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世紀聯華進口食品區,單獨開辟出一塊區域,高端售賣,燈光、陳列布局一流,和對面區域的普通商品檔次對比明顯,總會有人在那逛逛。物美就較一般,進口區和普通商品區隔不明顯,少人問津。其實,超市的進口區,裝修好搞,品類雷同太多,還有很多在作秀,沒有精耕細作。
個人覺得,隨著國家食品安全重視,大家對營養的關注,還有個性化消費的提升度,進口食品,未來會成為實體超市不可或缺的深耕品類。
大家覺得超市進口食品潛力如何?談談你的看法,送50-100個聯商幣。
附上你拍的超市進口食品陳列、布局等相關圖片,送100個聯商幣。
活動已結束,感謝參與!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
我所在的城市超市并不太注重進口食品這塊,也就不專門跑去拍照片了,就以我個人的想法來閑聊下這個話題吧。
實際上進口食品應該會具備很大的銷售空間,營養和個性化消費都還是其次,個人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進口食品與國產食品間的差異
第一、商品的質量差異
相較國內食品動不動就爆光各種問題相比,進口食品在爆光率上明顯遠低于國產食品,倒底進口食品是不是在質量上就優勝于國產食品,這個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從大眾所知的情況來看,會感覺進口食品質量優勝于國產食品,這也相當于幫助進口食品做了無形的廣告。
第二、商品的價格差異
現在國產食品一線品牌價格也在不斷了攀升,己經與進口食品的價格相差無幾,在價格上沒有了明顯的區分,現在以城市來說,都比較注重商品的質量,價格差異不大時,多花幾個錢買進口的也就理所當然了。
第三、品牌認知程度
目前以國產食品來說,真正形成較強的品牌數量并不多,基本上地方品牌比較多,而且集中在煙酒飲料這些類別,食品類相對來說很少,能實現全國化的食品數量就更少了,市面上常見的耳熟能詳的食品品牌,基本都是國外的品牌,在國內生產銷售時間久了,很多人都當成是國產品牌了。真正國產的品牌食品,差不多都集中在一些小食品上了,比如辣條豆干泡爪之類的中低端食品,相對于能舍得花錢買零食吃的人應該都差不多屬于地方中高消費的人群了,這部分人可能對很多品牌不太熟悉,最有效體現自己身份的做法就是買知名的品牌,那就會有很大一部分買到國外品牌國內生產的這種類型,另一種可能就是直接買全進口的,不管東西好不好,拿出來吃都倍有面子了。在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靠著礦山發財,買個零食吃也不管什么牌子的,只管什么貴拿什么,只要全是外文看不懂的,都得買來嘗嘗,好吃了經常買,根本不關心價格是不是超出了商品本身的價值。
第四、生產廠家的理念變化
以前可能很多國產品牌都想做大做強,卻發現真正去做了,很難進入到市場,不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企業沒做大,做不了廣告,沒錢做廣告,就沒有品牌效應,沒有了品牌效應,商品價格上不去,效益做不出來,沒有效益生存都成問題,更別提做品牌了,這樣就進入到了一個惡性循環中,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很多企業只圖前期走量盤活企業,怎么來錢快怎么做,在品牌建設上與產品研發上投入的資金和精力不夠,造成的產品質量一般,口感一般,有些為了省錢,可能包裝都很一般,慢慢地就定性為一個低端品牌了,后期想改也不太好改,可能還沒有到改的時侯就被市場淘汰了。有些做得好點的企業,換品牌重新上市,做得差點的企業,就是不斷地跟風做產品,什么好賣做什么,也不管自己做的是不是好,仿得像就對了,這也造成了現在的品牌亂象。當然了,可能還會有一些更深層的因素,不過我能想到的也就這些了。
第五、零售終端的進銷定位
這個因素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一些品牌的發展與擴張,絕大多數的零售終端對于商品的認知就是自己對產品的定位,你拿個進口商品去,他可能不敢賣,怕價格太高不好賣,如果跟國產商品價格相差不大,他就很容易接受了,因為他自身就認為進口的東西價格應該比較高,現在價格不高啊,完全能接受,這就給了進口商品一個展示售賣的機會。而國產的商品食過去,如果有廣告,那還行,要是沒有廣告,他不知道,那你要走個中高價位的話,估計他就很難接受了,就算你產品質量好,口味佳,但他始終覺得你這東西沒聽過啊,雜牌啊,價格這么高明顯虛標了嘛,他不接受,那國產品牌就失去了展示售賣的機會。然后經銷商賣不動了,怎么辦?廠家一見這種情況,當然是不愿意退換貨了,國內的廠家基本都這樣,你銷售還行,小部分退換貨是可接受的,銷售不行,就給你設置各種條件來退換貨。經銷商一看形勢不行,不能賠手上了啊,就開始低價清貨,虧損一點也能接受,一旦這樣去做了,這個品牌在當地就是個死牌子了,以后沒人敢接,就相當于被市場淘汰了。
消費者這塊的認知加上零售終端和廠家、經銷商等各個環節的操作,促使了一般的品牌做不大,做不大的品牌攪做大了的品牌的市場,形成了一個中國式零售亂象。所以說我個人覺得,未來將會是進口品牌的天下,但國內品牌也不容易絕跡,因為大品牌始終價格還是偏高,國內小品牌把市場主要放在低消費群體,國外品牌和國產己經做大的品牌把市場放在中高消費群體,會形成兩個市場,以城市來說,會以進口品牌為主,國產一線品牌為輔,農村市場會以一些進口品牌和國產一線品牌為依托,國產二、三線品牌為主的一個銷售市場。當城市化進程達到一定程度,國民收入不再靠數據平均而實現事實性的平均時,估計食品市場會形成一場大的洗牌,會淘汰掉很多小企業,市場流通基本以進口品牌與國內一線品牌為主的銷售市場。
2015-10-13 14:59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沖著獎金聊兩句
進口食品大致分為進口生鮮和進口零食吧,當然還有各種營養品、奶粉等。這里先說說進口零食吧。
“KA超市+進口零食”,是個很誘人的題目!在2年前就已經被業內(包括KA采購和經銷商)看作KA食品品類的新藍海,像華潤萬佳這樣的超市早就作了整體發展布局。在幾乎所有大店都設了統一形象專區,非常醒目,產品也很豐富,經營約500個SKU。對供應商也開出史無前例的優惠條件:經銷不退貨。足見勇氣與眼光。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結果貨沒賣多少,庫存超標,降價促銷效果也一般。成了華潤萬佳的一個新雞肋。馬后炮一下:
1.顧客群錯位。KA賣場的主要顧客群還是大爺大媽,家庭婦女等,對進口零食缺乏認識,也很難接受其價格。
2.渠道沖擊。相比起各種電商,KA里面的進口零食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消費者都很會選擇,尤其是進口零食的消費者。
3.品牌推廣。在傳統KA市場,任何零食是靠廣告等各種推廣手段推進來的。而在云云進口零食中,基本沒有品牌作市場推廣。在消費者的印象中,這一專區的零食只有“進口”兩字的標簽,再無更多認識。
4.口味問題。進口零食并不是為國內市場開發的,其口味也是因人而異,各有所見吧,有人覺得非常好,又有人覺得還不如國內零食對味。
5.魚龍混雜。進口零食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中也是良莠不齊。有百年歷史的精品,但也有粗制濫造的次品,都統一在同一標簽下。有些原來在內地搞食品的工廠,在東南亞再設廠,然后包裝再用點心,就利用原來的渠道進口進來。呵呵,,,
嘴碎說了兩句,不對之處,敬請行家指點。
2015-10-13 14:58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