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買它"、"準備好你們的錢包,我要開始賣貨了"。
放在之前誰能想到,如此明目張膽的推銷話術竟引得無數人竟折腰。尤其是疫情期間開始,一股直播帶貨風潮彌漫于各個行業,直播帶貨成了各行各業的"快銷煉金術",不少高高在上的CEO們也走下臺階走進直播間。一時間也讓人對之前"硬廣已死"的論調產生懷疑,銷售界似乎產生一種知覺倒置。
有悖常理的反向成功往往是最懂人性的。直播帶貨讓商家們的熱捧,追本溯源離不開人性二字。只不過人性又是善變的,古人水舟論的警告足以讓我們去對現下燥熱的直播帶貨降降溫。
人性為本的銷售藝術:C端既偏愛,B端亦好之
銷售也好,營銷也罷,商業史上不乏關于這方面的研究理論,涌現出不少被冠之以大師稱號的銷售人,這些經典和人物的"門徒"在今天也遍布全球。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符號,過去的經典在今天總有些不相適宜的地方,緊跟著人性的走向與時俱進才是王道。如今,直播帶貨在B端和C端兩方面掀起風潮背后亦是人性的本質所使。
1.C端:定位、塑造、爆發的環環相扣
C端方面,在互聯網江湖(VIPIT1)團隊總結看來,始于惰性,陷入注意力經濟,終于"最后一根稻草"——韋伯-費希納定律。
惰性在于信息過多使得人們感到無所適從,需要動用個體大量的知識與信息儲備去處理,在面臨一大堆選擇時很難主動行動,需要加以引導。
注意力經濟環境方面,這里面一個最基礎的變化就是由賣什么到誰在賣,解決的是內容層面以及用戶主觀接受度方面的問題。信任是管理注意力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喜歡所以信任,讓受眾相信主播是在幫它們排除冗雜的信息,傳遞最好的信息,
韋伯-費希納定律是說同一刺激差別量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別感覺。ΔI(差別閾限)/I(標準刺激強度)=k(常數/韋伯分數)。直播帶貨的刺激強度體現在觀眾們的【折扣感】。
就像李佳琦直播間,一連串驚嘆以及最后的"買它買它買它"才讓用戶的折扣感達到了最大化。還有一些劇本給用戶一種低到不能再低的感覺。有些主播會在直播時與電商"沖突",美名其曰為粉絲爭取福利,實際上就是通過制造沖突來強化注意力,提高刺激強度達到購買閾點。
可見,直播帶貨的火爆歸結于從始至終對人性把捏到位。
B端:由端架子到表天性
最能表現企業熱情的,無異于各大企業家的親力親為。
帶貨前的企業家:"我不要面子嗎?"
出境賣貨后的企業家:"嗯,真香!"
從格力董明珠、國美王俊洲、攜程梁建章,到復星國際郭廣昌、微盟孫濤勇等,普通人也可以在直播間與商業大佬交流,不少CEO大改往日形象,譬如梁建章就玩起類似Cosplay的感覺,穿起各種民族服裝。
從企業到老板,放下身段、沉下身子是近兩年企業的共性改變。就像快手、拼多多們在下沉市場大殺四方時,前兩年高呼消費升級、高端路線的天貓、京東們,也開始對下沉市場進行圍剿,向利看齊,走下"臺階"。
如今的直播帶貨亦是如此。疫情讓各行各業的節奏打亂,原先的流量池被疫情按下"暫停鍵","另起爐灶"成為當務之急。折扣也好、送禮品也好,只要賣出貨就成。
從直播的企業家到主動看賣貨直播的用戶,皆人性所使。
正如暢銷書《人間失格》言之: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
帶貨"方便面時代":難掩的草莽之風,快速抵達的內容閥值
人類社會優勝劣汰遵循二八定律,一個新風口出現也預示著一場失速的流離即將發生。
今天,草莽時代的直播電商也流露出這樣的軌跡,失速發展也讓人擔心它隨時會變得失格。
*從行業環境來看:主播分化明顯,投機者甚多
大量熱錢使得直播帶貨被加速同質化,網紅帶貨能力馬太效應明顯。對于商家而言,頭部帶貨主播的牌子難翻,中尾主播的效果很難令人滿意。
此外,商家們的焦慮情緒也吸引不少追風者,根據天眼查檢索顯示的信息來看,在最近一年收錄的MCN公司信息數量高達195家。
過去一年多了195家,這里面有沒有單純希望賺取平臺分成紅利的投機者?想必是有的。
都知道薇婭、李佳琦帶貨厲害,但他們團隊的運營能力又有幾家公司具備?造網紅容易,那網紅電商如涵造來造去怎么還是要靠張大奕?
