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文化最為盛行的日本,總算刮起了無人零售的風潮。
2月18日,日本連鎖便利店羅森(Lawson)在日本川崎市開設首家無人售貨便利店。這家便利店將于2月26日開始試營業(yè),顧客下載app、選購商品后就可以直接離店,商品會自動通過app里綁定的信用卡結算。
圖片來源:環(huán)球網
要知道早在四年前,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的藍圖就公布于眾了,而在三年前,Amazon Go的中國學徒也掀起過一陣無人風潮。作為日本便利店三大巨頭之一的羅森,直到2020才開出真正的無人零售門店,為什么如此姍姍來遲?此前它又做過怎樣的探索?
零售越發(fā)達,創(chuàng)新成本可能就越高
一個不難想到的解釋是,由于日本的便利店體系過于發(fā)達,數(shù)字化水平較低,整體創(chuàng)新和替代成本就更高昂。“在一些便利店,保質期只有1天的鮮食到晚上打折,需要手動貼標簽,去收銀臺人工手動按下‘20%-’的按鈕。”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國留學生告訴36氪。
事實上,2018年,羅森就曾在東京的三家店鋪推出自助掃碼結算服務,進行收銀無人化試驗。2019年,羅森聯(lián)合松下電器,采用RFID技術進行自助收銀。商品貼上了電子標簽后,智能購物籃可識別價錢,顧客可自助結賬。2020年,羅森又試水了Amazon Go的無人零售方案。
頻繁的無人售貨嘗試背后,是人口紅利衰減、勞動力短缺的壓力。據(jù)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今年1至7月出生人數(shù)同比減少5.9%,為30年來最大降幅。而日本的勞動力短缺更是由來已久——2018年10月,日本PERSOL綜合研究所和中央大學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30年日本勞動力缺口或將達到644萬。
人力短缺導致人工費用水漲船高,日本便利店行業(yè)開始縮短營業(yè)時長、調整24小時營業(yè)制度。2019年3月,7-Eleven首先開始在十家直營店中進行縮短營業(yè)時間的首次嘗試,并逐步將其制度化。而到了10月,全家和羅森也開始加入:據(jù)共同社報道,截止2019年10月,全家有632個店鋪、羅森有98家店鋪實施短時營業(yè)。
據(jù)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羅森2019年計劃關掉約700家門店。羅森社長竹增貞信也曾對媒體表示,為保證24小時營業(yè),羅森將加大在數(shù)字化改造和自助支付上的投入。
具體而言,線下無人售貨方案可分為四類:自助掃碼結算(Scan and GO),自助收銀機,RFID和買了就走(Just Walk out)。
圖片來源:36氪整理
前兩者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也很好理解。但這兩種模式的推廣,非常依賴于消費者的自覺。否則,節(jié)省的人力成本很容易被盜損拉平,甚至后損失更大。由于盜損率過高、結賬效率低等原因,沃爾瑪?shù)摹癝can & Go”于2018年4月宣告失敗。
7-Eleven也曾嘗試過推出自己的二維碼支付App 7Pay,可惜僅僅3個月就宣告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二維碼推廣難度大。這是因為在日本,無現(xiàn)金支付方案有信用卡、交通IC卡(Suica、ICOCA等等)、NFC支付和二維碼支付這四種,而前三種已經相當普及。不僅是7-Eleven的7 Pay不成功,全家和羅森的Fami Pay和Lawson Pay的使用體驗也不佳。
RFID就有些技術含量了。RFID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縮寫,通俗來講,就是給商品貼上電子標簽,智能購物車可以自動識別價格。2019年,羅森也曾與松下電器一起嘗試這一方案,但成本較高,難以大規(guī)模推行。據(jù)36氪了解,一個電子標簽的成本在0.5元左右,如果超市大部分商品單價在10元左右,光是標簽成本就高達5%,更不用說智能購物籃等設備。
而羅森此次嘗試的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的“買了就走”方案,則是通過攝像頭、紅外或重力感應器來判斷顧客的購買行為。但它的成本依然不菲,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商品的包裝必須完整,感應器才能判斷購買行為,而散裝商品,如蔬果、谷物、面包烘焙等等,還難以適用。
零售巨頭亞馬遜的全力以赴,讓這種方案看起來最有復制潛力。到2019年年中時,美國共有10家Amazon go,分布在西雅圖、舊金山等大城市。亞馬遜也宣布,計劃在 2021 年在全球開設超過 3000 家Amazon go。這可能也是羅森選擇這一方案的原因。
不過,羅森首家無人售貨商店的進店說明中也強調,“將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處,不要和其他客人傳遞商品”。這說明在現(xiàn)有技術下,它的良好運轉離不開顧客的配合,甚至顧客也要參與到維護的過程中,大范圍推行可能還為時尚早。
中國新零售彎道超車?
相比之下,零售基礎設施薄弱,便利店市場遠遠未飽和的中國,似乎給了“新零售”彎道超車的機會。
但此前國內諸多“無人零售”實驗,都算不上成功。早在2017年,無人零售就曾站上風口。無人貨架、無人便利柜、無人超市三種形態(tài)遍地開花,彼時猩便利、繽果盒子等創(chuàng)業(yè)公司風光無兩,每日優(yōu)鮮、京東、蘇寧、順豐等大手筆玩家也紛紛入場。
據(jù)界面新聞報道,僅2017年,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200家,該賽道累計融資超40億人民幣。
然而僅僅不到兩年,情況就開始急轉直下。2018年初,GOGO小超停止運營;5月,猩便利裁掉60%BD人員;7月,鄰家便利關閉北京的160余家無人超市。
很顯然,簡單粗暴地追求“無人零售”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制造了問題——關注特定的公眾號、注冊賬戶,再加上網絡卡頓,大家操作不熟練,結賬仍免不了要排隊。對于顧客而言,有沒有收銀員并不重要,保質期是不是新鮮、商品質量好不好、價格是不是便宜,結賬要不要排隊,才是大家最關注的。
更進一步說,便利店是一個經營范圍廣、客單價低、管理成本很高的商業(yè)體,創(chuàng)新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支付方式”的問題。
便利蜂的思考和實踐經驗或許值得參考。創(chuàng)始人莊辰超曾表示,提高毛利率是便利店競爭的關鍵所在,而這就涉及到員工職能、訂購陳列、動態(tài)定價等各個方面的自動化。 便利蜂就十分強調大數(shù)據(jù)和算法的作用,把員工技能列出了訂購、生產、排班、定價幾個維度,用機器部分代替人。
比如,便利店商品的訂購和陳列,需要綜合考慮保質期長短、天氣地域差異等因素,人工做出決策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便利蜂的訂購決策都是則由系統(tǒng)進行,并提供相應的商品陳列圖。對于24小時、48小時過期的短保商品,便利蜂則用了航空公司采用的動態(tài)定價方法。莊辰超稱,如此系統(tǒng)性地培養(yǎng)店長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而7-Eleven則需要兩年。
圖片來源:混沌大學 莊辰超演講
不過,便利蜂能放手做這些實驗,也必須依賴大資本的支持和長期不盈利的預期。無論是Amazon Go、羅森,還是便利蜂,創(chuàng)新從來都不容易。
(來源:36氪 史圣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