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最火的營銷風口,直播帶貨必屬其一,“三分鐘帶貨千萬的神話”引得各大手機品牌涌入直
播帶貨的新賽道,力爭占領換機市場的一席之地。而微信作為流量最大的手機應用,將如何依托其平臺優勢,助力手機品牌抓住營銷節點,在市場爭奪戰中突出重圍呢?
9月25-28日,借助國慶節換機風潮,微信支付發起“手機直播狂歡購”活動,OPPO、vivo、華為手機、小米手機四大手機品牌參與其中,并與騰訊看點直播,微信廣告展開深度合作。利用微信平臺的社交優勢,挖掘流量的巨大消費潛力,用新型直播帶貨形式,打通“朋友圈廣告/品牌官方渠道預約直播—觀看直播領券—跳轉小程序商城支付核銷”的營銷閉環,形成社交裂變,實現銷售轉化率增長。
爆火直播預約如何達成?巧用海量流量精準投放
手機產品不像一般快消品,消費者的更換頻率大多是一年一換。品牌如何定位換機人群,提升直播訂閱轉化率,成為了此次活動亟待解決的問題。“誰要換機?什么時候換?傾向換什么品牌?”針對這三個決定性問題,騰訊其實早已有了一套解決方案。
今年6月,騰訊廣告發布了為手機行業量身定制的“天機”營銷模型,其功能是以數據能力為驅動,助力手機品牌從市場定位、品牌建設到洞察用戶換機動機,全方位把握增長機遇。這次能精準定位到購買人群,正是得力于“天機”中的“換機預測模型”。該模型可通過對手機屬性、人群屬性等影響換機因素的分析,為四大品牌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找到屬于每個品牌的高概率換機群體。
鎖定了擁有換機意向的目標用戶后,「微信支付」在直播預約期間率先投放朋友圈廣告,強勢收割用戶注意。通過大圖展示的優惠信息,促使用戶關注并點擊預約相應的品牌直播。再配合微信平臺強大的社交優勢,助力此次活動實現社交裂變,擴大曝光輻射范圍,使投放效果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數據顯示,本次朋友圈廣告總曝光近2000萬,直播訂閱轉化率遠超預期效果。
喚醒品牌自有渠道活力 約上一路支持的“老朋友”
除了尋找潛在的換機用戶,四大品牌粉絲也具有很強的用戶黏性,是值得挖掘的重要目標人群。品牌通過在官方公眾號發布圖文消息、微信粉絲群宣傳、官方商城小程序增設預約窗口等形式,不斷增強自有渠道活力,延長用戶對品牌活動的持續關注,也為提升此次直播預約率增力不少。
趣味新奇的文案,簡單直接的優惠信息,一鍵即達的預約方式.....高質量的內容和良好的用戶體驗,都使品牌的“老朋友”快速聚攏起來,甚至主動將活動信息輻射到自己的社交圈,一起互動討論,讓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度不斷增強。
直播互動發券促進社交裂變 一鍵直達微信支付核銷場景
前期的大量工作吸引了大批用戶來到購機直播間,而四大手機品牌運用了什么能力讓用戶產生購買欲望,最終完成轉化才是營銷的核心目的。
騰訊看點直播是騰訊直播在微信平臺上提供預約及觀看直播的工具,今年8月與微信支付聯合推出直播間發券的營銷玩法。品牌主在騰訊直播APP開播后,用戶可在騰訊看點直播小程序觀看,并前往品牌主商城進行購買。在直播前,騰訊看點直播小程序還充分發揮模板消息召回功能,向預約用戶推送微信提示,有效提升直播間的進房率。
在直播期間,主播通過幽默專業的語言、趣味十足的方式對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并與進入直播間的用戶進行實時互動,對用戶關心的核心產品點進行細致解釋,大大縮短了用戶在自發了解產品再購買的消費路徑。
此外,本次活動充分發揮直播發券帶貨場景,與支付場景深度結合。主播向觀眾發放限量券和分享券,前者是直播期間不定時隨機派發,有助于增加用戶留存率;后者是通過一鍵邀請好友點擊觀看,雙方均能領券,充分利用微信本身的社交優勢進行裂變,對直播曝光和核銷轉化有直接性提升。
最終,四場品牌直播人均分享率為14.6%,人均分享次數3.4次;代金券領取率更是高達98%,遠超平均領取率。
當用戶需要購買產品時,只需點擊直播界面商品頁,即可直達商家小程序購買,在微信生態內形成購物鏈路閉環。從了解到購買,一鍵直達微信支付核銷場景,高度契合微信支付代金券核銷場景,使得本次活動核銷率達到了30%。
此次“手機直播狂歡購”成功聯動了微信生態的各個環節,最終取得了超過以往各項數據的優異成績。不僅實際拉動了四大手機品牌的銷量,也為廣大品牌帶來了打通營銷全鏈路的全新啟示:
1、鎖定海量流量中的核心人群,運用社交力量挖掘更多潛在受眾的可能性,朋友圈一鍵直達直播間
2、激活品牌自有渠道潛力,用優質內容帶動粉絲經濟
3、找準合適帶貨形式,借助社交特性,與消費者深度互動刺激消費
4、看直播一鍵直達品牌官方小程序商城,簡化用戶購買路徑,順利完成營銷閉環
5、數據資產復用,為未來營銷決策提供良好的依據支撐
未來,騰訊希望能與更多不同品牌和行業合作,為品牌和消費者帶來更加便利的購物場景和消費模式,在社交流量勢能最大化的同時,為進一步的增長加碼。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高級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
5鈦媒體、36kr、虎嗅、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