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一直都是農產品上行的核心渠道。但供需匹配、人才缺失、供應端掌控等難題,也總是讓這條渠道產生阻塞,致使農產品難以走出廣袤的農村土地,從而被迫與活躍的城市市場割裂開來。
社交電商面世后,扶貧情況開始從根本發生改變。拼多多、貝店等平臺的集體下沉,把人才、技術、流量引到了農村,農產品供應源頭的改頭換面,倒逼農產品突破重重阻塞,自由上行到了數億終端消費者手中,有了更大市場,也有了更高價值。
眼下,下沉市場、電商扶貧領域的趨勢變化,正共同催化社交電商扶貧的進化。
下沉市場仍瘋狂,社交電商更理智
在消費升級、內容娛樂化等趨勢的包圍下,下沉市場直到現在依然魅力不減。一方面,下沉市場消費者消費觀念更加開放,追求高性價比;另一方面,前一階段入場者對下沉市場的教育和培養,把這片土地上的活力持續激活出來。
尤其是拼多多和快手們的快速生長,更是讓所有人對下沉市場刮目相看,開始重新審視下沉市場的機會。似乎所有人都相信一句話:在下沉市場,遲到沒關系,但缺席是會致命的。因而我們也看到,即便看上去已經是一片紅海,但仍然有無數資本和創業者為下沉市場所瘋狂。
可在下沉市場深耕的社交電商們似乎越發理智了。不同于以前,不少社交電商平臺們開始慢慢剝離初期的野性,逐漸走向更理智的發展戰略。其中最為明顯的體現是,它們開始注重品牌的打造,比如自己下場做供應鏈,也開始把注意力放到價格以外的地方,嘗試用性價比提高用戶的粘性。
原因很簡單,不管平臺多野性,也不管消費者多么適應這種野性的運營,長期消費行為一定是由理智左右的,因而社交電商需要想方設法把從前在短時間內積累的用戶,以一種合理且大眾都接受的方式留下來。
在性價比因素逐漸主導消費行為的不斷演變下,無論是社交電商新秀,還是社交電商老手,都要圍繞這個議題,去制定一個適合平臺發展的長期戰略,盡可能地在下一次洗牌中提高自己的生存幾率。
電商扶貧需要“新血液”
長期以來,農村對電商而言都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無論是商流,還是物流,農村都沒有能夠很好對其進行支撐的設施。即便是阿里京東等去到農村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難言將農村電商的底子扎穩,反而是步履維艱、躡手躡腳,倍感扶貧阻力。
隨著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成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真正以農村為起源地的電商平臺開始誕生,垂直的、綜合的,都站了出來,農村電商不再單單是巨頭的專屬,對于長期被電商邊緣化的農村市場而言,這是一次激勵。
但這還不夠,電商扶貧需要更多的“新血液”。一方面,新的力量意味著的新的扶貧思路,以及扶貧模式,也就意味著更大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對正在扶貧的電商來說,不論是新的方法論,還是新的技術,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扶貧的效率,甚至是模式。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除傳統綜合電商平臺外,一直有新的力量投身到電商扶貧這項需要深耕的事業中來,比如一眾社交電商平臺們。目前來看,電商扶貧已經進入非常關鍵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業化扶貧,主角則是社交電商平臺們。
社交電商扶貧爆發了
作為電商扶貧第二階段的社交電商扶貧,其實才剛剛進入發力期。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之際,剛剛成立兩年有余的社交電商平臺——貝店,交出了自己的扶貧新答卷。
從扶貧涉足的地域規模來看,貝店目前已與超過150個縣域達成產地直供合作;且在全國建立了49個“一縣一品”精準扶貧示范基地,比如西藏日喀則、云南尋甸縣、四川攀枝花、東北綏化等。從扶貧農產品銷售成果來看,貝店目前累計銷售的農特產品超過800種,其中超過100種地域農產品已經走向品牌化;銷量累計超過7億斤,為農民創收超過30億元,讓20萬貧困地區農民成功實現增收脫貧。
短時間內創造出的豐碩扶貧成果,充分證明了一點:社交電商扶貧存有強大的爆發力。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正是因為貝店踐行了以供應鏈、選品和社交驅動為三大核心的鏈路邏輯,才得以將貝店式扶貧帶到農村,實現了農產品的持續、實時、無壓力上行。
