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華和丘吉爾感冒。
這是電影《一九四二》的開場白。
國際大事件中,丘吉爾的微恙似乎略顯違和,其實放在某些場景之中,也許是可以并列甚至在花邊料的陪襯下所謂的大事件不過外強中干。
比如,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小度的“全雙工免喚醒”能力;百度智能紅綠燈已在多個城市達成落地,交通延誤時間減少20%~30%;百度AI尋人已幫助超過6700個家庭重新團聚和李彥宏濕身。
兩塊錢預算上熱搜的陰謀論
時代最不缺的永遠都是段子手,尤其是這種極具戲劇張力的“沖突事件”。什么兩塊錢預算上熱搜等等。在互聯網江湖看來,百度自我策劃營銷的可能性為0。
一:李彥宏過于帥的“副作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了擬劇理論(dramaturgy)。該理論認為,人完成社會交往,就像在舞臺上表演,利用各種符號資源在別人心目中營造自己的形象。
企業品牌如“演員”,市場如“舞臺”,品牌要想火,就得搞“人設”。科技大佬們本身就是重量級的“意見領袖”。作為行走的價值觀,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和整個企業的形象密不可分,將品牌的目標、使命、愿景等一系列核心要素具象化為一個質點,通過“領袖”這一生動化、人格化的形象,來對外進行傳播。
企業家不是明星,企業,產品與個人品牌其實還是有割裂的,完美的事件營銷,應該是兼顧產品甚至突出產品弱化自己的形象。
記得去年的大會,朋友圈被李彥宏的帥照刷屏了,其副作用無疑是傳播容易跑偏,影響公司戰略的傳播,百度要真是拿老板做營銷,其實完全無需配合,鑒于李彥宏鋼鐵直男的人設,演講中,拋個媚眼,擺個pose足以上熱門,而且還絲毫不影響高大上的公眾形象。況且一個B端的大會,完全沒必要靠犧牲老板形象做營銷,腦子真進水的人才會這么想。
再說一個真實案例,志剛之前做公關的時候,服務某大廠,有一期想用下創始人的形象或者名字作為噱頭,甲方小兵直接就否了,原因很簡單粗暴,老板形象不能用即使是正面案例,老板形象尤其是知名大佬可以說是品牌的禁區。
當然,即便如此,層層把關,我們也經常看到大佬們“垮掉”的一面,普遍都是大佬們自己說嗨了,沒管住自己的嘴。
二:大企業注重質量,小企業注重流量,拋開企業階段談營銷策略沒有意義。
對于是不是營銷,表明看是品牌策略的選擇,其實本質上是品牌所處階段的戰略打法的差異,以后碰到類似事件我們可以很直白的判斷是自發營銷還是偶然事件。那就是看企業規模,小企業或者急于擴大知名度的企業,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是營銷,而大企業任何意外不論結果如何,都是真意外。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廣告大師李奧貝納就已經說了:“如果你想標新立異,你可以早晨上班時,嘴里叼只襪子。”如果有人叼著襪子出現在辦公室,你的確會記住這個人。
小企業或者急于擴大知名度的企業更強調數量,先有流量后有質量,不惜“嘴里叼只襪子”。
百度要是家小公司或者是急于擴大知名度的公司,這么做不合情,但合理。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4.0里面提到:有時候品牌需要負面口碑才能激發粉絲群體的正面擁護,兩相交鋒之下,其實又可以為品牌帶來二次傳播。要知道一個廣告投入到世界杯的舞臺,最害怕的就是沒有任何沖突和波瀾的完美主義,什么都對,什么都美美的,但沒人留下印象,沒人評價你,沒人消費你,肯定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一件事情。
前幾年,ivvi手機舉行新品發布會,總裁張光強用空中飛人的形式出場,怎知威亞半途出問題,人被迫懸吊在半空中。這種毫無存在感的企業做任何營銷都有可能。
聲譽和聲量之間其實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聲譽好壞主要看產品是否真的解決了消費者沖突,而聲量大小是看你廣告投放的多少。一個品牌的崛起必然離不開這兩個因素,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什么時候該做聲譽,什么時候該做聲量。大企業本身并不缺乏流量,想要流量很容易,更為注重質量,質量遠大于流量。
彥宏遇水,則發百度?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都非常講究面子的,李彥宏這次被當眾潑水,無疑是件很沒面子的事。而CEO丟面子,對于整個百度上上下下而言無異于一顆原子彈的投放。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這也會促發百度的危機意識上升至空前的高度。
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永遠屹立在浪潮之巔,任何一家企業自誕生伊始就與危機相隨。而企業的衰落或者失敗往往源自于危機意識的缺乏。
2016年對于百度而言絕對是艱難的一年,由于搜索方面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讓百度被如同海嘯般的負面消息所籠罩。而近幾年,挽回公司形象已經成為百度不亞于AI戰略的發展規劃。從細節來看百度也確實一直在去努力修復自己的品牌形象。
只不過,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品牌復興方式。
一方面是業務層面的,是高舉高打的AI戰略,重新塑造百度的技術標簽,百度在AI領域的投入和成績也有目共睹,在被“潑水門”搶了戲的發布會上就有一些不錯的亮點。
