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江湖(ID:VIPIT1)
企業家,往往都是一個個欲望家,因為企業家的個人欲望很多時候與企業的發展保持著強關聯屬性,只不過欲望本身往往有理性與非理性的區別。
"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在近日舉行的滴滴內部全員會上,滴滴CEO程維在首次公開談及橙心優選時這樣講道。
從網約車到運力構建,再到跨界社區團購推出橙心優選。而與滴滴版圖擴張步調相隨的,則是程維在大眾面前的企業家人設改變。曾經的儒生,甚至一度被一些媒體人以"悶葫蘆"冠之的程維,如今在自己作為"野蠻人"空降社區團購之時,卻放出要拿第一的狠話。在外人看來,這似乎多少有些"狂生"的味道。
從來沒有什么無緣無故,程維對外表現大幅改變的背后,或許還要歸結于滴滴發展重心的遷徙。只不過這些外部舉動的頻繁,反映到企業家欲望層面,究竟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呢?
從"儒生"到"狂生":浪成于微瀾之間
程維撂狠話的樣子,可能會讓不少人覺得似曾相識。
"昨天我看了一眼百度賬上現在有500億,我們就先拿200億在3年內把糯米做起來吧。"
也是一副低調儒生形象的百度CEO李彥宏,也曾因為這樣的豪言壯語改變大眾對他的認知。
彼時的百度在O2O布局方面要晚于自己的老對手阿里騰訊,這才促成了李彥宏的拍案放狠話。如今,程維和他的滴滴似乎也是如此。
2016年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美團點評CEO王興、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進行了一次長達3個半小時的長談。而在隨后的2017年,TMD的稱號就開始被更多人提及。
王興方面,活脫脫一"小馬云",口才出眾,頻繁公開演講,提出不少自己對于商業的思考,譬如著名的"下半場"理論。而手握頭條和抖音兩大超級APP,張一鳴更是想低調都難,與馬化騰在朋友圈里的劍拔弩張就引得眾人的駐足圍觀。
反觀當時的程維,低調的不能再低調了。長相儒雅似乎是程維留給大眾最明顯的標簽,而同樣以儒雅示人的馬化騰至少還有"產品經理"、"普通家庭"等標簽流傳,在許多重要節點會出面發聲。程維方面,幾乎很少有什么廣為流傳的發言,也沒有什么梗被人所熟知,即便在滴滴順風車遭遇危機公關時也沒有過多表現。
而滴滴,則完美詮釋了掌門人對企業的影響。
互聯網江湖團隊曾在《滴滴放棄中庸:少年老成,青年安逸,中年焦慮?》一文中寫道:"當字節跳動在與騰訊、百度這樣的巨頭battle時,當美團四處擴張迎擊阿里時,滴滴的表現我們權且用中庸來形容吧。"
美團和字節跳動似乎是一直在擁抱不確定性,滴滴則安分守己一心做好網約車。畢竟,在TMD三巨頭當中,滴滴似乎是最早在公眾面前證明自己商業模式確定性的玩家。不少人都提出,自2012年成立以來,滴滴就是中國互聯網史上成長最快的一家公司,在合并快的優步之后很早就進入平穩期。
可這一切在2017年2月14日之后開始發生改變,從美團點評在南京試水"網約車"業務開始,程維似乎便開始摒棄低調。
"美團肯定不是最弱的,但也未必是最強的","爾要戰,便戰"。
自己從網約車補貼血海中爬出來,但現在卻不斷有新的玩家加入進來。這種持續性的不安全感,或許也在加速督促程維從幕后走向臺前,而滴滴也開始放棄外人眼中的"中庸"之道。
從送外賣到無人駕駛,從花小、豬青桔單車再到同城貨運以及滴滴地圖。那個印象中一直安守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網約車扛把子,終于解除封印,開始對外主動展開進攻,釋放出自己的狼性精神。
如今,滴滴又推出橙心優選跨界進入早已是一片紅海的社區團購市場,早已丟掉內斂標簽的程維更是放出"不設上限"、"市場第一"的口號。
或許在此之后,"狂生"可能是程維留給眾人更明顯的一個標簽吧。從"儒生"到"狂生",浪成于微瀾之間。不過話說回來,滴滴似乎也需要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企業家IP,而現在程維也成功為滴滴樹立出了這樣一個IP。
只不過這樣的改變是否有些過度?對于滴滴而言,今年這般動作頻繁的躍進真的合適嗎?
難覓的"第二增長曲線":順豐的前車之鑒,滴滴的后車之師?
