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聯商圖庫
聯商專欄:
一、在災難面前,零售業的總體表現
災難有戰亂、自然災害、人禍,這次武漢疫情就是人類遭遇的災難之一。
沒有災害的和平安樂時期,零售自然像是有了平安的終極守護,你來我往,交易頻頻,欣欣向隆;那么,在災難面前,零售又是怎樣的角色呢?
當洪水侵襲一方,當颶風席卷大地,當地震破壞人間,這些災害,都會給人類生命財產帶來不可避免的損失。災難面前,零售市場多半顯得疲軟無力:被切斷的物流系統,消費者變成了到處流散的困境災民,他們所需的也許很難讓零售市場出的了貨,哪怕是精神救援也難以企及;
或者災民最有必要的基礎物資被搶購一空,再無庫存,也難以及時通過物流補給,滿足災害時期消費者需求這一點就像隔靴搔癢,毫無見效;甚至于,一些災民因為貧窮不能馬上通過貨幣交易來購買基礎物資,只能被零售市場拒之門外。
這些在災難面前,顯得被動無用武之地的零售局面,真的沒有改變的可能嗎?古往今來,在受災環境中的零售市場只能萎軟到忘記自己是老百姓物資的供給最重要的角色?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早已是商業文明攜著零售這位愛子,總攬黎民百姓的吃喝住用行,卻在災難面前捉襟見肘,并且零售人也習慣了這樣的僵局。
這一次武漢疫災,也幾乎是挺身而出者少,被動乏力者多,這樣的精神面貌一如既往,沒有人去做出改變。那么,如果零售人要做出一些改變呢?是處處遭遇障礙還是處處復生的機會?
二、災難面前,美國零售企業沃爾瑪如何力挽狂瀾
災難面前,零售企業要理的思路有以下幾個:
1、災情來臨,梳理老百姓最需要的消費需求是什么:通過大數據采集,整理一份現階段老百姓物資和精神消費需求清單;根據需求清單,尋找供應鏈,將需求清單上的商品全渠道推向市場;賦能物流系統和供應鏈,確保基礎物資便捷快速送到老百姓手中;
2、明確零售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生活方式,是基于人的共生體,如此,零售企業就要把自身看作是與人類憂患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而不是災難面前的逃兵角色。更應該是:人類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零售的蹤跡。
3、災情環境下,消費者畫像和消費者需求必定與往日不同,從0開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付諸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也許有人說,這些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但是對于零售企業來說,做和不做就是良與莠兩個性質了。哪怕從0開始,尋求改變的態度在,不斷優化的決心在,也許未來某一天你就是零售企業當中面對災情的范本。
目前,美國零售企業沃爾瑪已經走在前頭,為我們提供了面對災情的零售企業活動思路。
2005年美國被卡特里娜颶風席卷,1.4萬難民受到影響,新奧爾良市80%淹沒水下,是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災難。政府面對災區老百姓的困難和基本物資需求,即刻作出物資援助反應。
但是尷尬的是,儲備物資豐足的政府,卻遇到了難題:在這場颶風災害中,老百姓或遷移、或逃亡,散落各地,怎么救,到哪里救,他們需要的具體物資是什么,美國政府對這些問題顯然沒有準備。
這個時候,一個具有發達物流和供應鏈系統的零售商超沃爾瑪在這場颶風援災救助上,做了快速而高效的反應:自有物流運送物資,并根據運送途中的匯報信息作出難民的散落點數據;又通過災區各沃爾瑪分店來收集物資需求數據,將這些數據發送給沃爾瑪救災指揮中心。
就這樣,災民在什么地方,都需要些什么,沃爾瑪在24小時內做出了精準的分析,并派出自身發達的物流系統實現了高效援助,送出了嬰兒奶粉等急需物資,甚至接受災民白條交易。
除了救援老百姓,沃爾瑪車隊還貢獻出自己的后備油箱,幫助救護車有效通行,還為醫院提供發電機、柴油,代送藥物等。在這場救災行動中,沃爾瑪名聲大振。
三、災難面前,零售企業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災難不可避免,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那么也是零售的一部分,老百姓遭遇災難就是零售企業遭遇災難,零售企業繁榮是因為老百姓安康繁榮,這樣形容老百姓與零售的生死與共,息息相關也不算夸張。
既然如此,當老百姓的災難來臨,零售企業除了考慮自保,是否也可以考慮像沃爾瑪一樣,做一套防災和抗災機制,盡可能完善防災減災機制,把它作為每個合格的零售企業的基本責任擔當。
如果把防零售受災減零售災抗零售災作為一個思路來理,核心出發點一定是集合自身資源優勢幫助老百姓度過難關,自己才能度過難關。零售基于老百姓,減零售災必然要從體貼老百姓出發。
例如,想一想:1、當災難(不同的災難做不同的分析)降臨老百姓,零售企業可以做哪些應對方案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和自助?
2、不同災害中,老百姓的消費需求是什么?
從這次武漢疫情對全國百姓的影響來看,現在更多的零售企業表現出的是,在災禍來臨時,顯得被動而無所適從,不能做出創新的嘗試和改變,難以破局,這一點就很有必要向沃爾瑪學習。
患難見真性情。并不是所有零售企業都選擇消極怠戰的狀態,一些積極參與應對的企業,凸顯出了非凡的氣度和底子。有減租的,有捐款、捐物資的,例如胖東來5000萬現金及物資援助,其中表現最活躍的是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10億元醫療物資援助,騰訊、百度3億援助,蘇寧、攜程、美團等零售相關的互聯網企業紛紛捐助。
也許有人會說,人人皆閉門不出,商場空無一人,實體零售企業表現被動也是不得已。那么,這時候更應該適時而變,學學線上功夫,發展宅配到家的零售方式,趁這個機會來一波線上線下結合的神操作,盡可能幫助民眾消解一下閉門不出的壓抑、無聊和隱憂。
疫情之下,消費者畫像變了,購物習慣也變了,消費需求也在變,零售企業不能不轉變思路,消極等待災情過去。開拓思路,突如其來的新消費環境下,求新求變體貼人心,才是正解。
以上只是一個淺顯的疫情之下零售市場如何打開局面的思路,給各位看官做一個拋磚引玉的思考。具體到不同的實體零售要怎么操作,還得看各方奇才如何用兵。但是,無論怎樣的操作,都離不開一個核心,想民所想,以老百姓的需求為出發點。
在看似無機會中尋找機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災難來臨前,零售企業策劃一套完備的防災抗災計劃,也許有一天災情來臨,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當下,零售企業在災情之下能做到像沃爾瑪這個案例的并不多,沃爾瑪的援災反應不是盡善盡美,但是卻給零售企業面對災害如何去做,提供了一個思路。如果它算得上是一個范例,那么我們希望,將來有更多超越沃爾瑪的抗災思路的零售企業范例涌現出來。
總結來說,零售在商業時代與老百姓的幸福息息相關,在災害來臨時,也是如此,有老百姓的需求在,就有零售在。災難面前,零售依然要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堅強后盾。
(來源:聯商專欄 作者:芥菜種,本文僅代表走著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20/2/1 16:2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