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兩年前,“前置倉”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到如今,不懂“前置倉”似乎已經不好意思在這個行業混下去了。我以為,既然大家都喜歡便利,而且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零售的“前置化”值得探索。
自從2010年蘋果4問世與我國3G網絡的開通,這個世界已經開始改變了,購物越來越變得粹片化與前置化。銷售終端向用戶不斷推進,與用戶越來越近;用戶則不斷向上游探索,直接從產地或集貨方尋貨。這是供方前置化與需方前置化的趨勢。
我大致概括了六種類型,當然,實際發展情況比這六種似乎更復雜。例如,未來的購物與消費可能會分離,子女給父母訂貨訂餐,父母在家接單;過年也不用拎著大包小包走親戚,直接送禮到手機就可以了,等等,想不到的很多事情必將會不斷發生。
類型一:以店做倉。
業內稱其為“大前置倉”,倉店合一。如盒馬鮮生,3公里半徑,到家與到店雙向運作,發展不到四年時間,門店數達到160多家,線上到家訂單占比超過70%。我估計,以盒馬為樣板,全國模仿開發的門店遠遠多于盒馬鮮生。
類型二:店倉互補。
以店做倉受店鋪分布的局限,難以實現對整個市場的全覆蓋。北京的多點、上海的盒馬,都存在這個問題。盒馬堅持開比較大的店,但也不放棄前置倉這種模式,所以開發出“盒馬小站”。
有報道稱:盒馬侯毅認為前置倉不是終局,是個過渡形態,但這個賽道不能放,是一種占據市場的好方法。盒馬侯毅表示:叮咚買菜對其沒有影響。
類型三:自提倉柜。
近日有報道稱,多家企業都在實施“自提模式”,如誼品到家、美團買菜等。其實,這不是一種新模式。上海幾年前就有“食行生鮮”的柜子設在小區,APP訂貨,服務商送貨到柜,消費者到柜自提。
后來在諸如“猩便利”等門店就設置了“自提臺”,以免早餐顧客排隊等候。盒馬也開出了“pick & go”,目前就一家店,處于試探階段,是否具有規模化需求,還需要驗證。
在美國沃爾瑪賣場設有專供顧客在線訂單取貨的大柜子“pickup”。實際上,自提的社會效率可能更高,還具有引流的作用,但被互聯網“寵壞”了的中國消費者,愿意多走幾步路“舍近求遠”嗎?中國人多,消費心理五花八門,能否形成規模,很難說。
類型四:以倉做店。
業內稱其為“小前置倉”,一個200-300平方米的“倉庫”服務1公里范圍的顧客,就顯得更快,如叮咚買菜、樸樸超市。叮咚買菜CEO梁昌霖說:一個前置倉250平,日均千單,30%毛利率,做到“好、快、全、省”。
業內有人分析:叮咚目前客單價為50元,如果提高到60元就能盈利。我以為,客單價、毛利率甚至騎手費用開支,目前都不是問題。以后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走如正常狀態,好的服務就應該支付相應的費用,這部分費用自然應該有顧客來承擔。
類型五:以車做店。
從前,工業品下鄉的“大篷車”,后來,城市小區的“菜籃子工程車”,都屬于“以車做店”的模式。日本有一家名叫德島丸(Tokushimaru)的公司,他們的“快樂流動車”每天開進居民小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他們固定線路、固定時點、固定樂聲,給孤獨無援的老人一個期盼,一份喜悅,一點快樂,甚至他們可以用手機接受客戶的訂單,幫老人打掃住宅、修補房子、搬重物,換個燈泡都是常事兒,他們的服務宗旨很簡單——跟老人做朋友。
老人們等候在家門口,像是等著老友的到來,聽到固定的音樂聲,就開心得像個孩子。我把它叫做“輪子上的精神商店”。在美國,24年前我曾在紐約訪問過一家名叫施耐普昂(Snap-on)的五金工具商店,他們自稱為“輪子上的商店”,一輛車可以裝10萬美金的五金工具,到固定的區域銷售。
我登上車內一看,上上下下都掛滿了五金工具,車主都是加盟者。2018年下半年我在美國紐約長島居然又看到行駛在馬路上的“Snap-on”車輛。一種模式能延續這么長時間,那一定是很有生命力的。
類型六:以群做店。
在群里賣東西買東西,其實也是一種前置化的表現。在傳統流通渠道中,農產品的批發市場通過率高達80%以上。近年來受多因素影響,批發市場通過率從全球范圍來說有明顯下降。
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批發市場,農產品的正常通路是從產地(或產地農批市場)到銷地(或銷地農批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還有中心批發市場與二級批發市場,以及零售終端。之所以環節比較多,不僅與產銷不對等有關,更與農產品的特殊性有關。
如今有些農產品通過微商微群來銷售,有些是直銷,有些是經銷,比從前減少了流通環節,這是顧客向供方“后置”,對供方來說則是“前置”。“質優低價”是此類銷售渠道的亮點,但也有消費者抱怨:朋友推薦的商品,品質一般,但價格挺高,買過幾次就不買了。這就是所謂的“殺熟”。如果演變成為“類傳銷”,那就完蛋。
前置化模式很受消費者歡迎,但面臨的挑戰是:毛利如何覆蓋成本?所以,盒馬不太賣便宜的東西。消費者似乎對價格也不太敏感。品質好,價格稍微高點,消費者能認可、能接受。但盒馬也賣便宜的商品,上海的有些門店開始賣“白菜價鮮花”,一元一支的玫瑰,而鮮花包扎另外收費。
有些消費者因為買花而去盒馬,便宜的鮮花成了顧客來店的“理由”。零售商通過供應端的改進與銷售端的策劃,成為特殊品類的“價格突破者”,這樣的活干得越多,就越能獲得消費者的“擁護”。價格突破不僅有向下突破,還可以向上突破。盒馬銷售不拋光不脫水的崇明大米,不僅出米率提高,營養價值提高,而且銷售價格也大幅度提高,消費者還非常認可。
一切都取決于兩條:第一,有規模化的消費需求;第二,有承諾一致的品質保證。前后兩條相互關聯,做得好,認可的人越來越多;做得不好,顧客立馬失蹤。
要保證上述兩條,又取決于三點:
第一點是供應鏈。
大企業要建立基地,產銷直接對接,有些新零售企業據說已經建立了500多個基地。誰掌控了好的貨源,就為自己做了好的“背書”,就有底氣向消費者做“承諾”。
第二點是終端銷售服務。
有家零售公司的老總與我說,我管著店的時候,一天2萬多,我不管了,就只有1千多。為什么差異這么大?人定勝天啊!
第三點是組織與營運管理。
這是使供應鏈與前臺銷售服務更有效率的組織保證。
從架構來看,三點融合,是成就一家優秀零售公司的核心要件。但我最近發現:之所以菜店能盈利,除房租、人工等成本較低外,從批發市場直接進貨,供應鏈與營運管理成本低是能夠盈利的最主要原因。
前置化的主導產品是燒菜做飯煮湯那些事。我體會:色味誘惑人,口味吸引人,回味栓住人!色味是視覺感受,口味是味覺感受,回味是心理感受!前置還是后置,都是形式,這“三味”才是核心。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前置倉會是風口嗎”系列報道,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19/7/18 17:5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