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淡許久的私域流量正逐漸回溫。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數次采訪時發現,線下渠道受阻,迫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和反思這片曾經被忽視的叢林,一場疫情讓商家牽手電商、KOC店主疏通私域渠道的進程進一步加速。
新電商平臺愛庫存認為私域流量將迎來2.0階段,未來,如何進行線上營銷和獲客的穩定,將成為企業持續掘金私域流量的核心能力之一。
快速擴充SKU
重在提高復購率
活躍在私域流量池中央的,是一群被稱為KOC(Key Opinion Consumer)的小B店主。在繁復的社交網絡中,他們影響著身邊人群的消費決策,成為品牌方抵達潛在顧客的觸手。飯飯(化名)是新電商平臺愛庫存的一名店主。一年多的經營,店鋪平均每天訂單量能達到100-200單,月營業額60萬-70萬元。
飯飯坦言,這些數字背后,每一步都走得謹慎。每天在線16小時,除了在群里定時發布活動信息外,還要及時為客戶答疑解惑。其中,服裝鞋帽、化妝品和水果是店里高頻消費的品類。“拓展熟人生意最大的痛點就是信任問題。”飯飯說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將服務做到極致,要像愛護自己羽毛一樣打造IP。”
相比之下,品牌方作出的調整更為急迫。疫情期間,家居品牌自然醒線下200多家門店營業數量僅達1%,線上渠道成為主戰場。于是,自然醒迅速將有贊小程序300個SKU擴充到3000個,900多名導購注冊為線上銷售員。在品牌正式發動導購在朋友圈、社群做分銷后,新增客戶在7天內超過了2萬名。
閉店率達到80%的服裝品牌Teenie Weenie同樣作出了緊急布局,快速在小程序上架1400多個SKU,7000多名員工在家“上崗”分銷員。小程序上線的多件多折活動,讓品牌在3天內突破了1500萬元銷售額。
可觀的裂變和銷量讓品牌方們重新審視私域流量的價值,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企業的架構。自然醒業務線副總裁賴康介紹,在線上渠道規劃方面,公司新構建了社群業務部和直播部門,并聘請了一些專業人士對員工進行培訓,讓他們能較快適應線上銷售的要求。
不僅如此,面對公域與私域的客群差異,品牌在選品上也進行了調整。除了家居日用、臥室床品等,自然醒增加了餐廚電器和美食酒水等合作品牌。“小程序老客戶占比大,對品牌認可度更高。和耐用品相比,食品等能提高用戶的復購率。”自然醒電商負責人姬豪解釋道。
微商遺留問題難解
銷售行規有待普及
實際上,和公域流量相比,私域流量憑借其封閉性、客群的精準度以及廣袤的社交土壤,成為當下企業競相耕耘的領域。在疫情緊逼下,品牌方加速了疏通私域渠道的腳步。而技術供應商所提供的技術支撐,讓電商、零售等企業能在小程序、公眾號上快速建立入口。
從微盟集團2019財年數據來看,SaaS產品付費商戶總數近8萬家。而有贊的數據則顯示,疫情期間服務的企業數超過10萬,成交超過5000萬單。
盡管私域流量這塊“蛋糕”如此誘人,但背后的風險需要警惕。太和智庫創新戰略顧問唐興通指出,私域空間營銷包括做話題、寫文案等內容管理,意味著線下銷售話語需迎合線上語境。
唐興通還強調,運營私域流量本質是線上客戶的關系管理。由傳統的銷售員角色轉變為導購的過程中,員工的認知能力也要隨之變化。因此,企業需及時為員工提供幫助和引導,對社交空間銷售行為進行規范,來防止潛在的品牌印象危機,以及損害客戶權益的可能。
對此,飯飯也深有感觸。“部分顧客對這一行業帶有抵觸情緒是正常的,因為很多店主在微信賣貨時不講究分寸和方法,按照以前微商的模式在朋友圈刷屏,這對自身形象是種傷害。”在她看來,朋友圈文案要規范、簡潔,點明店鋪特色,嚴格控制發布數量。而在微信群中,活動信息建議集中在流量高峰時發布。
Teenie Weenie同樣表達了思考。事業部總經理張世源表示,由于員工在導購時存在差異,業績情況也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制定合理、持續的考核標準也是需要探究的內容。
需全渠道統籌
線上獲客成核心能力
一場疫情倒逼商家在社交渠道摸索出口時,仍有眾多難點等待破局,現如今的嘗試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行業中有觀點認為2020年或許成為私域流量覺醒的元年。”針對行業現狀,新電商平臺愛庫存給出了建議,“在私域流量2.0階段,商家與企業主需要建立起線上導購銷售體系,包括底層的銷售分配、激勵機制和邏輯、導購銷售的培訓與管理等,并以營銷工具輔助全鏈路精細化管理。更深層次,品牌主和商家還需要布局私域流量池的擴大與復用。”
對此,唐興通同樣認為,如何進行線上營銷和獲客,將成為企業未來的核心能力之一,而不僅僅只是疫情期間的應對方式。
賴康指出,未來自然醒的每家門店將建立自身的私域流量體系,擁有顧客群和分銷群,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并為顧客提供門店配送當日達服務。
Teenie Weenie母公司錦泓集團董事長助理楊亦瑋則表示,在疫情影響下,私域流量帶來的增長點引起了集團的高度重視,未來會投入資源進一步完善該渠道的建設。據了解,當前Teenie Weenie正在進行全渠道信息打通和統籌。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王曉然 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