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7FRESH屬于京東生鮮事業的主要創新項目。這個為產業界認為有明確對標屬性的知名項目,2019年是有過擴張和略帶激進的創新探索的。
除了京東七鮮大店(京東7FRESH),還有開在北京回龍觀社區——類似主打家庭日常購買mini業態的七鮮生活,還有就是圍繞著Office白領場景的七范兒。
京東七范兒目前開出的唯一一家門店,將于7月31日正式關店歇業(7月1日發出通知)。京東7FRESH在成都、西安的兩個門店,也于近日關店。整個京東7FRESH的擴張速度,確實也緩慢了。
關店,倒也屬于實體零售非常常見的現象。中國零售業不存在沒有關店的企業。包括盒馬在內,也有過蘇州門店關閉,福州市場暫時整體退出的決策。
關店本身的利害關系倒在其次,一家公司,尤其是擁有天然數字化屬性的互聯網公司,應該回到項目的目標初心,通過對兩個問題的追問:究竟想開一個什么樣的門店?應該打造一個怎么的創新產品?去發現當前關店的原因背后,還能不能達成初心的目標建構。
一個事情總有內外兩種原因的影響。疫情,顯然屬于這次關店的主要外部原因;于內而言,京東7FRESH項目探索和投入程度還不夠,可能才是真實的內部原因。
湊巧且矛盾的是,這次主打Office場景的七范兒,僅在開業6個月關店,恰恰是一次性探索程度過深所導致的。這家在想法層面的大膽創新業態,太想一次性在首店里塞進太多東西:餐飲(一日三餐+早午茶)、個性體驗(第三空間式的休閑)、個性化購物(美酒+美妝),以及擁有到店、到家、預定自提等諸多運營要素的創新業態。結果在北京上半年北京疫情下的強管控措施下,導致來客寥寥,不得不暫停歇業。
一次過于激進的業態探索,不代表這次探索的失敗,更不代表探索本身的無效。京東的生鮮事業,或許需要的是來一次大轉型,尤其是在供應鏈層面,來一次更深耕全鏈路的硬實力資源加強。
01
一個像酒吧的超市
作為京東7FRESH首個針對辦公室場景的的超市業態,開出剛過半年的京東七范兒,近日悄然停止營業。
近日,七范兒銀河soho店在門后貼出一張公告。稱受疫情影響,該店將調整經營策略,將于2020年7月31日起暫停營業。
《零售老板內參》在詢問周圍商家后得知,雖然是31日停業,事實上這家店在上周就已經人去樓空。關于具體的關店原因和是否永久關停,《零售老板內參》向京東方面進行了解,京東給出的回復是:
因受之前疫情的多次影響,7FRESH七范兒銀河SOHO店將暫停營業。后續七范兒也將啟動新的布局計劃,為更多消費者提供優質購物體驗和服務。
2019年12月24日那天,沉寂已久的京東7FRESH在北京接連開出繼七鮮超市之后的兩個新業態,社區業態七鮮生活,和瞄準辦公室場景的七范兒。
七鮮生活的模式比較好理解,類似于盒馬mini,主要面向的是社區家庭日常購買場景。相對于大店,在面積上更小,SKU更精簡,走的是社區生鮮店、便利店、快餐店集合的模式。
雖然都是小業態門店,但定位Office場景的七范兒,看起來就非常創新了。沒有了蔬菜肉類,七范兒里售賣的食品更多是一些小規格包裝的水果、網紅零食、輕食簡餐,此外最具爭議性的一個說法,就是裝在超市里的酒吧了。
北京東二環邊的銀河SOHO大廈,地下一層的這家店,整體面積在950平米左右,餐飲區就占到了近一半,約500平米,這里面包含12個餐飲檔口,還有3家酒吧。
除了覆蓋上班族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5個消費場景,這里從晚上6點開始,還會切換夜場模式,從美食檔口變身酒吧。也就是說在店里的180個座位上,消費者可以選擇在這里就餐也可以喝一杯。
不過這里提供的可不是大排檔里標配的燕京、純生。七范兒主營的是精釀啤酒、清酒、葡萄酒、洋酒及中式預調酒。去年底開業時,當時據負責人介紹,七范兒全年分杯賣酒能達到1000款,除了20多款常規酒外,每周推薦的酒類都不一樣,一周大約有70-80種酒類可供選擇。
也就是說,七范兒對自己的定位已經是一家專業的酒吧了,而非大排檔。既然是拔高到了專業酒吧,所付出的諸多細節成本,也相應提高。
七范兒店內所有的酒都是自營,同時為了保證酒品選擇的多樣性,但區別于電商渠道爆品邏輯,只有30%的酒是來自京東垂直供應鏈,而剩下的70%則是京東7FRESH自建本地供應鏈。
不過在飄著燒烤味、擁擠的大排檔里喝著精釀、洋酒,真的是目標受眾想要的體驗嗎?
