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Bad news”持續24年,每年都會在秋冬時節帶來“火熱”的那場時尚狂歡—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秀,今年取消了。
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的模特Shanina Shaik接受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采訪稱:“很不幸,今年沒有維密秀了。這讓我很不習慣,因為以往每年這個時候,我都在像天使一樣地訓練。但我相信未來維密秀仍會舉辦。我相信他們正在努力打造品牌、尋求新的方式去舉辦表演,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秀”。
在廣大紳士們的一片惋惜中,關于維密秀為何取消?也有著不同的聲音。
維密倒下在于“政治正確”還是“口紅效應”?
“政治正確”一詞極具爭議,反對者認為這“天生”就是一個貶義詞,與假道學一樣,且會威脅社會的言論自由,對社會的包容價值觀構成威脅;支持者覺得,是一個中性詞,政治正確的用語有助于喚醒公眾的無意識的偏見,本質上并沒有冒犯任何人,響鈴更傾銷于后者。
維密秀今年取消,與其拒絕“政治正確”不無關系。
早在2013年有人提議是否能將變性人加入維密舞臺,這一提議得到了超2.3萬人的簽名支持。
去年,變性人模特的話題被再次提起,當時尚雜志Vogue對此詢問維密市場總監Ed Razek時,他的回答是“不,我認為不該邀請他們......我們不是某人的第三種愛。我們是她們的初戀。”
雖然Ed Razek很快出來道歉表示“我對變性模特出現在維多利亞的秘密秀上的評論顯得麻木不仁,我很抱歉并且歡迎變性人來試鏡。”可顯然為時已晚。
惹怒“女性”,其實維密早就開始這么做了。
在2014年,維密曾用“Perfect Body”作為海報廣告詞,然后引發了數萬人的簽名反對。
之后將廣告詞改為了“A body for every body”,但海報內容依然沒變,還是蜂腰細腿的那些模特。
這些海報激怒了大量用戶,對維密的不滿在于,在這個崇尚多樣化的時代,憑什么還要讓維密來定義完美身材,為什么只有大胸纖腰才是完美?
而顯然被維密“打壓”多年的競爭們又怎會放棄如此機會?一場針對維密的“槍手博弈”早已開始。
Aerie借助此次機會,在Twitter上發起名為 #iamperfect的話題,用“這才是完美身材”回擊維密。
同年Aerie開始停止為自家內衣模特修圖,不久其內衣廣告便引來了大量消費者關注,使其當年銷售額大增9%。
之后,另一競爭對手Lane Bryant也推出主題為 #ImNoAngel的活動,出鏡的都是大碼模特,旨在告訴人們所有身材的女性都可以是性感的。
去年在Ed Razek發表相關言論后,ThirdLove也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整版公開信“維密的市場營銷策略其實是將“男性對完美身材的幻想強加于女性身上”。維密是在向男性推銷、向女性出售“男性的幻想””
加之,前不久維密母公司老板Les Wexner的個人理財經理Jeffrey Epstein因涉嫌性侵和拐賣多名未成年人事件被捕入獄。在Epstein入獄后,有女模特表示“其曾以模特選拔為由,對許多模特實施了性騷擾”。
屋漏偏逢連夜雨,維密因拒絕“政治正確”,已經被消費者以及競爭對手們架上了“道德的審判臺”,但這怪不得別人,功過都是維密自己造成。
螳螂財經認為,“政治正確”之外,“口紅效應”也給維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謂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按這種說法,可能有人會質疑,維密是否應該包含在“口紅效應”之中,畢竟幾千上萬一套的維密一點也不“低價產品”。
沒錯,在大眾范圍內,維密確實不是“口紅”,但目前消費人群“圈層化”趨勢明顯,而對于精英階層而言,維密就是他們的“口紅”。
換一種思維,也就是說目前全球經濟下行所影響的不再只是普通消費者,有越來越多的精英階層受到影響,連精英也開始“受牽連”。
互聯網思維成壓死維密的最后一根稻草
