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對零售市場而言,疫情對其的影響既有眼前的也有長遠的,能夠提前意識到這些問題對打贏這場全民防控疫情戰、也對疫情之后的經濟恢復和發展有益。
“當下”要關注解決好消費品市場存量,保證市場供應
今天是2月20號,從疫情爆發武漢封城開始將近1個月了,也就是說,整個市場的包裝食品和日用消費品的存量問題要高度警惕了。
拿商超來講,一般是留足了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兩個星期的庫存量,因為生產廠家和一般供應商要到正月十五后開始正常供貨。 對生產廠家來說,也一般會留出一個星期至兩個星期的庫存量,同樣道理,廠家和其他供應商要為工人在正月十五之后開工留下了余量。一般情況下工業消費品市場(生鮮食品除外)會有一個月的市場存量,今天這一個月快要到了!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有些地方已經出現商品短缺的情況,抗疫情前線的武漢市場來看,商超主要缺貨的的品種是食品和調料,其他地方缺乏的品種各不相同,但口罩顯示出都缺。
商超的食品和日用消費品供貨不足的原因主要受廠家和供應商未復產和復工所致,但供應商供貨車輛受路段封閉和控制也是主要原因,另外還要注意如果不是產品鏈的全供應鏈復工,市場供應還是會存在大問題。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這幾年進口商品已經占到了商超銷售額不低的比例,在進出口被按上了暫停鍵之后,對市場的影響會很快體現出來。如果在疫情下中國人可以不用進口消費品,但許多食品和日用消費品的工業原料來自于進口,這些情況必須提前預警,做出經營上的對策。
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市場當下要緊迫性解決的是復產復工,浙江廣東都在開始搶農民工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這種事由中央政府定還是地方政府定?真的有些亂了
但至少說明大家都沒有數,還是以賭的心態在做事,賭贏是政績,賭輸了百姓遭殃。
長遠要關注“兩個問題”,生鮮電商和供應鏈的可持續化
1、生鮮電商。
此次疫情中最火的是生鮮電商,許多企業和人都投入到生鮮電商的大進軍中,許多餐飲企業是為了自救,但另有一些企業只看到了商機而沒有看到危機,生鮮電商至今還沒有完全地跑出盈利模式,想靠一次疫情的網上市場爆發就能成為暴發戶是不現實的。
前置倉生鮮電商在疫情期間生意火爆,但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告訴我,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前置倉生鮮電商要盈利取決于三個前提,第一,客單價翻了一倍,第二,每單收取配送費6元以上,第三,商品供不應求,損耗大幅降低。
這種條件在疫情期間會出現,疫情之后這三個條件還會同時出現嗎?這三個限制性條件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社區團購生鮮作為社交電商的一種模式在這次疫情中又活了起來,前兩年社區團購火過一陣子,去年社區團購市場一地雞毛,很重要的原因是供應鏈能力問題,依靠臨時性碎片化的供應鏈怎么可能持續發展。今天要警惕的是疫情之后生鮮電商大戰再起,還會倒下一大批嗎?
純生鮮電商要跑出盈利模式需要大資本推動,就是大資本再進入了,如果不改變配送的快遞小哥模式未來也是沒戲的,這是我堅持的一貫的觀點。未來最有希望的是以線下實體店為基礎的零售企業發展線上生鮮市場。
在疫情期間全國許多超市調動企業所有資源發展線上業務,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使用APP系統的超市表現出色,天虹線上銷售已經超過了30%,永輝超市的永輝生活線上銷售占比也已經超過了10%,山西美特好“全球蛙”線上業務暴漲,占比達到8%,成為太原百姓的一條最主要生活用品供應線。
剛上線APP的福建冠超市有些店在短期內銷售占就達到了30%。 用騰訊小程序的超市公司表現也非常喜人,步步高線上超過了10%,以社區團購為主要線上業務模式如家家悅有些店線上超過了 37 %,湖北襄陽好鄰居線上占14%、湖南佳惠線上超過10%,許多區域性超市都取得了好成績,有些更是取得了線上突破性的發展,如比黑龍江比優特超市線上已經占到了11.2%,最高的店要占到33.6%!
黑龍江比優特董事長孟繁中對我說,“顧老師,我們最大的遺憾就是,在疫情之前沒有把APP建好,APP的難點就是推廣難,疫情把推廣難度幾乎降到了零,但沒有抓住!”。
孟繁中董事長的這番話代表了整個實體零售商對全渠道零售業務發展的覺醒,有了這個覺醒實體零售商的線上業務會象火山一樣爆發,新的零售格局將會重新組合,我作為一個零售人十分的欣慰!!!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未來中國零售業一定是線上線下全渠道的發展,零售業要把全渠道業務作為戰略目標,過去依靠把第三方平臺作為線上業務的主要,需要覺醒了,第三方接入業務只能是一個選項而不是全部,現在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
2、供應鏈。
對零售業而言,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業務決勝的還是供應鏈,關于零售業的供應鏈整合我已經發表過不少的觀點,今天我要談的是關于零售企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這是解決中國食品和消費品市場供應鏈的重要問題。
第一、零售企業的規模化與其組織化程度的高低直接相關,組織化程度高的規模化零售組織才是社會供應鏈資源整合的主體,而提高零售企業組織化程度的方式有多種,如直營連鎖、加盟連鎖、自愿合作連鎖、聯合采購,收購兼并等等,但這些還是規模組織的擴大化模式,現在需要大家更關注作為一個組織的運作模式的效率、利益和決策機制問題,要避免組織規模大了效率反而降低了。
第二、現在可以預見,馬上全國各地又會掀起助農幫農的運動高潮,除了疫情的原因之外,這實際上是中國農業的常態,這種助農幫農可以說是一個短期行為,不解決中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這個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
要明白今天個體農民發生困難了你幫了他,這叫助農,但市場一好他絕對跳墻,沒有誠信和忠誠度,列寧同志說過,“嚴重的問題在于教育農民”! 現在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等方法是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手段,但必須明白真正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要靠流通先導,沒有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高的流通組織用產業鏈的方法帶動,如訂單農業等,農業生產看似組織化程度提高了,但沒有與組織化程度高的流通企業對接,同樣沒有市場前景的。
對規模化的零售企業來說,要保證自己的供應鏈穩固和可持續,就是要培養組織化程度高的農業生產組織,要依靠手中規模化的的訂單來促使和幫助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要把采購行為上升為真正有意義的社會資源的供應鏈整合,推動社會的進步,任重道遠。
供應鏈問題對政府來說,如何推動與促進流通組織的規模化,如何推動農業生產組織的規模化,要有長期的政策措施和頂層設計,防止換了一屆政府政策多變的現象發生,至使社會的長期目標始終無法達成。
(來源:聯商專欄 顧國建,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20/2/20 18:1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