很多上班族的一個感受是,在壓抑的辦公室工作一天后,要么想回家躺倒,要么想去一個遠離公司的地方放飛自我。
而距離銀河soho 3公里處就是夜場豐富的三里屯,為何非要冒著被拉回去加班的風險在公司樓下喝一杯,還是在一個飄著各種食物味道的超市里?這種生活方式,是不是選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白領夜生活更典型的上海會更好?
一個新品牌,新體驗的實體店項目,想對保險的創新規律,還是應該既有一部分實用到很土鱉的剛需滿足,一部分再呈現很NB的小眾亮點體驗。這樣,或許前期的存活率和品牌心智,都能同時兼顧。
問題來了,為什么外界在去年底七范兒開業之初,沒有給出冷靜的建議?主要原因,可能還是這個有些激進的探索項目,一次性塞進太多體驗功能的七范兒,外界還是希望它能闖出一條可驗證、可復制的成功方案。
02
被疫情加速的關店
此外,七范兒還做了一些和新型標超不同的嘗試。從盒馬開始,這一屆新型超市門店普遍增加了生鮮比例,尤其是蔬菜、鮮食,來提高復購,不過如上文所說,針對辦公室場景的七范兒,去掉了蔬菜肉類,把更多面積讓給了餐飲檔口、可以買走就吃的輕食簡餐,還有高毛利的酒水。
同時,七范兒的日百雜貨占比也偏高,3500個SKU中,雜百占到了2000個。這導致辦公室場景的門店商品結構,有些不太實用。辦公室這種有著特殊時段和人群消費的場地,圍繞著吃、喝的體驗全面性;兼顧可逛、可玩、可買的配置,還是目前外界探索辦公室場景零售的主要方向。
整體看下來,避開那些低毛利商品的七范兒,似乎開拓了一條更突出高客單價的盈利性商品,但實踐下來可能發現也沒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聯營餐飲,這一直是被業內質疑比較多的點,所以在最開始,7FRESH采取了全自營的模式,從熟制肉類到面包甜點,均由7FRESH自己加工制作。
但可能因為成本和損耗問題,后來我們再看到的7FRESH門店,就基本上是采取聯營的模式了,七范兒也是如此。
七范兒里有12個餐飲檔口,基本都是一些連鎖快餐品牌。而在銀河SOHO周邊,其實并不缺乏這樣一類的餐飲,單是集合式美食城,就有七八家之多,快餐品牌也有很多。
而超市里面裝餐飲本身就是個好做的生意。對于物業方來說,招商餐飲品牌入駐的超市屬于“二道販子”,賺了本該屬于自己的錢;對于餐飲品牌來說,從“二道販子”手里拿店面,往往也意味著更高的租金。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是能夠讓物業方和餐飲品牌都樂于配合的,那就是有足夠高的流量,那么依托于這家超市,才有了二次入住的價值。
但七范兒顯然還達不到這個流量高度。銀河SOHO一直都不是一個流量太好的辦公型商業體,一直以來這個物業的商鋪置換率都很高,而七范兒選擇的位置也不太好。
七范兒位于地下一層,銀河SOHO和朝陽門SOHO的交界處,門臉還不在主干道上,要知道SOHO本來就是一個進出路線很難繞清楚的“神奇”地方。這點,大潤發操盤的盒小馬蘇州首店,就吃過類似悶虧。
去各大社交媒體搜索七范兒,也只有寥寥幾條內容,足見其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還沒有建立起來。以至于這家店關店已有一周多時間,都還沒有人在網上討論。加上疫情的突如其來,距離七范兒當初預想的“用美食美酒鏈接一切,打造白領一族第三空間”,顯然已經不能實現了。對于七范兒這個品牌,外界顯然都還沒有建立起認知。
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又恰巧對這七范兒“新生兒”沒留情面。我們知道在過去幾個月里表現最好零售業務,就是圍繞著社區的生鮮超市和到家業務。但七范兒一不賣菜、二來餐飲又是疫情防控期間高度受管控的產業,餐飲業在疫情期間的叫苦,也是過去半年沒少討論的產業話題;三是在恢復集中辦公的時間,北京的管控措施確實比其他城市要嚴格的多,導致位于寫字樓周邊的七范兒人流量,受到了極大影響。
所以開業剛過半年,這樣一個創新業態就倒在疫情中了。不過即便是刨除疫情的影響,七范兒的發展前景,依然存在不少的BUG。只是,疫情的到來,讓邊開業、邊修改BUG的回旋余地,也沒抓住。
