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生鮮電商的探索喜憂參半:好的一面在于,隨著前置倉、社區小店等新業態陸續鋪開,近場景成“標配”,消費者到家服務已經做到30分鐘達,品類及玩法豐富度也穩定提升;但問題也突出體現在最后1km的高履約成本,不少創業者因此長期陷入虧損經營狀態。
以生鮮前置倉為例,其終端履約節點分為“城市中心倉→前置倉→社區/CBD用戶”,且中間鏈路缺一不可。但C端生鮮消費本身有全品類特征,需要較強的商品供應鏈支撐,且30分鐘達所反映出來的生鮮需求,本身帶有很強的偶發性特征,配送效率及作業規范要求苛刻。
純倉模式之外,基于線下門店的生鮮業態也不在少數,比如mini店、社區生鮮便利店等。36氪近期所接觸的我家智能精選便利店(以下簡稱“我家便利店”),便是一個基于便利店周邊500m的社區居民及寫字樓白領便利消費的綜合服務業態。
我家智能精選便利店,圖據官方
這跟7-ELEVEn、全家、羅森等傳統便利店有明顯不同。我家便利店創始人謝群向36氪表示,我家便利店是以便利店賽道為主,但不純粹以便利店主營業務方向作為運營主體,而是以新零售的打法提升便利店運營效率,并通過自主研發的整套無人化運營技術解決方案,打造“白天有人、夜間無人”24小時便利經營模式。
謝群告訴36氪,我家便利店與傳統便利店品牌最大的差別是線上線下結合、以及高復購品類延展,對選址適配性要求降低很多,更多服務門店周邊500m住戶。
具體來說,我家便利店是以類前置倉邏輯進行落地覆蓋,打造涵蓋“生鮮+餐飲”的倉店配一體式便利網絡。每個門店都是一個中小型的倉儲配送中心,中央大倉只需要對門店供貨。一方面可以到店自提,或者由店長配送到家,實現低成本覆蓋社區500m生活圈。
我家便利店主要落地社區商圈、CBD商圈兩大場景,據謝群表示,我家便利店選品圍繞高頻剛需品類,以強復購率為導向,針對不同場景有不同特色產品。其中寫字樓門店主打辦公室餐飲,從外賣、早午餐、水果切入,居民社區主打“500m生鮮到家”,以生鮮、小吃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餐飲方面,我家便利店除提供關東煮、鮮食盒飯等傳統便利店鮮食非標產品外,還接入門店周邊餐飲商家供應鏈,完成熱鏈餐飲對寫字樓的前端配送。正在謝群看來,寫字樓餐飲消費時間較為固定,為高峰時段聚集性訂單需求,即時性需求較低。我家便利店主要是通過集中訂單,集中配送的形式,解決餐飲性價比和時效性的痛點。
在供應鏈層面,來自門店及線上訂單進行整合后,共享上游物流進行飽和性配送,從而降低單筆訂單的配送成本,同時戰略合作中糧、未來果坊、香港加多餐日本食品等第三方供應商,打造特色商品供應鏈體系。
中國便利店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根據CCFA一項針對便利店行業的報告顯示,2016年~2018年期間,便利店業態增速領跑整個零售業態,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8%,是零售業各業態中銷售、門店兩個主要指標增速的2.5倍到3倍。
進入2019年以后,政策利好再度加持。在當年7月9日,商務部辦公廳發文鼓勵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但仍需注意的是,中國便利店市場目前仍處于發展早期,以外資品牌為主導,本土品牌剛剛興起,連鎖化程度仍不足,且多數以深耕當地市場為主。
我家便利店成立于2017年底,在2018年5月,完成第一家門智能化門店的打樣。我家便利店早期聚焦布局深圳市場,截至2019年底,我家便利店在深圳落地70家門店,占據機場、進出口按等核心渠道,以及地王大廈、大中華、鳳凰大廈等地標建筑,平均店效為15萬元,復購率達87%。
2020年,我家智能便利店計劃新增100家加盟店,流水目標近1億元。未來三年,我家便利店計劃以華南為據點,完成廣東、廣西單區域重點覆蓋,在這之后向全國重點城市進行擴張。
團隊方面,創始人兼CEO謝群有17年零售管理經驗,多次創業經驗,曾任職勁霸男裝分總,類名創項目CEO,明星無人便利店項目聯合創始人兼COO;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王旭免有15年零售行業從業經驗,曾任職中信國檢(阿里健康)分總,2009年成功創造7天優品創始人,2019年轉型國際供應鏈,成為華南地區頭部供應鏈服務商。
我家便利店2018年至今已完成三輪融資,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2019年7月,完成3000萬元Pre-A輪融資。我家便利店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
(來源:36氪 作者:楊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