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此刻,新型肺炎疫情的態勢依然十分嚴峻,確診的數字還在持續地變化,這似乎是一場看不見盡頭的戰爭,無聲卻又震驚世界。但所有人都相信,我們會贏得這場戰爭!這漫長的斗爭過程,除了彌漫在人群中的恐懼外,還有更多英勇地零售人在給社會帶來光明,還有更多理智的零售人在反思過去、思考未來。
那么,疫情過后,零售應該有怎樣的變化?筆者以為,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方向:
變化一:消費觀念的理性化
結合本次的疫情緣起——野味!當武漢海鮮市場銷售野生動物的消息披露后,人們的情緒顯得很激動,大家在批評售賣者的殘忍和無知,在批評監管者的慵政瀆職。然而卻很少人在反思“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基本道理。當大吃蝙蝠直播網紅的視頻被披露,人們也僅僅是在批評該網紅的不當行為。然而,這僅僅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行為嗎?顯然不是!對野味的追逐,對奇怪“美食”的狂熱,背后折射的是這個時代的消費觀念,或者是消費意識。
中國的快速騰飛帶來了人們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相對于不太遙遠的物資緊缺時代,普通大眾有著明顯的消費釋放沖動,奢侈消費成為了一種絕對時尚的追求。從出行工具選擇到旅游目的地的長距離跨越,從衣著服飾的名牌青睞到餐桌美味的極致探索,無不演繹著中國消費者的狂熱消費熱情。我們當然相信消費主義對于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但不理性、不科學的消費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滅頂之災,2003年的“非典”如此,17年后的今天依舊如此!相信,通過此次教育,國人的消費觀念應該需要得到正確地引導。奢華不是生活的終極追求,理性消費才是最本真的自我。
這是著眼于消費者自身應當做到的自覺。而作為零售業界,更加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因為筆者一直都篤信:不是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創造了市場的供給,而是市場的供給創造了消費的需求。市場對消費者具有教育作用和引導意義,那么請零售業者們對未來的社會消費做出正確地引導。
變化二:零售場景的規范化
仍舊從本次疫情的爆發疑似源頭說起,水產市場。很明顯,這個市場以水產冠名卻銷售野味,屬于違規超范圍經營了。這反映出市場的管理不規范。而放眼全國,這樣的情況絕不是個案,而是基本如此。所以,零售市場的不規范是疫情的重大隱患。要杜絕類似疫情的再次發生,規范市場的管理,甚至是取締市場的存在顯得頗為重要。
關于市場規范管理,全國各地做法并不一致,而且差異巨大。以筆者熟悉的浙江地區而言,杭州在較早時期就打造了五星市場,但就目前來看基本上只是實現了現場購物環境的改善和支付手段的與時俱進而已。隨后各地也對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基本手段也是完善環境設施,增加部分菜價監測設備。
但是這對于確保消費者的飲食安全顯然做的還不夠,因為缺少對進駐商販的商品源頭監測,這與超市相比監測難度大,市場的管理難度同樣較大,因為超市有法人直接承擔責任,而農貿市場的管理方對于一群個體商販而言,往往難以實現真正的管控。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農貿市場的現代化水平就更低,甚至連基本的衛生條件都無法保證,這對于消費者而言是一個隱患,對于社會而言同樣隱患較大。
因此,對于農貿市場、水產市場這類消費者已經習慣的消費場景,有兩個改變的方向,一是如何進一步加強對市場貨源、銷售的規范管理,充分保障消費者餐桌的安全。另一個途徑是減少該類市場的存在,用更多的商超、專業店替代。
也許業內人并不完全贊同農貿市場被替代的方向,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遲早會發生的事。首先作為一線城市,這基本上成為了現實,當然其發生的背景和初衷并不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安全,而完全是出于地方城市的收益,因為畢竟在“土地財政” 的經濟方向下,農貿市場顯得更像公益事業,難以做出更多經濟貢獻。
但我們也在客觀上看到,隨著商超、生鮮專賣店的不斷發展,給城市居民帶來不小的便捷和更舒適的購物體驗,同時,在此次的疫情中,這些店展示出了應對社會事件的強大力量,而且也有利于政府的直接管控,對于化解消費者的恐慌心理也發揮著重大作用。所以,對于農貿市場的替代發展必然成為一個趨勢。
變化三:生鮮源頭投入增加
之所以要提到這個變化,主要還是繼續討論關于傳統農貿市場的被取締的合理性。我們現在仍然看到消費者鐘情于農貿市場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新鮮、便宜,另外就是為小規模種植的農民提供了售賣攤位。
其實這均可以通過源頭控制和投入來實現。對于源頭生鮮的采購,賣場往往具有價格和種類優勢,之所以新鮮程度的問題,主要在儲備量的控制上,農貿菜場的個體攤販每天的采購量小,精心呵護確保新鮮,商超大量采購需要在冷庫中轉確實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其實在最終的銷售環節,同時段的采購兩者的新鮮度差距是不大的。相信隨著近幾年生鮮零售的不斷嘗試,在供應鏈的優化,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
而人們鐘情農貿市場的最大核心其實在于對商品的安全性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國,但我們的生產方式相對落后,這種樸素的種植方式在當下成為了“生態”“有機”的載體,所以農貿市場不僅僅承擔了為個體農戶售賣農副產品的公益之舉,而且滿足了消費者的“安全消費” 的訴求。
但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個體農戶的數量減少是必然的,而我們在上游種植端的投入也將更加集約化、科學化,特別需要加大對農業的科學投入,提升消費者對農業產品的科學信賴,這樣自然就會減少消費者對農貿市場的依賴。消費終端的變化,再倒逼上游的變化,最終呈現“源頭生產科學”——“流通環節高效”——“終端消費放心” 的良性狀態。
疫情仍在持續,還會有更多的情況暴露出來,每一次情況的出現都是一次絕好地教育和學習的機會,零售人具有敏銳地嗅覺,還擁有果敢的決斷。期待疫情早日結束,也祝愿零售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地變化。
(來源:聯商專欄 作者:靖安先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20/2/1 18: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