另一方面,過去一直給人一種內斂性格的李彥宏,也親自下場只為改造百度的公眾形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件事:一是干凈、帥氣的李彥宏居然參加了”茹毛飲血“般的貝爾野外生存真人秀《越野千里》,赤膊上陣在泥巴里摸爬滾打。二是一直都被譽為愛妻寵女狂魔的李彥宏,讓自己的妻女曝光在公眾面前。
兩件事這也讓人感受到李彥宏改變自己和百度形象的決心。
但在互聯網江湖(VIPIT1)團隊看來,自上而下改變是不容易的,即便是一些實際發生的戰略執行命令通過層層分解傳達,到終端執行力和執行的程度也會大大縮水。更不用說意識形態方面的形象問題了,這也導致百度一直都沒有擺脫負面較多的問題。
負面較多但也應付得過來,預示著多少可能會給個別內部人士一種可以將就的錯覺,得過且過即可,但這次“潑水門”事件的發生將徹底打破他們“平靜的生活”。
就好像古代皇帝一直在安逸的生活在深宮大院帝,即便有些小危機也無妨。直到有一天刺客來到皇帝面前,即便最后沒事,也會引起從上到下所有人的警覺。
百度此次就是如此。中國頂級企業家中有誰這樣丟過面子嗎?好像沒有。李彥宏為什么會遇到?不少人會將其與百度的一系列槽點進行聯系,這會引發百度內部對品牌形象高度的重視,從上到下形成一種共識,底層員工也會自發地去維護品牌形象。
對外界而言,互聯網時代的人是健忘的,明天可能就有新的瓜吸引輿論關注。但對于百度內部而言,此次“潑水門”也會讓內部上上下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變得如履薄冰。
克萊·舍基在其暢銷書《未來是濕的》中寫道:“在信息技術普及之前的工業時代,家庭之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處于企業或協會等契約化組織之中,這是一種缺乏靈活、干巴巴的關系;在社會化軟件普及的信息化時代,人們因興趣愛好等共性特質而聚,來去自由,這將是一種更具人情味、濕乎乎的關系。”李彥宏濕身,百度的品牌如果因此變得更加濕漉漉,那么被潑水丟面兒倒也值了。
未曾謀面已結仇:文明準則與異議表達的底線在哪里?
是什么讓那位男子做出“潑水門”這般驚人的舉動?
對百度的討厭和不滿?對李彥宏個人的不喜歡?還是只是單純的為了出了個名?
這讓人不禁想起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的那句話:“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潑水而已,不至于同劉和珍君遭受的待遇相提并論。但實話實說,這位潑水男子的行為也讓人大跌眼鏡。因為時代不同了,在文明社會,這種過激的反應和對人的不尊重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惡”,一種從未推測過得惡意。
同樣的,還有此次事件曝出后,一些幸災樂禍的評論和傳播,一些企業甚至拿來“借勢”。什么時候,不尊重也能成為美談,成為營銷資本了?
從人的角度來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見解的分歧。但對于潑水者以及看笑話的人而言,關于異議表達,人們追求的應該是什么?我想應該是那句經典的口號:“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能尊重觀點不同的言論才是衡量一個人修養的標準。
可能在潑水者眼中的百度真的很讓人討厭,不喜歡甚至批評都是他的自由。但就因為看不慣就去潑水真的是種不成熟的表現。當初布什被仍鞋子,扔鞋者出了風頭之后,這種行為社會各界都表示不能接受。同樣的,對百度不滿也不應該以這種一些近乎野蠻的方式發泄出去。
即便潑水是最輕度的野蠻,但也突破了文明的底線。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即便是競爭對手也不應該嘲笑李彥宏此次的遭遇,因為這不符合“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原則,就像反恐不是一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世界共同的使命。把潑水與之放在一起可能有些夸張,但打擊這種不文明或許將成為整個企業家圈甚至公眾人物共同的使命。
因為有那么一些人總喜歡看名人出洋相,不在乎什么文明與道德。
法國行為主義學派早期研究者、社會學家塔爾德(J·G·Tarde)提出了模仿理論,他主張,所有社會生活的重要行為與現象都是由模仿獲得的,而犯罪行為也是模仿而來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之一,也是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能。
因此,無論正面的或者負面的,只有具備足夠的曝光度不排除有人模仿的可能,這也是一些模仿犯罪頻發的緣由。此次潑水事件的曝出有很多“惡搞”的意圖,成本比較低,受到的關注卻很多,因而非常容易觸發模仿效應。
試問哪一家企業沒有槽點?哪家企業沒有自己的黑粉?今天嘲笑了李彥宏,明天自己開發布會可能有人拿著一大瓶水倒在自己的頭上。把這件事拿出來做營銷更是一種幼稚的表現,本身就不是件文明的事,最后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因為就目前輿論方面來看,有不少看熱鬧的聲音,但更多人對潑水這一行為表示不滿,即便這些人有的也不喜歡百度。
遺憾的是,通過查閱治安管理的有關條例發現,由于此次潑水者對當事人李彥宏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很可能不會受到過重的處罰。但從道德和文明的角度來看,真的希望潑水者能夠受到嚴懲,百度也應當積極進行索賠。即便惡小也不要降低作惡的門檻,不想看到以后時不時的曝出某位企業家或者其他公眾人物被當眾潑水,那樣的話絕對是對文明社會的侮辱。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號: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