*從話語權來看:擁擠的淘快抖們,受制于人的品牌商
網紅、用戶、平臺,算來算去品牌商好像哪個都得罪不起。
平臺方面,平臺自身流量資源是有限的,淘快抖們有些擁擠了點。主播資源有限,帶貨效果好壞受制于平臺扶持力度。
主播方面,大主播不缺電商,處于博弈的優勢地位,最明顯的地方就在于砍價。
中消協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通過觀看直播轉化為購物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是商品性價比高(60.1%)、展示的商品很喜歡(56.0%)、價格優惠(53.9%)、限時限量優惠(43.8%)。
說白了,要想效果好就得讓利,有商家帶貨只為賠本清庫存,在折扣上對自己非常狠。此外,還有坑位費、主播提成、贈品支出、資源位等各種各樣的費用,而主播帶貨效果與相關成本呈正比,商家利潤又被進一步壓榨。
*從效果來看:有銷售,無營銷;有主播,無品牌
有分析人士提出這樣的觀點:直播電商的最終形態是貨帶人,而不是人帶貨。之前淘寶直播運營負責人趙圓圓離職,外界猜測這似乎就是淘寶直播帶貨想轉型貨帶人的表現。
在互聯網江湖(VIPIT1)團隊看來,疫情期間的直播帶貨就像方便面,飽腹卻沒什么營養,只是非常時期的權宜之計�?梢员A簦孀屗〈綍r的餐食卻不行。就目前看來,"方便面時代"的直播帶貨只是銷售,而不是營銷。粉絲只知主播,卻不知品牌。
就像小說《山茶文具店》中代筆人書寫的信件,內容雖暖但終究不是本人的口吻。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真正想說的,只有自己會寫才行。如今,淘快抖們成了商家們的"山茶文具店",在疫情期間基礎設施失效的時候,替它們去賣貨。但如果想要自己傳達更多東西就只能自己去"寫"、去帶貨。
或許這也是各大CEO親自下場的原因,因為只有他們這種特殊的"網紅",才愿意在直播中去做品牌營銷而非簡單銷售。
*從內容形勢來看:內容失格,注意力貨幣快速貶值
內容失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主播自身直播內容;二是產品問題頻發。
直播帶貨發展太快了,這也導致行業同質化到來的節點也大大提前,激烈競爭倒逼主播們開始想辦法給自己搞人氣。
喜劇、小說打動人的基本是什么?要有緊張激烈的沖突,因為看熱鬧的圍觀心理人人都有。最近刷資訊,偶爾點了幾個快手PK看了下,小沈龍與四川可樂對罵,劉二狗與一龍對噴還約了線下打拳,類似于這樣主播與主播PK罵架的非常多。
坊間流傳都是劇本套路,可編劇本搞噱頭沒什么,但一些用語確實讓人聽不下去,靠這些罵街式的內容維持人氣真的能長久嗎?直播帶貨"方便面時代"的草莽之風,在這種劇本式PK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稍有不慎就會失格。
商家方面,產品問題也傷害著直播帶貨,例如此前李佳琦不粘鍋事件至今還無法被人遺忘。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直播帶貨的退貨概率其實蠻高的。
艾媒咨詢《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用戶畫像及行為洞察》
作為一種渠道,現階段直播帶貨的主流形式將長期存在,就像方便面對人類一樣;但作為一個風口,野蠻生長的好日子快到頭了。"方便面"吃多了,CEO們開始懷念主流銷售渠道的"美食"。
"奶"有營養,"粥"亦美哉:長期共存的PUGC+PGC