互聯網思維成壓死維密的最后一根稻草,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銷售模式;二是互聯網消費模式。
2015年于維密而言是它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其在美國內衣市場的份額一度超過40%,目前僅剩24%;維密秀的收視也是從2015年開始驟降,2014年維密秀收視人數有929萬,2015年下跌30%僅有659萬,而到2018年收看人群僅為330萬;2015年10月開始,維密母公司L Brands股票開始波動,不到半年時間下跌近30%,而且銷售增量也出現放緩。
2015年正是大波企業擁抱互聯網的時刻,維密卻遲遲未能搭上這趟車。也是從2015年開始,維密新的競爭對手們開始扎堆出現。
互聯網內衣品牌Adore Me破局而出,并打出“挑戰內衣業巨頭-Victoria’s Secret”的口號,它憑借電商銷售模式為女性消費者提供各種尺寸選擇:最小號~最大號;運用大量網頁優化對比分析測試來確保電視觀眾與品牌產生共鳴;通過視頻社交網站YouTube進行宣傳吸引千禧一代年輕人,運用“拆箱廣告”,借助圖片社交應用Instagram做宣傳。
這些舉措成功吸引到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群體,例如利用民意調查所推出的情人節束身衣,僅在13天內就完全售罄。
另一家互聯網內衣品牌True&Co,則通過在線測試幫助消費者挑選內衣尺寸和樣式,然后將產品寄給消費者試穿,省去了去實體試衣間。
最“氣人”的當屬LIVELY,因為這個品牌是由維密前主管Michelle Cordeiro Grant所建立的互聯網內衣品牌。創立僅六個月便獲得了來自GGV Capital、Gelmart International等投資公司超550萬美元的投資。
LIVELY借助互聯網的特性,打造出模糊內衣、運動內衣和泳裝界線名為“leisurée”的新品類。
再看維密,在相關動作上都要慢人一步。例如在對于運動內衣的追求上,其他競爭對手通過網絡可以深刻了解到用戶需求,什么樣的產品會受到用戶青睞,從而做出相應改變。
而此時維密還認為“為了利用品牌效應,維密的每件產品都必須一如既往的性感�!本S密沒有了解到市場的改變,在互聯網時代單品爆款或許能一時成功,但多元化的產品才是持續輸出的動力。
而在互聯網消費模式上,現階段“草根模式”已經取代“精英模式”,并且隨著大眾消費意識和個性化思維崛起,市場已經再也回不到“精英模式”。
不管維密是否承認,但其所標榜的“Perfect Body”就是針對精英階層,可在用戶層面,只是普通身材的人當然更多,就像之前提到的維密的競爭對手們紛紛用普通人甚至大媽來當模特,一方面是讓自己“政治正確”,一方面是深知目前“草根模式”才是出路,“草根模式”最大的特點便是在于“包容”,而講究“性感”的維密恰恰缺少這種包容性。
維密當然有決定自己審美的權利,那么消費者同樣也有拒絕的權利。維密不是沒有想過迎合,例如之前“網紅經濟”風靡全球,維密“意識到”了市場需求,開啟了“網紅化”之路,被媒體戲稱“眾神”捧起來的維密,最后還是走向了“網紅時代”。
可是維密迎合市場的舉措并未贏得市場,還被吐槽“原來維密喜歡這樣的”,動也是錯,不動也是錯,維密在市場的動與不動的夾縫中舉步維艱,如果用現在“流行”的基因學來講,恐怕維密真的沒有“互聯網基因”,維密碰壁在所難免。
總而言之,維密“階段性”失利的原因在于,自身多年來積累的“民怨”爆發;在品牌定位方面過于“死板”、缺乏包容性,太過依靠品牌效應,已不再滿足大部分用戶的消費需求;且由于長期位于行業第一的位置,視野不及并未留意到各大競爭對手已經悄悄趕上;最后則是未能跟上市場轉型的步伐,對于自身價值的盲目信任。
曾經僅靠FB就創造過億萬價值的維密,會不會就此沉淪?誰都無法給出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維密秀徹底取消,那一個時代真的就結束了。
(來源:螳螂財經 佘凱文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微信十萬+曝文《京東走向“四分五裂”》創作者;重點關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財經金融等領域。
- 該帖于 2019/8/6 18:3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