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中國本土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在崛起。武漢的Today便利店,一線城市的便利蜂都是典型代表,它們沖擊著羅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在中國構建的版圖,同時也加速了傳統夫妻老婆店的淘汰和升級。
36氪最近接觸到的「珍熙便利」是一家位于福建的連鎖便利店品牌,成立于2016年,目前已經在福建開出46家線下門店,去年營收超5500萬元。
福建的連鎖便利店發展相對滯后,直到2019年的11月,福州才開業了一家7-Eleven,這也是日系便利店在福建省的第一家店。在2016年,福建基本以傳統的社區型夫妻老婆店為主,這也正是珍熙便利看到的機會。
摸索與轉型
2016年7月26日,珍熙便利同時在泉州開出10家店,但最早這10家店也都是社區店,陸續根據個別消費者的反饋添加了不少生活用品,比如毛巾拖把等,品類越發像超市靠近。到年底盤點時,團隊發現其實這些商品的動銷率非常低。
2017年4月團隊進行了重要的店鋪升級,通過對臺灣和日本便利店的考察,選擇了7-Eleven在中國的貨架供應商,替換了原有的超市型貨架,同時淘汰了很多生活類SKU,SKU數量從近3000個減少到目前的1800個左右,并大幅度增加鮮食的SKU。店鋪選址重心也由社區轉向寫字樓和娛樂商圈,目前70%的店鋪都在寫字樓、地鐵和娛樂商圈附近。
同年團隊與全家、羅森POS系統運營商泓遠合作,開發珍熙便利自有的POS系統,并引入ERP系統,到19年10月完成了全部店面的系統升級,大大提升了對門店商品庫存預測的準確性,庫存周轉周期由27天提升至目前的15-17天。同時能夠有效地對商品銷量進行實時追蹤,及時進行商品的優勝劣汰。
自建鮮食工廠,推進加盟模式
目前珍熙便利的鮮食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但團隊始終不是特別滿意,所以正在建設自營的鮮食工廠。通過引進有多年臺灣7-Eleven運營經驗的專家,學習7-Eleven中央廚房制的生產方式,規劃鮮食工廠面積在1500平米左右,能夠覆蓋50公里內400-500家便利店的銷售需求。相關鮮食設備與產品已經在臺灣完成生產測試,但受疫情影響,預計今年5月可以完工投產。
目前珍熙便利90%都是自營店,但創始人王昭毅告訴36氪,便利店行業因為過于龐大而繁雜,加盟模式才是長久之計。但前幾年團隊還處于摸索中,直到2019年下半年團隊才認為“跑通了”,并在年底基本實現了盈虧平衡。
所以在鮮食工廠完工后會開始增加外部加盟模式的比例,進行快速復制。同時, 為避免加盟店對鮮食經營有疑慮,初期也將透過POS數據的分析及門店督導的輔導,并搭配一定補貼政策的實行。
自營店鋪也從2020年開始全部采用合伙人制度,所有店長可直接獲得一半的店鋪盈利。通過增加店長收入,加強他們對門店的把控程度。2020年珍熙便利預計將新開40家門店,其中泉州地區10家、廈門地區30家,完成福建省近百家門店的布局。
所有線下業態都在這次疫情中遭受了打擊,珍熙便利也不例外。目前珍熙便利所有門店都保持著營業,雖然外賣訂單激增,但整體營收還是只有平時的三分之一。加上年前的囤貨,確實有一定的現金流壓力。但是他也表示樂觀,因為便利店并非人流密集型場所,等到企業復工后他們也能快速復活。
團隊方面,創始人王昭毅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研究生,紐約理工大學溫哥華校區MBA;聯合創始合伙人蘇志強畢業于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任巧媽媽食品公司創始人;其他股東成員來自盼盼集團、安記食品等知名食品公司。
目前珍熙便利已經開啟首輪融資。
(來源:36氪 夢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