疫情對七范兒的打擊,其實有兩次。嚴格來說,不僅是七范兒,整個7FRESH在過去兩年的項目運營和拓展,都沒有達到外界期望的預期。
這種未達預期的原因,其實還是7FRESH的運營成本太高,收益率和回報周期預感太長。這點,想必對于京東高層大輪換之后的新京東管理層,還是很影響到決策的。
2018年5月,當時的7FRESH負責人王笑松曾稱,7FRESH要在2018年年底前開出50家門店,5年內在全國鋪1000家門店,然而到2018年底,7FRESH只開出了10家門店,反觀盒馬鮮生在2018年卻開出了100家店,截至2018年底有122家門店。
2019年4月,王笑松京東的核心高管輪崗計劃中被調崗,接替他的是2018年8月加入京東,曾任7FRESH首席戰略官的王敬。
面對外界對于7FRESH的諸多疑惑,接任后的王敬曾在2019年5月稱,5年開1000家店的目標依然可以實現,但是開店方式發生了變化,一是指將在自營之外引入加盟,二是在大店之外嘗試更多業態。顯然,七鮮生活、七范兒就是其中的更多業態之一。
不過時間又過去了一年,7FRESH在全國依然只開出了23家門店,其中包括了七鮮生活和七鮮超市,七范兒則在首店關閉,意味著2019年決策的諸多業態創新,會面臨新一輪的戰略調整。
有人說,7FRESH前進遲緩的原因,或許來源于7FRESH主觀上的動搖。畢竟開店就是要賺錢,如果帳算不過來自然會自我懷疑。
這點,就要回到上述提到的本質問題:京東7FRESH,乃至京東生鮮事業,究竟想開一個什么樣的門店?推出一個怎么的系列創新產品?
京東7FRESH的項目發起和誕生,有著非常鮮明的產業階段性特征。2017年那會,正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創新的產業高峰期。彼時高峰期的產業氛圍,讓多家公司都將類似7FRESH的生鮮精品超市,當作產業主要潮流而引發跟風式創新——你不開出類似門店,你就要落后于行業進步了。
這點很像2014年前后的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同時間將近有20多個國產廠商在做智能手機。同樣,手機廠商隨后就進入到線下銷售網絡(OV系)、核心配件(SoC芯片組)、核心功能(拍照+快充)的硬實力之爭,才留下今天國產四大(HOVM)手機廠商的格局。
沒錯,一個引發潮流的產業,一定會經歷從創意想法競爭,向硬實力競爭的跨越。京東7FRESH項目在當前的不順利,恰恰是需要從源頭搭建強控供應鏈的階段,沒有及時跟上。導致前端(門店業態端)的創新,缺乏后端在供應鏈硬實力、數字化催生多種經營方式的探索中,沒有向前端門店賦能出抵御類似疫情這種產業周期風險的能力。
后端硬實力非常重要。理論上來說,類似京東7FRESH這種精品型超市,售賣一般家庭必須品,是有點把“豆腐盤成肉價”的不劃算。賣菜既然能低端到擺在路邊攤,京東7FRESH需要的是全方位設計整個業務模型。
用生鮮剛需品帶動高客單價自有商品的能力有沒有?
商品在所有全年所有日常需求的適配性和運營力有沒有?
門店創新依托供應鏈創新的主次關系有沒有?
供應鏈開放輸出的第二增量價值有沒有?
頻繁穩固帶客引流的運營方法有沒有?
基礎-精準-沖量-盈利-擴邊等多層次客群設計有沒有?
內部對于創新和盈利周期的共識有沒有?
組織架構的靈活機動性有沒有?
以上這些問題,或許才是京東7FRESH需要從業務底層全新規劃的關鍵地方。
當前京東7FRESH的發展不順,如其當作結果,不如當作教訓。尤其是具體去看七范兒的教訓,更符合單店在想法上的探索程度很激進,整體卻在硬實力的探索程度上還不夠的規律。
如果一定要再加上京東自身的原因,或許是京東7FRESH需要探索硬實力的階段,碰到了京東高層大調整的意外變化。
不過,換帥之后的開店策略,和后續開出的門店也能看出,7FRESH也試圖通過更多的嘗試,以及更務實的方式去扭轉局面,但至少目前來看效果依然不算太好。
不過,這并不代表京東應該降格7FRESH的業務權重。從目前國家層面對于內需經濟的加倍重視,各地方對于首位城市的打造投入,消費者對于基于手機解決日常消費的習慣滲透,都在指向著一個結論:京東7FRESH項目的宏觀利好條件,其實比前幾年還要好。
京東7FRESH,需要的是來一次從里到外的大轉型。
(來源:零售老板參考 謝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