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去便利蜂買盒飯的消費者如果有留意手里的小票,會發現小票上多了一個注釋,盒飯用的油是金龍魚非轉基因一級大豆油,等于說告訴消費者,便利蜂的用油成本比較高,用的不是餐飲專業食用油,散裝油,總之很安全健康。
便利蜂在2017年年初挾資本和科技,迅速攪動了傳統便利店的業態,頗有點高維打低維的感覺,但是兩年過去,當便利蜂在無人化與數字化管理的模式基本搭建完畢和跑通后,也開始回歸之路:不管你再智慧,對消費者最核心的體驗,依然還是后廚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再對比《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道,“調查人員在多家便利店消費時,便利店店員都回答不了“盒飯用的什么油”的問題,商家也未在網站、門店做任何公示。”,7-11、羅森都算是便利店業態的先驅和模板,按道理講,在供應鏈層面也已經相當成熟了,但“公示”的動作,哪怕是對便利蜂的跟進,也是沒有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沒公示就判定這些便利店盒飯用的是廉價油,但至少可以從這點細節推斷出,在嗅覺和執行力上,這些已經在全球成為龐然大物的前輩們,是有些遲鈍的,因為在今天,尤其是北京,便利店肩上承載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了,傳統模式已經不能承受其重。
第一,便利店是科技和資本向產業互聯網進軍的重要橋頭堡。
科技對便利店帶來的改變,其實也已經有太多的論述了,簡單來說,消費者在便利蜂感受到的是自助數字化支付已經全面鋪開,而終端的數字化支付意味著門店運營可以實現完全的數字化,而門店的數字化又意味著供應鏈的數字化可以發揮最大的價值:從生產、物流到店面的SKU、庫存管理、質量控制、銷售都可以基于大數據和算法,而不是過去去一樣高度依賴店長的管理能力。
如果對比7-11的發展,就會發現這種由科技與資本推動的“進化”恰好也掐住了便利店擴張的命門。【商業街探案】曾在《7-11兵敗中國?》一文中指出:
7-11的在華發展史是一個典型的起了大早、趕了晚集的案例。其在中國正面臨著門店增長停滯、同店銷售下行的境地,比如在華東面對全家把持的上海市場,有一年多沒開新店了;在北京的店面已經被便利蜂超越,在成都過去一年凈關店10家。
7-11在華擴張的一個瓶頸在于,傳統便利店誕生的時間要比互聯網大數據早得多,沒有智能化、數字化管理的環境,要解決大批量流水線開店還要保證風控的前提下,7-11需要設計店型模板,把選址原則、店鋪裝修、貨架陳列甚至店鋪預算SKU固定下來,做標準化,然后拿著這個模板去套,7-11在北京采取三個主流模板,因此15年時間內只找到了800-900家符合標準的店鋪。
另外一個瓶頸就是人。按照7-11的內部經驗,平均每一百家運行滿一年的店,一年內只能培養出三十個合格店長,不考慮人員流失與選址等客觀因素,店鋪增長率也就是30%。
因此,這就是便利店需要進化的原因:唯獨基于大數據于智能算法,才能實現靈活的選址、不依賴人力的管理與千店千面。這也是新零售和傳統零售業最大的區別:前者基于數字可以實現快速的應變,后者為了規避風險最后可能就被困在經驗與教條里,不求有功,先求無過。
第二,便利店在民生里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科技和資本驅動的便利店是往前走一步,那么當便利店在民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就需要決策者及時地往回看一眼:無人值守再酷炫,終究不是便利店最核心的部分,讓消費者能不能吃的放心健康,才是便利店的生死線。
就拿便利蜂把用油寫到消費小票上公示的小細節,【商業街探案】不知道應該表揚便利蜂一心為消費者呢?還是嗅覺實在靈敏,又特別有執行力呢?
就在2019年入夏,一系列和便利店發展經營有密切關系的政策文件陸續出臺:
7月份,商務部下發了文件《商務部辦公廳關于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工作通知》,虎嗅獨家稿件撰文稱:
便利店作為零售業的一個細分業態,由商務部下的流通業發展司主管即可,而且也僅僅是流通發展司的諸多工作之一。現在,商務部作為主管整個商貿流通的部委單位,針對流通業的某個單一業態,由商務部副部長牽頭召開工作會議,并形成具有執行力的文件,要求全國各地商務廳作為重點工作展開,這是非常少見的舉動。
而北京也在18年年末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增加了便利店的經營類目,比如現磨咖啡,現做的冰淇淋,此外,允許連鎖便利店銷售乙類非處方藥品。
至此,官方的態度其實也很清楚了,便利店對打造“15分鐘生活圈”,甚至優化整個城市的運轉效率是有重大作用的,所以值得鼓勵。
而另外一條消息也值得關注:7月1日起,《北京市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管理規定》和《北京市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將開始實施,北京市將對小規模生產經營活動將實施清單管理,簡單來說,小作坊現場生產加工食品將受到限制。
從規定、辦法的細則可以看出:官方其實并不是為了限制小規模的生產經營,而是在提升食品安全的標準和管理力度,對消費者其實是很好的消息,而對連鎖便利店來說,一方面肯定是利好,另一方面,連鎖便利店發揮自己的管理優勢,進一步提升安全、健康標準,做好帶頭和表率。
便利蜂在六月中旬就率先把用油公示,可見其嗅覺之靈敏和行動力。
在這個背景下,還沒公示用油的便利店不免被輿論質疑,比如《北京青年報》報道認為,“盒飯是便利店的核心品類,能夠貢獻一家店將近一半的利潤。在激烈的競爭中,商家要在不高的售價下保持利潤率,難免會有人打降低食用油品質的算盤,這或許是一些企業對此秘不示人的原因。”
不過在【商業街探案】看來,確實不能因為沒有公示用油就斷言7-11們的用油不合格,但確實可以認為他們越來越遲鈍和教條了,如果說在便利店模式的數字化改造層面,限于歷史包袱與全球戰略,仍然可以理解,但是在他們賴以起家,在理論上已經非常成熟的供應鏈層面連公關層面都沒有及時作出反應,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北青報道的標題是《便利店盒飯用油不能藏著掖著》,在【商業街探案】看來,即便在商言商,這句話也是對的,畢竟,在越來越激烈的便利店競爭中,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