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聯商圖庫
聯商專欄:便利店是一個很妖的行業,大家都說“好”,但就是很難賺錢。過去對零售行業的政策推動,“南熱北冷”,如今則是“北熱南冷”。去年北京市出臺推動便利店發展“19條”以后,上海市商務委明確表示不制定相關推動政策。我覺得上海市商務委這一次是比較睿智與理性的。
用“政策推動”促進連鎖企業發展的辦法,上海在25年以前就已經使用過了。實踐證明:這些政策,短期有效,長期無效。如今社會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用這種政策推動,短期可能會增加便利店的數量,但長遠來看,則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而且也會造成新的競爭環境的不公平。
所以,出臺以經濟扶持為重點的政策,基本不靠譜。我國便利的品牌化發展,不是錢的問題,更不是動力問題,而是受制于市場環境、消費習慣、營商環境與法律意識。
今年7月1日,商務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工作通知》,在第一大點“一、高度重視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工作”中有這樣一句話:“便利店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業態,是滿足人們便利消費需求、服務民生的重要載體。”
“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業態”是便利店嗎?一萬年不去便利店也不會餓死,但一周不去菜場或超市就不行了。我曾建議商務部把菜場列入修訂中的我國“零售業態國家標準”,但未被采納。
如今想來,商務部迫不及待地要快速推動便利店的發展,是早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早在今年3月27日,商務部流通司尹紅副司長就來上海調研便利店,上海市商務委召集羅森、全家、好德可的、快客、中石油昆侖好客、猩便利、蘇寧小店、上海連鎖經營協會、上海商學院、新一線研究所等召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那天下午,我們主要是談行業面臨的營商環境。
當天晚上,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資深商業記者吳衛群老師對我說:連夜趕寫便利店營商環境的內參,希望我提供一些行業素材。
我如實羅列了五個方面:一是道路禁停黃線影響卸貨;二是街道統一制作招牌違背現有法律法規;三是許可證辦理速度慢影響正常開業;四是監管部門過度管理影響正常營運;五是服務增項受制于現有政策法規。
6月21日,商務部召開全國便利店大會,上海也曾在會上發言,交流做法和經驗。事前,上海市商務委一位副主任曾向我征求意見,我給了10條思考如下。
(1)上海外資便利店發展迅速,全家規模最大,羅森發展最快。
(2)內資便利店尋求突破、整合與跨界發展。良友收購光明,百聯與阿里合作開設逸刻便利,農工商旗下的好德可的兩個品牌出臺新版便利店。
(3)加油站便利店超越想象,有幾家昆侖好客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與2000萬,但后汽車服務項目受到現有環保政策限制,如洗車要安裝十萬元一個的凈化設備,簡單維修,設立工位,至少要250平,這些都很難做到。
(4)便利店轉型在探索,如對接到家服務。
(5)上海虹口區探索一址多店,先照后證,改善營商環境,以便加快開店辦理證照的速度,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6)便利店數字化與會員制(收費會員)有重大突破,如全家便利,據說已經有800萬收費會員,全家微生活上的推文,很多閱讀量都是10萬+。
(7)便利店重新回歸社區,成為社區商業的一個重要補充。便利店的選址有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先進社區,后因生意不好撤離社區,現在又重新回歸社區,成為早點與午餐的供應點。
(8)上海的便利店其實還應包括夫妻店、弄堂店、雜貨店,規模超過1.5萬家,但這些店不包括在品牌連鎖便利店業態中。上海保留這些店與保留菜場一樣,不僅便利社區,更有保留人文情懷的作用。
(9)上海的零售業態是傳統+前衛。從前很多人反對菜場,如今實踐證明,這是確保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健康壽命”的重要支撐。便利店不是社區的主力業態,而僅僅是一種補充。因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環境與日本存在很大差異。
(10)全國主要連鎖品牌便利店,2018年全國百家連鎖便利公司的銷售總額僅為2264億元。美團餐飲外賣一家,去年就做了2828億元,毛收入361億元,客單價高達44元。無論銷售總額還是客單價,餐飲外賣都遠遠超過連鎖便利店,外賣體系才是中國最大的“便利店系統”,這是中國特色便利店的重要特征。
