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螳螂財經成忘言
頭圖/聯商圖庫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全”為天,尤其是在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當下,食品安全成為重中之重,但又很難徹底杜絕。
比如前段時間,有網友爆料稱在新疆某地的KFC點了一份外賣炸雞,卻在金黃的炸雞中發現了一只正在蠕動的活蛆(視頻已被刪除)。而生活中類似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很多,不信去黑貓投訴搜“食品”,就能看到14800條投訴結果。
這中間有速凍水餃吃出頭發,辣條里面吃出石頭,手撕面包中吃出鋼絲等等,讓人后怕不已,而這些還只是人們都夠看見的東西。在普通用戶看不見的地方,也有一些安全隱患,比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喜茶的幾款果茶/奶茶中被檢查出大腸桿菌超標,而“大腸桿菌”正是人們常見的,引發食品安全的一大元兇。
頻頻作妖的大腸桿菌
談起大腸桿菌,人人都不陌生,也是人人“喊打”的對象,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究竟為何物?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又叫大腸埃希氏菌,是最常見的微生物之一,主要寄生在人或動物的腸道內,隨人畜排便后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大多數不致病,但也有少數致病。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即在一定條件下(如數量超標)可以引起人和動物發生胃腸道感染或者尿道等多種局部組織器官感染,比如腹瀉、嘔吐等。它是世界各地常見的食源性疾病暴發元兇,肉制品、奶制品、蛋制品、蔬菜、水果、飲料等都有可能被它污染,學校集體食堂、冷葷涼菜等也常常是它的“聚集地”。由于頻頻出現在各種美味食品中,讓人尤為生厭。
10月28日,在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新一期食品安全抽查信息中,又發現了“大腸桿菌”這個令人生厭的家伙——這次它出現在伊藤精肉培根三連包135g(減鹽)中。
而這并非第一次發生,今年有關食品跟大腸桿菌相關的問題頻繁被爆出。比如營口奧雪冷藏儲運食品生產的雙黃蛋(咸蛋黃牛奶口味)雪糕(72克/根),廣州某超市里的五香花生、上海錦謙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熱水杯和調料碗均被檢查出大腸桿菌超標。
而造成食品中大腸桿菌超標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原材料處理不徹底和加工過程再次污染引起的。比如生產用水不殺菌、工器具消毒不徹底、人員衛生不達標、生產環境不消毒等,這些都是造成食品二次污染大腸桿菌超標的重要原因。
為何仍然會出現在貨架上?
大腸桿菌超標的食品或者餐具頻出背后,能不能提前將其提前扼殺在“搖籃”里呢?
事實上,按照國內法規,在中國的任何一個食品產品,在上市之前一般至少需要經過質量控制的“三重門”——分別是生產許可、型式檢測和出廠檢驗。按理來說,像一些密封包裝類食物,在經過這重重檢測之后,理論上可以杜絕相關食品問題的出現,但現實中執行起來并不容易。
首先,雖然企業在生產食品產品前,先要通過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的檢查,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然后,再將產品樣品送交質檢機構進行型式檢驗,獲得產品合格證或者檢驗報告。
但質監部門不可能將檢測覆蓋到每一個批次的每件產品,況且由企業自主準備的樣品,這種送檢,檢出不合格的幾率也比較低。據業內人士分析,在經過上述兩道檢查工序后,實際出廠的每一批次食品,一般只是經過了企業的自檢,都是由企業自己出具的檢驗報告。這中間,就不免有無良企業在出廠檢測環節造假,或者其員工造假或根本沒有檢測。
其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根治。據了解此次檢測出大腸桿菌超標的伊藤食品,自2007年進駐中國,在國內線上線下平臺具有銷售,截至發稿前伊藤食品方面暫未對此事進行回應。
而在相關檢測出來之后,記者發現,盒馬顯示已經下架該款減鹽產品,但查詢到其它平臺仍在正常銷售。這就帶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檢測出有問題的產品除了少數渠道下架外,其它平臺仍在銷售。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其它平臺的同類產品不存在問題,又如何保證有問題的產品會繼續流向用戶。因此說,目前很多一些手段治標不治本,只有售賣方最容易被處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在保護食品安全方面,最有效的作法無疑從源頭掐斷“苗頭”,讓不安全的食品不能出廠。畢竟,食品一旦披上“合格證”的標簽,開始在社會上流通,那么無論是銷售商,還是普通用戶根本就不可能識別。
而要做到這點,一方面,要提高企業的犯錯成本,讓企業在源頭上就避免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另一方面要提升檢測水平,完善檢測流程,并在發現問題時,還應該有一套合理的聯動機制,避免有問題的產品繼續流向市場。
瀟湘Lee- 該帖于 2020/10/31 14:0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