求的案例吧。”程偉雄總結道。
但Esprit的高層對未來的發展仍然信心十足。出身于快時尚行業的馬浩思就在這次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集團仍在轉型期,并稱有良好進展和正面改善,不過亦承認轉型尚需時日,但公司有足夠現金流予以支持。
據透露,思捷環球目前正在推出快速服裝,縮短產品上架時間。這也許意味要Esprit向H&M,ZARA、優衣庫們看齊?但現在還趕得上嗎?
(第一財經日報 劉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