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最近,業內都在緬懷大賣場,替大賣場的落寞惋惜。
圖/聯商圖庫,攝/聯商網諸振家
雖然不知道惋惜什么,但好像都挺感慨。為什么那么落后的東西不讓它隨風而逝?不破不立,為何還要看著大賣場在一二線城市掙扎呢?
書上說大賣場是人均GDP進入5000美元以后的產物,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正確與否,反正就有那么多大賣場闖了進來,并且還撈得盆滿缽滿。不過,90年代的人均GDP有那么高嗎?誰記得呢?
進入2000年后,大賣場開始多了,在鎮上也能看到沃爾瑪。傳說中的世界500強,從新奇到慢慢變得平淡無奇,不過人家還是很賺錢。
2009年開始,商業地產進入井噴期,跟大賣場打交道也就多了。那時候大賣場依舊是開發商的搶手貨,風光無限。
家樂福算最牛的一個,喜歡嫌七嫌八的,關鍵嫌棄完,還不開店。沃爾瑪則是屁大的事都做不了主,層層上報。樂天瑪特就喜歡窩在巴掌大的地方。TESCO至今也不知道有什么優勢,以前圍繞著TESCO轉好幾圈,這家伙真的是平淡無奇,只是有個世界500強的光環。只有大潤發跑得勤快,只要能夠在當地一家獨大的店,基本都拿。沒幾年,大潤發就順理成章的成為行業最猛的那個。
后來有段時間JUSCO也想發力,問題是百貨面積占比那么大,又沒有什么知名度,好地段的開發商對它不待見,差的它又看不上,JUSCO在國內也是一直不溫不火。
大潤發擴張雖猛,但是要的面積太大,給的租金一般,客群質量又低,很多開發商又開始抵觸。比如萬達就不跟大潤發合作。
差不多在2012年左右,地方大賣場成為開發商的首選。給的租金高,要的面積小,形象做得還可以,開發商對于所謂的世界500強已經開始無所謂了。錢不錢的不重要,關鍵合作要愉快。這個時候的代表性超市就是永輝,從四代店開始發力,五代、六代、七代、摩爾店等不斷迭代,到后來綠標、金標,都是開發商的最愛。
其它一些地方賣場巨頭也緊跟購物中心浪潮,都開始蠶食市場紅利。外資賣場拓展人員雖然還是能接到很多開發商的邀約,但真正強勢點位簽約的占比不多。外資賣場并沒有感覺到寒冬即將來臨,以為是清風徐徐。
到2015年,大賣場對于購物中心的作用已經弱化。動則要一兩萬平方米的面積,開發商除非真的是位置很差,不然不會給外資賣場做。大賣場貢獻低,租金低,面積大,大開發商都開始理性回避。一些慢慢壯大的地方大賣場溢價能力在增強的同時,也開始被大開發商拋棄。這個時候,冠超市等原本不突出的超市開始崛起。另外,一二線城市開始出現精品超市被熱捧,比如OLE等。
這個階段,外資賣場已經開始感覺到寒意陣陣,部分地方巨頭也因為沒有跟上節奏,出現被邊緣化的局面。換擋過程當中只有永輝繼續高舉高打,加上低線市場個別賣場突然快速迭代開始彎道超車。
2017年開啟新零售戰役,開撕一二線城市,直接進入外資賣場核心腹地。當年號稱只做一二線城市的家樂福,成為被人狂擼的對象。
之前叫外資賣場下沉,別在一二線城市瞎折騰。低線市場紅利馬上就要爆發了,連數據推理等可行性報告都給它做出來了。它卻喊出回報率低,不會去培育市場,還說只做幾年內就能回本盈利的店。結果,家樂福繼續使用當時的數據導向,去高GDP、高人均收入地區開店,以為能夠迅速回本。一二線城市商業供給量那么大,沒想到其它賣場也是這么想的,扎堆硬碰硬,最后接連關店,虧得褲衩都沒了。高GDP、高人均收入地區,誰還稀罕大賣場,啥新鮮玩意沒有,還會去二十年前的老模式商場嗎?
大賣場賣身是一種解脫,別老想著咸魚翻身。一二線城市得突然變得多落后,才能適應這種幾十年前的模式。
投資回報率降低是一種必然,在流動性過剩的年代,幻想追求高溢價回報在傳統行業是不現實的。除非下沉,還有市場紅利期。
像家樂福這種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還能再撈走幾十億,何樂而不為呢?當年的大刀早已不是洋槍洋炮的對手了。見好就收,才是正道。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19/7/9 16:1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