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零售大數據、超市數據分析、品類數據分析、重點商品分析、營運異常分析、銷售數據分析、會員數據分析、購物行為分析、供應商分析、促銷活動分析。
數圖智慧零售觀點:
信息技術發展到現在,經過這么多探索跟嘗試,在零售行業應用的障礙客觀的說已經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與行業業務、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新技術的應用在各行各業都凸顯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我們歸納總結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只有那些能夠深入行業,能夠體現先進管理功能、與企業業務深度融合的才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如果說新技術是一種更強大的武器,那么深度的業務認知、業務融合就是為這件武器定好“靶向”。再厲害的武器,搞不準真正的痛點也發揮不出該有的價值,對企業來講也是勞民傷財。
零售行業是一個“大事不多”,“小事不斷”的薄利多銷的行業。涉及品類多、單品數量龐大,管理上要求稍微精細一個等級,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對企業管理成本管控來講壓力非常大。但是不可否認,精細化管理是必然的一個發展趨勢。盡管需要管理的商品、需要關注的點都非常多,企業必須學會精打細算,管好每一個環節上的每一分錢,最后集腋成裘才是企業的利潤。現在到了必須向細節“摳”利潤的階段。任何行業比拼到最后都是整體鏈條效率跟服務的比拼,將整個鏈條拆解開來,分析每一個業務環節,優化每一個環節的效率是提高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外延性的東西,你就是玩出花來也抵不過別人“牛逼的性價比”。
企業實現數字化管理以及未來的智能化營運,全面預算管理(基于管理會計)是必要前提。客觀的說,目前我們這個行業管理現狀還是相對粗放,并沒有像生產制造行業那樣規范、嚴謹。很多管理項目、管理內容隨機性太強,指標化體系很不完整。從企業運營角度來講,對未來的預估或者計劃逐步量化、逐步精細化是大趨勢。管理目標也就兩種類型,一個是“狀態”就是說做到某種形式或者程度,沒法用數字表達的內容,如營運標準、團隊建設等等;第二個是“數字”就是類似銷售額目標、毛利額目標、會員數量等可用數字量化的指標。作為業績目標,絕大多數是可以量化的。預算管理越全面、越細致,企業對應突發情況抵抗力越強,抗風險能力也越強。因為在這種管理狀態下,負面事件的影響度是可見甚至可控的。
基于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實現,真正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管理就可以逐步實施。現在的企業管理中,大部分的行為都是依靠相關領導的指令發起的。這些領導判斷的依據可能多種多樣,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經驗跟知識。只有他認為到了該行動的時候,才會發出行動指令。未來企業行為發出,一定 是數據驅動的,也就是說“數據”是企業行為指令的發出者。這么說可能有點牽強,未來企業行為的判斷依據,主要要來自于當前的數據結果及對未來的數據預測。這就又回到開篇所強調的,數字化管理平臺的建設不單純是技術的問題,一定要跟科學的商業邏輯、商業模型深度結合。沒有這個結合,那就是脫離業務談技術,跑偏了。
在這里也要分享一個觀點,新技術或者系系統的引入,目的是為了幫助企業管理提升或者解決問題的,聚焦點一定是我們管理上的問題或者提升的目標。系統是手段,管理改善是目標,千萬不要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新技術、新系統會帶來很大的改善跟提升這個不可否認,但是這也是要付出一定的管理成本的。過分的追求系統的靈活性或者全面性,往往會引發較大的設備及管理投入。如果我們當前的管理人都都是“開大客的司機”,那就不要輕易引入一架“噴氣飛機”,找不到那么多駕駛員,不能物盡其用一樣發揮不出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傳統BI這么多年,在企業落地一直不理想的原因。BI已經發展多年,在一些操作能力比較強,對數據報表定制性要求比較高的領域應用比較好。但是零售行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必須針對行業的特點選型。我們這個行業不管怎么美化,到目前為止都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當然大家一直在努力,希望不斷提高他的科技含量,最終也能夠轉型為科技型企業。數據分析類產品的選擇,必須要考慮當前的這個現狀以及如何結合企業自身特點,成功轉型。根據數圖多年來的調研,我們認為連鎖企業現階段不管引入什么樣的系統,其代表的管理理念及內嵌的管理模型、流程是否符合企業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客氣的講,目前行業高素質人才較少,我們引入系統不能單純引入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管理理論、管理體系的認可與整合。以上僅代表一家之言,歡迎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