7月10日,商務部發布了《關于征集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典型案例的通知》,要求每個省市提供兩個典型案例。當時我曾在微信上對盒馬侯毅說:“你們拿了就走的便利店模式可以申報典型案例”,侯毅很實在地回話說:“我們F2和pick & go都只有一家店,雖然很創新,但是消費者是否接受?還是需要進一步市場檢驗”。
做企業與政府就是不一樣,政府需要標桿,企業則需要普及。普及程度,意味著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只有消費者接受程度達到了經濟規模,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生意”。
我為什么說便利店是一個“大坑”?主要有以下八個理由:
(1)受制于生活習慣。日本人會把便利店當做早餐首選店,但中國人不會。中國人的傳統早餐地域差異很大,都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消費習慣,會長期維持下去。
(2)受制于加工條件。便利店雖然干凈衛生,但不夠美味。部分上班族會在上班途中在便利店購買早餐,一般消費者很少會把便利店當做早餐的首選店鋪。
這不僅與消費習慣有關,更與便利店品種少、味道不佳有關,還與路邊餐飲店多有關。如果便利店能成為早餐首選,業績就會有大幅度提升,但受制于加工條件,便利店的包子永遠做不到菜場包子店的水平。
(3)便利店的營商環境極其“惡劣”。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是上面提到的“禁停黃線”,要么違章停車被罰分罰錢,要么用大板車把貨短駁過來。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行業苦不慎言。
(4)很多便利店夜間越來越沒有生意,所以到晚上10點鐘就關門了。最近各地又在呼吁“夜經濟”,這是不是與消費習慣的改變有關。是不是因為總是惦記著手機,外出也成為一種浪費?這需要調查驗證。
(5)外賣餐飲其實是我國最大的“便利店系統”。以美團點評的餐飲外賣業務為例,2018年餐飲外賣業務總交易金額2828億元,同比增長65.3%,餐飲外賣收入381億元,同比增長81.4%,客單價44元。
2018年全國百家連鎖便利公司的銷售總額僅為2264億元。如上所述,外賣體系才是中國最大的“便利店系統”,這是中國特色便利店的重要特征。
對百姓來說,便利店的功能是極其有限的,花大力氣去推動連自身盈利都很難保證的便利店,還不如規劃建設好“公益性菜場”和“社區菜店”,這才是社區商業的根基所在。
(6)特許加盟是便利店的終極發展模式�?偛颗c門店兩個積極性結合在一起,才能使便利店走出虧損的陰影。但特許加盟實際上是一種法律形式,雖然我國在1997年就制定了有關部門規章,以后又上升為法律法規,但從總體來說,加盟者與加盟主的法律意識以及法制環境對推動特許加盟發展都存在很多限制。
(7)我國地區之間差異性極大,各地便利店品牌眾多,這也是連鎖便利店在全國推廣受阻的原因之一。公司小的時候,統一營銷是有戰斗力的;公司大了,便利店分為不同商圈、不同模式,再以統一營銷為主導,不利于市場競爭,而需要實施差異化營銷。
(8)外部環境制約了便利店的業績。我國有三個外部環境制約了便利店經營業績的提升:一是餐飲店多,加上各種零售業態都在增加“堂吃與外賣”的業務,這對以“即食品中食”為特征的便利店而言是很大的分流;
二是外賣已經成為消費習慣,便利店食品不如外賣好吃;三是夫妻店是便利店的60倍,全國連鎖便利店僅10萬多家,而小型的夫妻雜貨店有600多萬家。很多小店看起來有點“雜亂”,但居民喜歡,用工少,開支少,反倒是盈利的。
日本過去也有很多小店,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便利店快速成長,不僅夫妻店轉為品牌便利店的加盟店,就連便利店的供應商也開始加盟品牌便利店。中國臺灣原來也有30多萬家夫妻店,但后來由于品牌便利店的發展,小夫妻店大部分都消失了。中國大陸可能也會出現這種狀況,但變化是漸進的,速度是緩慢的。
我國便利店的發展,要認識到多樣化與區域化長期并存的特點,政府要致力于營商環境的改善,制定一個城市、一個區域或一個社區,在某年某月之前一定要開多少家便利店的計劃,是愚蠢的,結果必將是無效的。
便利店雖然是個大坑,但如果財力、人力、定力足夠充裕和強大,總能跨越大坑,但對大多數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來說,做個“加盟者”是最好的選擇。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便利店的下半場”系列報道,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19/8/7 17:1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