最早直播是企業搭臺UGC唱戲,但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成了PUGC。直播帶貨也是,目前直播帶貨雖然也專業化團隊化,但還是是靠主播個人發揮,是一種PUGC的形態。
然而,PUGC具備UGC不可控性強特點,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一不留神就會放開自我。因而需要更多元的直播形式來充斥內容形態。同時,通過內容形式改變去幫助更多行業尋找適宜的帶貨場景,因為不是什么產品都能被現在的直播形式"快銷化"的。
現在再指望UGC出現新的內容形態已經很難了,這時候需要依靠專業的PGC內容。目前主流的PUGC形式與直播帶貨之間不是等號關系而是包含關系,別被第一印象迷了眼。而在類似于淘快抖這樣的直播帶貨生態以外,目前流露出相關跡象的就是互聯網巨頭百度和騰訊。
微信直播,現在看到騰訊更多的是一些電商表面的數據,微信生態上的電商2019年GMV已經超過1萬億。微信直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高,但后續如果還是跟風主流形態大概率會鎩羽而歸,就像天天快報對標今日頭條,微視對標抖音。騰訊應該會利用抓住自己的優勢內容,圍繞泛娛樂化方面,譬如游戲內容等。
百度直播,它表現出來的東西與市場上主流內容不同。相對于大多數平臺的娛樂性,百度直播體現出的是知識性。就像"國貨潮"下帶有國風韻味的商品,把這些韻味傳達給用戶淘快抖們很難做到,我們看到天貓賣的漢服也就首頁有個小視頻展示,并沒有相關直播。但試想,如果在一些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直播場景下,二者其實可以相得益彰動人心弦。
PUGC的特點在于強交互,自帶信任經濟、粉絲經濟,鏡頭內外的雙方交流更平等一些。PGC則在于優質內容輸出,也有互動和交流,但更強調人們對優質內容和知識的單向獲取,圍繞優質內容的場景化構造,給予品牌內容扶持。
在互聯網江湖(VIPIT1)團隊看來,類比此前張文宏教授引發的"奶粥博弈論",事實上物質和文化需求與社會發展大眾觀念相適應。奶的營銷價值確實高,但讓所有學生都每天喝奶愛上喝奶又不現實,就像百度、騰訊等專業的PGC內容;大眾平時常喝的粥,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很少,但不同粥也有各自的好處。就像抖音會有都市女性、白領喜歡的style,快手也承載不少三四線"老鐵"的歸宿。
喜歡看PK時土味互懟的有,陶醉于《行走的文明》也大有人在,每一份情感都值得去考究回味。
辯證法講究適度原則,企業最適合的態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家伙,去給廣大用戶灌輸某種美好的品牌信仰;帶貨也不是窮盡手段的折扣以至于歇斯底里,而是在快與慢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感。
未來,既需要百度這樣較高內容質量并且綜合性比較強的直播形式,又需要快手抖音這樣娛樂氛圍濃厚、個人價值鮮明的內容,PGC與PUGC之間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均衡形態。企業不同時候的側重,取決于主要目標群體的喜好變化,就像消費升級與消費分級,既要升級,又要下沉;既要高端,又要性價比。
直播本身只是一種承載形式,憑什么被第一印象所主宰?具體承載些什么還不是大眾說的算?
(來源:聯商專欄 劉志剛)
- 該帖于 2020/6/9 21: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