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圖片/聯商圖庫
先來看一則新聞:真知味飲食租賃商鋪10年未繳租金,嘉業國際城與真知味飲食三度對簿公堂還是輸官司。
這種現象在商業地產界并不少見。開發商委屈,出租場地一分錢拿不到,還得看商戶臉色。商戶也委屈,幫開發商持續引流,一點好處都沒有,還被開發商告上法庭。
我們可以發現,開發商與商戶邏輯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各自都覺得委屈,是對方理虧。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這里涉及到商業地產招商、銷售、運營等幾個環節。
商業地產是什么?
在開發商眼里,做地產需要一個叫“商業”的道具,來鉤地和加持變現。沒有商業鉤不到地,鉤不到便宜的地。拿地后,進入變現環節,需要“商業”這個道具再度出場,幫助去化。如果沒有這些功能,商業在很多開發商眼里一文不值。
國內商業發展弱勢,所以商業在很大程度只能依附于地產。商業依附地產,但商家卻因為選擇余地變大,話語權反而處于上升趨勢。
商業能夠鉤地在于新區缺乏商業帶動,土地賣不上好價錢。為了提升土地溢價,地方有動力促進商業繁榮。新區培育期太長,商業不愿意提前進場虧錢,這個時候地方會把商業與住宅等用地組合起來,通過零地價或者低地價作為補償商業的虧損,讓開發商進場把商業做起來。
開發商在算賬時,喜歡把商業地產拆開來算,這個時候會出現住宅隨便做都賺錢,商業比較頭痛。
當住宅賣完后,回來啃商業時,一般開發商就會選擇租售結合的變現模式。所謂的租售結合模式就是能賣多少賣多少,實在賣不出去勉強自持。
商鋪要好賣,一般起步年化會定在8%以上,這樣比較容易說服投資者。剛開始達不到,就由開發商先補貼給投資者。開發商想要賺更多錢,會提高商鋪定價。這個時候問題來了,投資者要求商鋪高回報,開發商要求資產高回報,而那里就是個新區,如何把故事圓過去?
商鋪定價高、起步年化8%以上,商戶能否接受呢?肯定不好接受,除非你招到大品牌來背書,讓商戶通過大牌轉而信任你講的故事。大牌又不傻,怎么可能隨隨便便來虧錢呢?這個時候開發商就必須給大牌足夠的補貼,比如免租、裝補。大牌看在錢的份上以及開發商的誠意,有的就會勉強接受。然后就可以讓小商戶進場。
補貼的錢哪里來呢?提高商鋪售價,賬目才能更好平衡。
像樣的品牌,公關成本都在百萬以上。很多開發商并不舍得燒錢,就想著隨便招一下,反正賣掉后就不關開發商的事。壓力環節就轉換到招商口。沒有裝補、足夠的免租、租金還居高不下,大品牌肯定不會過來一起玩。
銷售口急需品牌商來完善說辭,推動去化。折中的方案就是,主力店及品牌力度下拉,看似有超市、影院等等主力店,好像該有都有,但每一家質量都不高。質量不高,又使得去化速度提不上去。開發商就會遭遇招商失利與去化失利雙殺,與原來設想路徑完全不一致,進入招商拖沓與被動自持的困。開發商沒有建立數據模型進行沙盤推演的后果開始顯現,招商變成求人,銷售只能讓利。
像嘉業國際城很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后來只能求著真知味飲食來幫忙撐場子,以致簽下“不和諧”的條款,導致后面真知味飲食不愿意支付租金。
真知味飲食之所以愿意進駐,應該是覺得如果嘉業國際城真的能夠招滿,憑自己實力能夠在這個區域分一杯羹。前提是能夠招滿開業,順理成章寫入合同。嘉業國際城想著招進一家是一家,慢慢就填滿了,可惜事與愿違。
一般開發商覺得招商是很簡單的事情,就是把商戶叫過來,問下要不要租,租的話就簽約,就這么簡單。開發商覺得自己就是沒有商戶資源,不然不用招商團隊,請兩個妹子打打電話就好了。
銷售面對的是不懂行的投資客,只要牛逼吹到他們心坎上,他們會自動描繪一幅畫面,好像明天就會發生似的。
招商面對的是商業界的人精,不僅要經受住羅盤的考驗,還要經得起商戶那套計算機算命軟件的測試。
輕視招商的后果不斷顯現。銷售舉步維艱,進入被動自持,矛盾拋向運營。
年化1-3個點回報率在國內算正常運營水平;能做到3-5個點回報率算運營高手;5個點以上幾乎沒什么人敢說自己一定能夠做到,除非商鋪定價低。香港、新加坡的運營水平差不多在4-5個點,日本的回報率只有3個點。售后返租起步年化定8%就是天方夜譚,回報率逼近3-4個點,大部分運營團隊就直接崩盤了。
有個項目做3點多的起始回報率,開發商不滿意,就想10個點,后面該項目妥協做到6個點回報率。開發商運營團隊全崩,換一批滅一批,平均存活時間不到三個月。6個點的起始回報率的猛烈炮火,不是老司機,會被炸得連灰都看不到。面對困境,開發商幾乎把知名商管的人都用了一圈,回天無力。
為什么位置不錯,競爭不大,套路也好像沒問題,各路人馬該試都試了,還是玩砸了呢?開發商百思不得其解,風水大師都請了好多攤。最終還是回到租金與流量的匹配本質。
人為的高定價,試圖在運營前,提前把商鋪變現出局,不是那么好玩的。大部分開發商沒提前建立模型沙盤推演好,基本都玩不轉時間差。后面能夠重新修復回血,還是不得不尊重價值本質。回報率回歸合理值,引入等值流量形成價值匹配。
出現二次招商狀況,為了表示誠意以及有實力重新崛起,開發商要付出比首次招商數倍以上代價。此時的開發商又沒有住宅可以平衡,很難拿出足夠的誠意,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二次招商都以失敗告終的原因所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 該帖于 2020/10/12 15:1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