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便利圈很熱鬧的一天。這一天,好鄰居便利店重新開啟了加盟之旅,在北京召開加盟商的大會。同在這一天,北京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對外宣布門店數量提前達到1000家。在媒體發出的新聞稿件中,咄咄逼人的態度一如既往。
比如可以看到類似“以日系三大便利店為例,自進入大陸市場,這三家便利店中最快也要用8年才實現門店數首次破千”的段落。而在另一篇新聞稿中,赫然出現了《羅森十多年開千家店,便利蜂憑什么只用了兩年半》這樣的標題。
其實這并不稀奇,此前還有媒體寫過諸如《7-11、全家為什么不迎戰便利蜂》這樣的文章。咋一看,現在的便利蜂像極了當年的瑞幸。瑞幸碰瓷星巴克,便利蜂碰瓷日系便利店。不過,單單從規模上說,日系便利店本來也不是絕對規模的崇拜者。
就像昨天一位同行評價的,便利蜂為什么不去和蘇寧小店比比店數呢?這兩家的思路也比較像。
不過,今天早上起來,發現錯怪了便利蜂。因為有媒體又發了一篇稿子,指出便利蜂的野心是三年達到一萬家。如果到時候實現了,標題都可以提前擬好了。“為什么美宜佳開一萬家店用了20年,而便利蜂只用了五年”。不知道此刻,美宜佳的張國衡總怕不怕?
便利蜂這樣借力資本橫沖直撞的企業,客觀的說其最大的好處是讓很多資本看到,還是有人堅定看好這個行業的。2018年的變故只是大勢下的插曲。但是問題在于,便利蜂這種極具攻擊性的套路,最終殺傷的是誰,僅僅是它同行,還是行業?
跳出這個話題,作為便利店重度用戶,筆者倒是很想分享自己最近在機場的一個見聞 ,順便可以討論下,為什么便利蜂口中的日系便利店,“不去迎戰便利蜂”的問題。
- 1 -
30平米的三角形
上次去首都機場,走了一個比較偏遠需要下樓梯的登機口,意外的在登機口看到一家便利店,是這樣的。
可以想象,由于柱子的存在,這個位置其實是比較難擺的。對于便利店來說,面積小并不是問題,在上海地鐵,筆者看到過更小的便利店,小得就像一個塞滿了糖果的盒子,一般是在地鐵出站口,擺放一些動銷比較高的水飲。
這家店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格局是三角形的。而且看上去小,走進去一看,SKU并不少,品類比較齊全,水飲鮮食,甚至出差常用的電源線,都有陳列,還有微波爐可以熱餐。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不過如此。后來筆者打聽了一下,就這么小的一個店,600個SKU ,業績好的話日商可以上2萬元。
機場登機口的人流是一個方面,但是門店設計者也功不可沒。通過巧妙的利用地形,擺下足夠多的貨架,提供足夠豐富度、針對性的商品,才是業績的保證。
所謂的利用地形,背后則是老零售人對于場景的深刻理解。對于互聯網人來說,場景這個東西或許比貨更難理解,雖然他們也講人貨場,但是互聯網的電商場景往往就是蹭熱點、造節,對于線下的場景的變化,他們還需要時間去消化。
便利店行業在大陸的發展,其實遠遠晚于大賣場和百貨業態,雖然2006年就已經有外資開出了便利店。但是真正的大發展,也就是最近這4、5年的時間。那么這個發展背后的推動力是誰?是互聯網嗎?可能恰恰相反,就因為互聯網把其他線下業態打得抬不起頭,人們才忽然發現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業態還在蹭蹭的增長。換句話說,互聯網頂多是便利店行業的磨刀石,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在巷戰中受挫的對比,才凸顯了便利店的發展價值。
雖然2018年北京市場有了挫折,但是無傷大雅,2019年6月,商務部開會調研便利店;7月9日商務部發布《關于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工作通知》。國務院辦公廳8月27日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了20條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措施之一是加快連鎖便利店發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進一步優化食品經營許可條件;將智能化、品牌化連鎖便利店納入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體系建設。8月底,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便利店試點賣藥全面鋪開。
國家為什么開始重視這個行業,筆者覺得有三點,1 接地氣(拉動內需),2靈活性(參與者眾),3 精細化(符合消費升級)。
接地氣不用說,從國家層面,是把便利店當做惠及民生的基礎設施來做;靈活性,正如上面的例子,便利店在高手手里就像是樂高積木,可以因地制宜的拼出各種靈活的身段。更重要的是,便利店是一個需要精細化運營的行業。國家要扶持品牌連鎖便利店,是因為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專業性,需要專業的人來做。
它是分布在街頭巷尾的小生意,但是也是零售業模型最復雜的業態。
在不了解便利店的人看來,便利店無非是能賣吃的賣水的地方,也沒什么稀奇。于是新接觸行業的人往往會不停的追問,你們怎么對抗外賣?你們怎么對抗小吃店?前一個問題是簡單的,后一個問題是有難度的。也許便利店可以回答的就是兩句話,外賣沒有研發,小吃沒有連鎖。
連鎖是個技術活。這里面的KNOW-HOW,不一定高深,但是一定細碎,充滿變化。外資便利店的積累值得尊敬,是因為他們總結了大量經驗,并已經把之系統化,規范化。
大規模是系統化、規范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國家鼓勵便利店發展, 當然是希望規模化,連鎖化發展。但是,一個生意可以規模化、連鎖化,不意味著低門檻,零售業的“復制”不意味著就是COPY。也就是說,可以做大的生意,不是堆錢、堆人就可以做大的。哪怕,你背后還堆了很多IT人員。這就像打仗,如果戰場上還需要人的話,武器再先進也不代表你的槍法準,當然如果變成了星球大戰全是太空飛船自動對射另說。
便利店是典型的小業態,正因為小,對一家門店來說,很容易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因為便利店不是瑞幸咖啡。從頂層設計上,便利店行業需要科技、需要大數據、需要更先進的管理,但是從單店模型來看,精細化從來不曾缺席。
便利店也曾經受到外來者的入侵,比如瑞幸咖啡。而且即使瑞幸碰瓷星巴克,也沒有希望星巴克死掉,因為星巴克死了瑞幸的估值也無從談起。瑞幸能上市,恰恰因為星巴克已經做出了900億美元的估值。
零售業是個精巧的生意,瑞幸可以大量快速復制的前提在于咖啡品類屬性的標準化程度更高,本質上瑞幸開門店的意義是不大的,是瑞幸給自己挖的大坑。但便利店是不能離開門店來談的。
瑞幸靠碰瓷上市了,但是便利店也可以這樣玩嗎?
