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聯商網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
頭圖/聯商圖庫
聯商專欄:自從有了互聯網,零售業開始從自循環轉向外循環。過去的零售幾乎不需要銀行的長期貸款,靠每日流水與自身積累,漸進式自我擴張。后來資本與互聯網興起,給零售注入了興奮劑,零售越來越被外力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零售人開始躁動,開始不安分,開始傍大戶,接著傍網紅,最后傍同城。啥叫“同城”?說白了就是基于實體零售的移動互聯網購物平臺。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老師撰文說:“同城零售是一個線上邏輯的故事,線下是一個同城零售的配角�!�
為什么實體零售會變成配角?關鍵是觸達顧客的方式改變了,過去靠大腿觸達,如今靠手指觸達。主控權不在鋪面,而在手指可以觸達的移動互聯網平臺。
這三傍的結局是:失去自我,任人宰割。與其做小三,不如開鳳樓。做小三,永遠受制于人,沒有自主自我,開鳳樓倒是可以樹立自己的特色。
從零售發展來看,連鎖以及由此而來的規�;谴髣菟�。但連鎖機構猶如塑料機器,不利于消費者多樣化選擇。在中國,單門獨戶的零售會在很長時間內與連鎖店同步發展,那是因為有特色的單店迎合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零售企業或者傍大爺靚妹,或者自耕自種,都有生存空間。但如果真想做好零售,光有三傍是不夠的,核心是做好“三勤”,即勤奮、勤勞、勤儉。
勤奮重在“奮”,即努力追求目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零售與做其他任何事業一樣,都要有明確的目標。過去很多企業就敗在口號式目標把企業引入歧途。最近商務部提出:到2022年我國品牌連鎖便利店要力爭達到30萬家、24小時便利店要達到30%。這是一種目標。這樣的目標看起來高大上,但有點錯位,且管理成本很高。做零售企業,要避免落入華而不實的目標陷進。
從理論上來說,企業目標有:市場目標,如市場份額;財務目標,如凈利潤率;效率目標,如坪效勞效、履約成本、履約時間等;社會目標,如就業、納稅、環保、貢獻等;員工目標,如個人成長、家庭和諧等。
但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顧客價值目標”,為顧客提供什么價值?這是最重要的目標。不是以前常說的“定位”,而是顧客真實感受到的價值。如做生鮮或餐飲,現在都強調“口味”,怎么才是好口味?我覺得有三個要點:有念想,即想起來好吃,成為來店理由;想分享,即吃起來真的很好吃,想分享給好友;還想吃,即回味很好,吃了還想吃。有些食品,口感很好,但回味不好。
勤勞重在“勤”,即持之以恒的勞作,精益求精的細化,勞而無怨的境界。大企業、大連鎖、大品牌為什么做不好早餐?因為企業大了丟失了一個“勤”字,大家都按部就班地工作,跟著大機器運轉,最后變成了沒有彈性、缺乏創新、激情退化的塑料機構。為什么個體的大餅油條店能運轉得好好的?他們持之以恒,從不懈怠,知道客人要什么,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專做精做得爐火純青。
做零售猶如種莊稼,只有辛勤勞作,才有收獲。前幾年種番茄一直被鳥吃,后來加上防鳥網,有收成了。從前年開始出現了果蠅,專叮果實產卵,如果不防護,顆粒無收。于是便從網上買來大大小小的果袋,給番茄、黃瓜、柿子、南瓜、冬瓜、絲瓜、苦瓜統統套上袋子,才有了收獲。零售業更是如此,面對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即使技術發展到6G,也還是需要零售人的勤奮。如果來錢太快太多,誰還正兒八經做生意。所以,用模式賺錢,要適可而止,過度開發模式,害人害己害社會。
勤儉重在“斂”,即收斂與可控。零售的斂有多重含義:
一是營運節儉,這真如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所說:零售人就賺點針頭線腦的錢,不節儉就沒有活路。跑冒滴漏多了,毛利就沒了。
二是為顧客省錢。就以餐飲也為例,十個人是一大盆,一個人也是一大盆,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賣貨,根本沒有考慮到消費者的需求。現在的零售看起來是在為消費者省錢,實際上總是運用營銷手段讓消費者多花錢。我覺得當下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策略與手段太多,而誠信度不夠,所以,很少有品牌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太多的欺騙坑人忽悠,把消費者弄得不敢買東西了。而對這種不良行風的默認、沉默、視而不見、見而不為,也使消費者失去了消費的信心。
三是戰略上盡可能少犯錯誤。最大的浪費是戰略失誤。一個企業做小的時候太平無事,做大了野心也大,尤其是想做行業霸主,由此走上不歸路。
四是廉潔,零售人每天見物見錢見人,良心與道德會承受極大的挑戰,這方面不加以控制,必敗。
五是善用技術,經濟學中有三種競爭戰略,即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其中,低成本戰略或叫總成本領先戰略,是我國企業常用的戰略之一,其實,這一戰略的前提往往是技術領先,沒有技術上的投入,就很難降低成本。貴在節儉與投入的動態平衡。
- 該帖于 2020/8/17 10: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