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招商海報,將一直在福州水土不服的王府井百貨再次推上話題前沿。
11月28日,恒力城商場發布招商海報,五四路恒力城商場品牌全面升級,7萬平方米綜合體招商在即。恒力城商場對外招商的區域正是福州王府井百貨所在地。
福州王府井百貨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開業,正好整整7年。作為國內專注于百貨業態發展的最大零售集團之一。作為五四路地標性建筑,福州王府井開業之初風光無限,但隨后的5年里,福州的商業高速增長,其他商業項目不斷涌現,王府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王府井與福州的七年之癢難道要結束了?此次海報上的一個“原”字,是否意味著王府井百貨將撤離福州市場?
據觀察,王府井百貨福州店的官方微博最新發布的消息停留在11月18日,內容和今年的7周年慶相關。其官方微信目前運作也正常,還連續3期推送了冬季促銷。
這個“敗走”的消息傳出不久后,有消息稱,福州王府井百貨否認要退出福州!對于項目是撤場搬遷,還是怎么回事,都沒有正式官宣!還有消息稱,恒力城物業對王府井百貨道歉并遭拒絕!
從現在的情況看,至少目前福州王府井還在正常營業,圣誕元旦春節是一波購物高峰期,暫時應該不會那么快歇業。不知道此次王府井是否真的敗走福州。
縱觀全國各家百貨,不止王府井百貨,幾乎都是“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線上!這些運營了幾十年的老字號,到底是因為“水土不服”,還是真的被現在的客戶群體集體拋棄了?下面我們來分析分析原因。
百貨“苦苦掙扎”的原因分析
成立了幾十年的百貨商場并不多見,能經營這么久,自身必然有著有一定的競爭能力,而這些老牌百貨商場紛紛關門或大轉型,肯定是其無法適應新時代。
而對于王府井百貨福州店這一次的事情,很多當地居民和媒體都表示不奇怪,早就覺得它“水土不服”了,感覺它吸引力不夠。總結來說就是:年長的不想去,年輕的想不起來去。
除此之外,還有這幾方面原因,也是國內百貨業“苦苦掙扎”的共同原因:
01
同質化競爭過后處于劣勢
現在新開業的比較成功的百貨商場,都不是僅僅咬著零售這一塊不放了,它們更注重配套設施的完善和用戶體驗化,在動線設計,色彩設計上也更受消費者的歡迎。對于老牌商場來說,商品布局不夠科學,休閑娛樂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購物體驗也趕不上新開業的商場,價格上也沒有明顯優勢,消費者自然會喜新厭舊。
實際上,整個百貨市場就那么大,新的商場不斷開業,整個業態呈現產能過剩格局,這就導致消費者不斷分流。“老”跟“新”的差距越來越大,老牌商場生意越來越差就順理成章了。
02
電商平臺的興起
隨著電商平臺的興起,消費者選擇增多,于是就不愿意再到商場去購物了。目前電商平臺已經形成三分天下。淘寶天貓主要買日用消費品,京東主要出售家電產品。若想買便宜貨的可以去拼多多購物。
而且電商平臺的售后服務也十分到位,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自己比較心儀的商品。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有些老牌百貨也在打通線上線下的渠道,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運營的也不成功。
03
自身條件限制
老百貨商場其自身硬件條件有限,無法完成轉型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在某一時間段內,一個地區消費者購買力是有限的,當新建城區的商業綜合體崛起時,自然會導致老百貨商場的沒落,因為商場零售的“蛋糕”就這么大,更何況老百貨難以通過新業態獲得收入。
而隨著新型購物中心的出現,消費者更青睞于光顧吃喝玩樂一體化的購物中心,對百貨商場的熱情消退。
04
外來的“水土不服”
有些百貨商場在本地做的還不錯,就會向外地發展。野心勃勃的布局到了外地,但是卻沒有深入調研,運營模式不貼合另一城市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不符合他們的情懷和審美,品牌引進上也不很有競爭力。結果造成了只是牌子響,內在卻沒那么美的情況。在當地居民新鮮感過去了之后,就不怎么光顧了。
05
租金快速上漲,擠壓了利潤
隨著城市的發展,黃金地段越來越寸土寸金,租金一路水漲船高,讓利潤變得薄了。如果此時,商場若再經營不善,就自然會陷入虧損的境地。
此外,房價在快速上漲,而房租也同步上調,導致經營者為了盈利而不斷提升商品售價,使得商品的競爭力不斷削弱,最終出現銷量下滑。當利潤不足以支付房租和人工費用時,關店恐怕就只能是唯一的選擇。
百貨轉型,究竟該怎么做?
在百貨商場普遍謀求變革的當下,它們該如何吸引客群?還是以福州舉例,占據東街口商圈C位的東百中心,就被視為傳統百貨調改創新的典型案例。
據悉,東百商業轉型的核心策略主要為兩方面:一是把傳統優勢保留并加強,二是做未來客群改造。
這兩點,在東百中心C館體現得淋漓盡致。由多個獨棟建筑組成的C館,區別于分別定位精品百貨和高線時尚百貨的A、B館,主打潮流街區概念,以年輕時尚客群為主。引進的95個品牌中,有24家為首進福建的品牌,含1家全國首進品牌,另有7家福州首進品牌。這些都讓東百中心收獲了很多新標簽:冠軍街、首店收割機、網紅打卡點等。
調改后的東百中心,集百貨的商品力和運營力、購物中心的體驗,以及街區的休閑生活場景為一體,孵化出百貨新物種——“超級百貨”。
不只是東百中心,凡是轉型成功的百貨,都沒有丟掉自己本身的傳統優勢,打情懷牌留住舊客戶的同時,也讓自己越來越時髦,越來越精致,越來越智能化。而那些“外來”的百貨品牌,一定要深入調研考察,根據當地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偏好來打造定制,不能僅靠一張招牌來吸引客戶。
結語:百貨的路還有很長
在集體唱衰百貨商場的時候,也有很多家異軍突起,重回巔峰,也讓很多百貨商場重新找回了自信心,開始研究自身的轉型。從單一滿足購物需求,到向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健身等多元化需求轉變。當前百貨商場的轉型思路,基本上都是增加玩樂等體驗式消費的比重,立體構建消費服務生活圈。而未來百貨的發展方向如何,仍然在摸索之中。
當然,現有的大型商業綜合體,切不可覺得自己高枕無憂。因為城市不同區域之間,消費人口隨時在流動,消費結構隨時在變化,一定要關注新品牌、新業態,關注周邊社區的消費動向,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