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管理”與之相對的是“單品管理”,品類管理講究的是“組合拳”,靠合理搭配取勝,其初衷是一站式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獲得企業最大利益。單品管理顧名思義,直接抓到單品,每一個單品都是我們的生命線。從應用方面講,我們傳統超市都是“品類管理”為主,電商銷售以“單品管理”為主(天貓超市、京東超市這樣的除外)。從這個角度看,你就能明白,為什么傳統企業搞線上整不明白,電商企業搞線下水土不服了。商品的管理是商業的核心,兩種不同的商品管理基因,想兩邊“通吃”非常難。何況品類管理經過了幾十年的沉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識復雜性跟執行難度。
一個企業的品類構成、品類搭配就像一個人穿衣服。什么樣的穿衣搭配怎么可能讓買衣服的人(供應商)給我們做決定,更何況他們對企業來講只能提供品類中的一部分商品。一個企業要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形象,這也是企業傳達給客戶、消費者的意志。如果企業還停留在供應商有啥我賣啥的水平,要么你是初創企業,要么你管理太落后了!
品類管理這個話題自從引入到國內,已經很久了,以至于企業產生了“免疫”。理論一講就懂,也知道是個好東西,但是一到企業落地就非常困難。客觀的說,這個與行業大環境的發展進步有關。我們知道過去的零售黃金20年基本都是匱乏經濟時代,不愁有貨賣不出去。連鎖企業的主要精力可能放在了怎么“壓榨”供應商上面,因為銷售端根本不用操心。確切的說,這是零售端“粗放式”管理階段。
隨著電商的發展以及帶著新思想的入局者的加入,行業競爭變的越來越激烈,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銷售端的管理提升。這個過程幾乎是被動的。但是不管被動還是主動,目前行業確實到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的關口。品類管理的水平,幾乎成了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要素。企業落實品類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的管理水準。品類管理相關的執行力,才是企業突破現狀,讓企業恢復信心的“良藥”。很多企業不想不想進一步提高終端門店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只是限于投入、人才、相關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制約,很難做好品類的精細化管理。
隨著企業對品類管理越來越重視,不管是人才投入還是知識學習方面,最近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觀。上游的品類規劃層面大部分企業有了一定的積累,逐漸穩定了自己的品類框架。下一步的難點都是在落地執行層面,也就是品類空間落位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品類規劃如何準確的傳達到門店,第二個是門店如何能夠保證準確徹底的執行。品類的落地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活兒,更重要的是講究持續性。除了督導層面加強力量,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們需要做的是制定好營運標準(圖紙),通過視頻識別技術,幫助我們快速發現問題、定位問題,大大降低業務復雜度跟人工的投入,同時大幅提高品類空間落位的精準度。
各種管理手段、信息技術的應用都是在不斷嘗試,不斷磨合。企業的管理 改革本來就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改良的過程。一些革命性的改進,也正是在這種不斷摸索過程中,逐漸成型、逐漸成熟,最終沉淀為企業的核心實力。
數圖零售科學研究院
202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