供應鏈方面,貝店追求源頭質量,因此在上百個縣域建立了示范直供基地;在選品方面,貝店以“一縣一品”的扶貧助農計劃,聚焦于單品品牌的打造;在社交方面,貝店持續以地域性的爆款農產品,滿足終端超5000萬會員的動態需求。
具體來看,貝店能在扶貧上將這套模式發揮完全的關鍵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直供模式保證農產品源頭可控,訂單農業形式根除農產品銷路痛點。在“一縣一品”扶貧戰略下,貝店在篩選供應基地時依然有非常嚴苛的標準。比如今年9月,貝店與福建平和縣簽訂了戰略協議,貝店將在平和縣內優選高品質的柚子園,標準主要包括種植規范化程度高、品質管控嚴苛等方面。
示范基地的直供模式存在品質和成本兩方面優勢,且貝店能夠全程控制農產品的銷售,提升了農產品上行的標準化。此外,這也是一種訂單農業模式,從而保證了貝店擁有充足的貨源并自由制定終端貨源輸送計劃。
第二,爆款+品牌建設雙管齊下,將品質農產品與消費者需求實現精準對接。今年8月21-23日,貝店啟動了“貝店土豆世界吉尼斯紀錄挑戰賽”活動,在短短6個小時內,“恩施市富硒小土豆”銷量就達到了596659斤,并成功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通過創意營銷,貝店在塑造農產品品牌的同時,還將高性價比農產品與消費者需求實現了精準對接。
第三,聯營式的“結對幫扶”,奠定了平臺與供應端的深度合作關系。貝店先后分別與恩施市鴉秋坪村、黔東南州三穗縣八弓鎮新美村等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一方面,貝貝集團創始人張良倫以“名譽村長”形式進行幫扶,另一方面,貝店助力幫扶對象實現“農產品上行”,比如鴉秋坪村土豆農產品上線首日銷量便突破了30萬斤。
事實上,貝店在誕生不久后便已投身扶貧,將農產品上行與自身的發展綁定,并從農業產業鏈建設切入到農產品冗長的銷售鏈路中去,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貝店在農產品上行賽道上的基因優勢。
社交電商C位扶貧
從貝店、拼多多們這幾年在扶貧上的成果來看,社交電商已經成為扶貧的中堅力量之一,成功叩開了農村扶貧的大門。一方面,社交電商頭部平臺將供應鏈發展思維融入扶貧,收效可觀,另一方面,社交電商在供需匹配的精準度上下了很多功夫,農產品有了順暢的上行通道。
未來的電商扶貧之路,社交電商仍然會在其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1、電商扶貧將被重新定義
社交電商扶貧核心價值的體現,還是在于重塑了農產品生產地的運作鏈條,從標準化、品質化、技術化三個主要方面,徹底改造了農產品源頭的基礎設施,保證了農產品在產出時的最終品質。
可以說,社交電商是以農業產業互聯網的賦能者角色進行扶貧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也迎合了整個當前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這是追求效率與技術進化下的必然。
以前,電商扶貧是一條暗道,平臺們都在摸索中前進,現在,社交電商就像一盞明燈,逐漸照亮了這條長路,電商扶貧得以穩步推進,在成百上千的貧困地域,讓上千萬的農民實現了持續可靠的增收途徑。
換言之,社交電商正在重新定義農產品上行的鏈路邏輯,以及電商扶貧的本質。
2、全面加碼提速
不可否認,電商扶貧是一個長期征程,對于社交電商平臺們而言,也是一個從創造扶貧方法論到驗證扶貧方法論的循環過程。只是現在,社交電商平臺們已經分別驗證了各自的扶貧方法論,需要做的便是繼續實踐并加以優化。
可以預見,在取得超過預期的扶貧成果后,社交電商們將會開啟新一輪的扶貧提速。一方面,供應端建設的成熟將催化產業鏈建設速度的加快,盡快形成由規模效應主導的供應鏈生態圈,另一方面,消費端流量的持續擴大,將帶來更大容量的需求,自然會讓社交電商們提高扶貧的頻率,補充供應端庫存。
這樣的持續提速,不但可以將社交電商扶貧的規模效應發揮出來,給農產品上行帶來更具想象的增長空間,還能繼續加固這個以社交電商平臺為肥沃土壤的長期扶貧通道,讓社交電商扶貧越來越輕松,也越來越高效。
總之,對于社交電商而言,扶貧本身也是一個增強自身供應鏈“肌肉”的過程,而且在突破農村扶貧的各種痛點后,社交電商們的核心競爭力將得到持續加強。正因如此,社交電商也將在電商扶貧中長期站在勤奮的C位。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