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賞金額:1個聯商幣 未解決
同樣網絡發達甚至優于中國的國外(北美、歐洲等),為何實體商店能夠免遭網商電商影響,不會像中國這樣實體店鋪因網商而蕭條?以加拿大為例,大部分服裝、甚至電子產品等消費者仍會選擇在Outlets、Winers等shopping mall進行購買,隨處而見的大型商場門口熙熙攘攘之人群也可見人們的消費能力。是什么導致國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沒有像中國這樣發生轉變,或者什么原因使實體市場未能萎縮?
相對國內而言,就我看到的 一般家庭(典型加拿大的大城市中產階級或更高)會選擇開車到mall進行購物,有特殊需求或其他少數情況才會選擇網購。。為啥?
95年美國的電商開始發展的時候,就面臨著強大的沃爾瑪。實際上在60年代沃爾瑪就確定了一個原則,「從小鎮入手,凡人口超過4000人的小鎮就開店」,到95年沃爾瑪在全美已有1300多個門店,而且主要在小鎮,下面就是沃爾瑪在全美的「細胞繁殖」式的擴張路徑圖(1961-2010)
2010年,美國整個電商行業166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還不及沃爾瑪在美的營業額,回到上面的結論:美國的電商目前只是零售業的補充(數據來自華創證券研究院張雪川,陳卓)
到2013年,美國電子商務的份額雖然不斷在提升,但是仍然只占到美國零售業8%左右,傳統零售業強大依舊,電商弱小依舊,不過由圖可見,美國電商的增速是超過零售業的增速的(數據來自Business Insider)
再看我國的大環境:
我國發展電商時,傳統零售業其實是欠發達的。
表現之一就是中國大賣場的普及率不高,連鎖零售商的覆蓋率也不高(數據來自華創證券研究院張雪川,陳卓)
其他
國美(1987年創立),在2014年門店數量1698家;
蘇寧(1990年創立),在2014年門店數量1696家;
跨國零售商在中國的覆蓋率更低,如下圖,世界零售業霸主沃爾瑪2013年僅有411家門店
表現之二:中國零售業態的集中度不高(數據來自華創證券研究院張雪川,陳卓)
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前20家零售商只占城市零售總額的13%左右。而截止2010年,中國最大的零售商高鑫零售僅占12%的市場份額。
所以,我國的電商開始發展時,傳統零售業其實是欠發達的。
再看物流業
經濟地理結構決定末端配送成本(最后一公里):人口密度越高,配送成本越低。美國地廣人稀且人口居住相對分散。2010年,美國超過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僅9個
我們看到美國人口的分布密度很分散,而中國地少人多且人口居住相對集中。2010年,我國人過500萬的城市就有88個,下圖可見,中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30人,約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3倍,且中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過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還有,就城市人口來說,我國的城市人口是全球最多的(數據來自網易探索)
然而,人口越稠密,某一城市日包裹配送量越大,物流成本就越低,物流業就越發達
(此圖是同事吳昊制作,實際上包含下面幾個部分的數據:
和一個蹩腳的公式)
城市人口多,末端遞送的成本低,物流成本也低;
勞動力成本遠低于美國,人工成本相對低,物流成本也低;
城市中央商務區地價很高,而幾十公里之外的地價急劇下降,倉儲成本可以有效降低。這對電子商務可行,對實體零售不行。物流成本也低。
所以
國內在城市群密度高的區域,網絡購物模式運營成本低于傳統零售 ;
綜上所述,所以在國內的不同區域,電商都有優勢。
最后回答一下問題,為什么國外實體商店為何未受到電子商務沖擊?
對外來看,這是因為國外的傳統零售業過于強大,導致電商對其的沖擊有限;
對內來看,這是因為國外的物流成本高昂,一定程度抑制了本土物流業的發展。
——————————————————分割線————————————————
不過,美國零售業極強的局面也一直在逆轉,也不能完全說實體商店為何未受到電子商務沖擊。
比如下圖的指數綜合了超市沃爾瑪、百貨JCPenny、電器Best Buy和服裝Gap等門店銷售增長趨勢,從2010年起一路下滑(數據來自Business Insider)
USPS、EMS包裹快遞業務價目表;
奶茶那年應該還在大學呢,某相關企業的自建倉儲的某張測算表;
自建的模型關于「客單價與物流總成本及商品毛利率」的敏感性測試;
嗯,跟好多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廝混了很久;
于是,在我國
現在60%以上的美國人都已經從網上購買過電器、書籍和服裝。
事實上,傳統零售業受到電商的沖擊而停滯甚至萎縮,這在全球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美國也一樣,國內的零售業也開始不斷下滑,只是這個過程相比我國來說,實在太慢了而已。
(轉自知乎)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