- 2 -
規模的意義與便利店的格局
筆者想說的意思,或許你們已經猜到幾分。互聯網背景的團隊,注重規模, 我們能理解。但是他們對規模的追求如此瘋狂,是出乎意料的。關鍵問題是,規模帶來的究竟是什么?
傳統零售業并非不重視規模,在連鎖百強排行榜上,蘇寧國美一直高居三甲,那也是早年抓緊時間跑馬圈地的結果。雖然在后來的轉型過程中,蘇寧國美也曾經提到要重回零售本質。但是他們有時間自我調整的窗口期,確實是足夠的規模帶來的。而他們的規模得益于幾點:
第一是中國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住房條件改善需求;這個時候,需求缺口是巨大的,賣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渠道功能,只要不缺貨,就能賣出去,什么精細化真沒有那么重要。
第二,家電產業上游整個產業鏈的足夠成熟(市場集中度高、大品牌林立)與國際化水準。基本上中國的市場第一在國際上也是第一,國際玩家根本不是對手。
還有一點,家電零售市場本質上是技術換代驅動,而不是消費者高頻消費行為驅動的市場。
但是與之相比,便利店市場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先看下大賣場,大賣場發展至今,全國連鎖和區域連鎖都有。各自都有做的好的和做的差的。對于區域連鎖來說,規模更多表現為密度,而對全國連鎖而言,規模更多表現為布局的完整性。無論是誰,規模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總的采購數量的增加,提高企業在供應鏈端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按照這個邏輯下來,便利店行業目前真的是著急提高供應鏈端的話語權嗎?便利店也不是主做生鮮,恐怕這個階段還早。現階段便利店的痛點和難點是什么?大家都有共識。
比如房租問題,每個房東都是獨立的,房東不會因為你門店多就給你免房租。而市場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是有人門店越多,越是愿意抬高一倍的房租去撬別人的門店。規模越大,只見成本越高。
其實能夠從供應鏈思考問題的,至少還是個零售的邏輯。問題是互聯網思維不是這樣看,他們是從用戶思維出發,認為每個門店都是吸納線下流量的載體。流量才是互聯網思維玩零售的本質,瑞幸、盒馬都是如此。
這與零售業的本質,大相徑庭。至少按照筆者現階段的理解,是南轅北轍。
本土便利店行業現在從全局看,還是處在做大蛋糕的階段,而不是存量市場的你死我活。一枝獨秀,也絕不是國家有關部門希望看到的。現在的難點,從市場消費端看,是很多便利店跟不上新一代消費者的變化,大家對于消費者的本地化需求,更多時候是看到了卻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樣滿足。從生態看,是上游配套與便利店行業的需求無法完全匹配,大家無法形成穩定的信任的長期合作伙伴的問題。
無論怎么看,規模問題都不是現在最顯著的問題。門店多也未必是值得夸耀的,門店多而且大多數都賺錢了,才是值得敬佩的。
唯一的解釋是,門店多的這一家,希望用這個來改變行業的認知,輸入自己想好的游戲規則。至少讓公眾形成這種認知,誰大誰就是好的,誰門店多誰厲害。畢竟過去外資便利店就是行業的認知和標準,新的競爭對手,如果能建立新的認知標準,自然自己也就贏定了,至于打的招牌是互聯網還是規模,都是手段。從競爭策略來說,這是聰明的。
問題是,給一群人洗腦容易,給一個市場洗腦該有多難?若論門店多,易捷便利店2萬多家門店是全國第一。前一段時間賣咖啡,媒體關注很高,但是官方還是很低調;至于美宜佳的張國衡先生,業內都知道見他一次讓他開口有多難,但是還有很多同行趨之若鶩,排著隊去學習。
因為在國內同行看來,除了日系便利店,美宜佳就是已知的第二條道路。如果有人想證明自己是第三條道路,可以,請用實力說話。這個實力不光是糊弄外行的規模,還有財務數據。
現在,上市的瑞幸也已經開始受到了美國投資者的質疑,在發二季報時,瑞幸高管也表示,要爭取在三季報實現賬面盈利。經濟形勢這么不好,投資人也不是傻子。
還是那句話,在市場上找到幾個傻瓜不難,想把整個市場都變成傻瓜,還是挺難的。而把別人的都當成傻子的人,最終會有自己的結局。
(來源:微信公眾號“商業咖啡” 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