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市份額的事,我有一點自己的想法。這里有兩個問題:其一蛋糕是否真是就那么大?其二即便真的那么大,競爭多了,你的市場份額是否就真的小了?
近幾年,大連的商圈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市級商圈的影響力在弱化,購物中心或者百貨店已向著區域化發展。以青泥為例,早幾年可以說是市級商圈,但隨著柏威年的開業,百年城的調整,以及中山區適婚適育年輕人群的向北遷移,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更多的追求離家近、服務好、環境優。當區域商圈在不斷強化的同時,就不能簡單的認為“蛋糕還是那么大,只是多了幾家”的問題。我相信青泥商圈目前各商業項目的總銷售額一定是大于新瑪特一家獨大時的。這里就有一個“零售一生”兄弟說的定位問題。市場在細分,品牌在向個性化發展,同商圈內商業項目的定位如都能彼此錯開,將會產生更大磁石效應,吸引更多的客流進入。所以我首先認為,對于區域性商圈而言,各商業項目精準定位會增加區域商圈在全市范圍內的市場份額。
第二個問題:蛋糕就是市場,而市場就是消費者的需求。我們一直在說消費者的需求在下降,其實不然。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不太恰當,但也能說明一點問題。16年媒體在宣傳國人去日本搶購馬桶蓋。我相信對于這樣一個科技含量不高的產品而言,中國的企業生產起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什么國人卻要去日本購買?排除其它因素不說,我這里只想強調一點,是因為我們的企業并沒有真正的觀注市場的變化,隨著顧客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大家已不滿足產品的基本功能,更多的是體現個性化及消費感受。而我們依然按慣性思維來運營商業。所以我認為不是需求在下降了,而是需求在變化,這樣說才更準確,才更客觀。
2017-01-26 10:33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柏威年的確是青泥商圈。青泥目前也的確是大連的第一商圈。但未來是不是?不好說。
另外我想說說柏威年,說柏威年的品牌不突出,我不是十分認可。購物中心的定位不是以品牌的羅列來界定的,更多的是根據目標客層的消費習慣來對品牌進行組合。主力店:影院CGV、超市OLE;為什么沒選擇萬達、博納、盧米埃?為什么沒選沃爾瑪、家樂福、V+、BLT?快時尚:我記得只有一家GAP,為什么沒選HM、CA?當然我個覺得巧克力、ZARA也許可能會更好,但上述兩家店青泥商圈已經有店了;餐飲:五樓與地下一層的餐飲是很好的錯位。五樓基本上是全國性餐飲品牌:外婆家、熱啊、57度湘、水貨、西貝、爐魚等等,地下一層則主做大連知名餐飲。而餐飲正是青泥商圈的弱項,卻是柏威年的強項,我想柏威年在餐飲的招商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沒有餐飲的客流帶動,柏威年能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把空鋪率做到現在這樣,可能性是比較低的。另外諸如零售品牌:一層、二層尤其是1F有30%以上品牌為首次進駐大連,其他品牌即使不是大連首店,也是與其定位相匹配的輕奢、潮牌。再加上很多功能配套、家居類海馬、坤雅、AHOUSE等都體現了時尚與潮流。
包括柏威年營銷活動的策劃上我個人認為專業化程度、系統化程度是比較高的,效果雖然不能說立竿見影,但商業項目的口碑一定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一點你可以看看大眾點評網上顧客對于柏威年的評價。我個始終認為:柏威年、凱丹、恒隆的進駐對于大連商業的提升與進步,不只是停留在購物中心數量增加的層面上,而是會對大連商業的快速發展、大連零售人專業程度提升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2017-02-06 15:31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