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聯商網友
聯商專欄:影院停擺近180天后,終于迎來重見光明的喜悅。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通知稱,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
今年以來,影院行業經歷了超長待機。
1月24日起全國影院暫停營業,歇業了60天后,滬上電影院于3月28日起重新開門營業,首批205家影院經過驗收后,率先與影迷見面。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國家電影局當天緊急通知:所有影院暫不復業,已復業的立即暫停營業。具體復業時間等國家電影局通知。
6月3日,上海嘉定永潤星辰廣場主力店美亞影城宣布停業,這是今年以來上海首個因疫情停業的影院。
往日喧鬧的光影世界,一時間寂靜無聲,行業遭受沉重打擊。眾人在期盼早日復工的同時,各方也在為影院紓困積極助力。
7月8日,上海市電影局發布《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市影院停業補貼項目的公示》。公示稱,此次上海市電影局從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了近1800萬元,共對全市345家影院予以支持,平均每家影院約5萬元。
分水嶺
據聯商網上海商業情報專欄觀察,由于影院設施增速大幅快于觀影人次的增長,至2015年上海多數單體影院票房已達到歷史頂峰。
2019年上海全市票房含服務費較2015年,五年間增長31%,觀影人次增長26%,而同期影院增幅高達100%,銀幕/影廳數更是暴增141%,競爭分流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2015年上海票房超過3千萬的影院為29家占當年191家影院的15%,但至2019年票房3千萬以上的影院僅剩下19家(剔除服務費僅12家)占當年382家影院的5%(3%)。2015年上海票房前三甲9411萬、8369萬、7092萬,但至去年,各自票房降至5127萬、4638萬、4549萬,可謂腰斬一半。
事實上,這并非是上海影院獨有的現象。
2015年全國年票房超過3千萬的超級影院達264家,2019年僅剩下82家,即便加上2017年開始征收的第三方服務費也僅124家。而五年間全國電影院總數卻接近翻了一倍。
2015年之后城市大盤票房維持上漲,但多數單體影院票房被新增影院分流稀釋逐年下滑,少量擴張過猛的影院集團更出現部分門店停業。
例如17.5影城南橋四季廣場店、青浦影城金域廣場店早在2015年前后就已停業,到2018年,星美影城上海寶樂匯店和星美影城上海虹口店與廣靈店、萬畫影城國貿店陸續停業。事實上,如果不能盡快恢復營業,體質相對最弱、經營困難的小型影院投資商及個體影院至年底將有大量此類門店被迫停業或被大集團收購。
TIPS:星美控股發布公告,稱截至2018年11月30日,星美集團在國內經營約320家影院,其中約140家已短暫停業,而約11家有可能將于不久之后因集團不能支付租金而失去贖回權。
共生關系
作為購物中心主力店,影院與上海購物中心的增速保持了一致的步調,可見商業項目和影院在商圈及城市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共生協同關系。
據中商數據統計,2019年一公里半徑內票房最高的107個商圈/板塊如下(以商圈某個項目為圓心1公里范圍內,個別商圈與其他商圈有疊合)。這些商圈的票房及觀影人次占全市比重超過九成。
如果將范圍縮小至前30強,可以發現TOP30商圈的票房及觀影人次已經接近全市的半壁江山。除了老牌商圈——南京東路人廣、淮海中路、南京西路之外,伴隨大型購物中心的開發歷程,“90后”商圈代表徐家匯、陸家嘴、天山虹橋,“00后”市級商圈代表五角場、中山公園、中環、大寧,“10后”新生代商圈代表環球港、共康、張江、松江大學城、閔行虹橋站、徐匯濱江、大虹橋、世博源,均實現了現代化多廳影院從無到有再至票房飆升的逆襲。
就體現夜經濟活力的深夜場零點觀影人次來看,人廣南京東路、淮海中路、長壽路位居前三,五角場、七寶、大寧、徐家匯、張江、莘莊、虹足四川北路則入圍十大夜間觀影人次最多的商圈。
附:上海2017個商圈票房數據分析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郭歆曄,編輯/周松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 該帖于 2020/7/28 18:4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