最近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要想新,得先把自己清空,回到嬰兒狀態,對一切未知,不預設立場,否則只會在慣性驅使下回到原點。"
對此互聯網江湖團隊也表示認同,"船大難掉頭"的慣性思維似乎成了不少企業跨界布局最大的阻礙。
"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除了程維言語中的霸氣之外,"不設上限"這四個字可能會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因為這不免讓人聯想起滴滴非常熱衷,并且曾經幫助它取得過成功的補貼思維。包括最近的一系列舉措,補貼似乎成了滴滴快速多元化的不二法門,花小豬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然而,有錢并不等于可以隨心所欲,而補貼自然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拿來用的"萬應錠"。
觀察發現,在主干道以外,滴滴現階段的多元布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1. 基于核心業務的縱向延伸:推出針對下沉市場的花小豬,重啟快的針對出租車市場。
2. 基于運力半徑的橫向延伸:推出貨運、共享單車、地圖等
3. 掌握"入場券"的跨界布局:推出以本地生活服務以及零售為核心要素的橙心優選。
在互聯網江湖(ID:VIPIT1)團隊總結看來,第一種布局屬于基于核心業務的孵化,為了應對垂直領域玩家,在掌握了市場的廣度后開始重視市場深度。在"內含"于核心能力圈,對于滴滴而言是降維打擊;第二種則是同維競爭,但明顯喪失了先發優勢,只不過考慮到運力這個核心,故而與核心能力圈屬于"交叉"關系;而第三種,社區團購,雖然這其中可能也有"運"的成分,但這算不上真正的核心,姑且算張"入場券",新業務與核心能力圈最多算是"相切"關系。
*從核心業務以及基于核心業務的縱向延伸來看
這一方面的變化,或許也是促使程維不再低調的根本原因。
雖然仍舊一家獨大,但決不能坐吃山空。根據Trustdata大數據發布《2020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6月,在網約車頭部平臺中,滴滴行業地位依舊穩固,首汽約車及曹操出行排名緊隨其后。可如果我們再參考去年易觀發布的數據統計,純聚合類平臺似乎是對滴滴的市場份額形成一定程度的"擠出"。
從司機角度來看,網約車經過這么多年,運力資源實際上早已成為一個存量市場,存量市場的競爭其實是一種類似零和博弈的玩法,靠補貼很容易獲得司機,而且數量多,可以"溫水煮青蛙"般慢慢蠶食滴滴的司機護城河。
司機跟補貼走早已是網約車市場司空見慣的事,這也是網約車市場一直動靜不斷的原因所在。不過好在滴滴依托自身體量,目前仍然掌握行業的主動權。
*從基于運力半徑的橫向延伸來看
坦率來講,網約車調度的是人和車,貨運調度的是人貨車、跑腿調度人和人,看似有異曲同工之處,實則隔行如隔山。
互聯網下半場的業務擴張,往往是基于流量的上游截取實現降維出擊。BAT、美團、字節跳動跨界以及短視頻平臺做電商,它們跨界成功歸根結底在于兩點,一是用戶決策成本低,二是流量特征的相同或相似。
看文字資訊的流量可以導到短視頻板塊,但打車流量卻很難導至拉貨,因為打車行為缺乏長時間的停留。前者用戶的轉化門檻低,而且二者的場景切合度極高。而后者轉化過程中用戶是需要付錢的,決策成本較高,場景割裂也比較明顯,這些差異決定了導流難度比較大。
滴滴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也知道去利用自己的能力。只不過行業天性所限,導致它的能力對于新業務拓展的效果多少有些雞肋的樣子。
*最后就是掌握"入場券"的跨界布局。
滴滴做社區團購,很容易讓人想起之前順豐跨界做電商,掌握了物流這張"入場券",可王衛的電商夢似乎是屢戰屢敗。電商看似與快遞連接很緊密,但真正進來了,才知道商業模式、供應鏈、獲客渠道、前置倉、坪效等各種零售細節的統籌才是關鍵。物流雖然重要,可沒有自建也無妨,拼多多沒有自建物流,照樣成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平臺。
滴滴此次也是如此,如果還是保持"不設上限"的補貼思維,恐怕會重蹈覆轍,和順豐一般折戟在零售業務上。
泛社區零售領域玩家云集,阿里的盒馬鮮生、喵生鮮,拼多多的多多批發和多多買菜,京東的京東到家,蘇寧的蘇鮮生,美團和餓了么的"前置倉+即時配送",而巨頭"代理人"或創業公司則有叮咚買菜、有我廚、U掌柜、每日優鮮、易果生鮮、蘇鮮生、一心生活、天天果園、美萊網等玩家。
據天眼查APP檢索顯示的數據來看,我國今年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領域融資額達百億元,行業熱錢涌動。除非各個巨頭以及各大投資人真的不顧一切打起持久戰,否則靠補貼是燒不出來勝者的。
對于社區團購而言,生鮮類產品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整個生鮮產業大致可分為種植端、流通端、分銷段,但包括橙心優選在內的大多數玩家只處于分銷端的終端,好點的觸手伸到了流通端,而種植段依舊原生態。改造農產品銷售行業不僅僅是提供"最后一公里"的爽點,還要真正解決"最初一公里"的痛點才行,進而提高自己對上游的話語權和控制力。
一直深耕線上的拼多多為什么有底氣去做多多買菜?因為過去幾年拼多多一直做的農產品電商其實就是對"最初一公里"的滲透。
而對于尚未證明過自己零售基因的滴滴而言,別說"最初一公里"的布局了,"最后一公里"的坪效能否做好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再加上其它老玩家早已建立起的"安全區壁壘",以逸待勞,這其實不太有利于滴滴參與競爭。
當然了,由于我國農業特殊性緣由,行業不是一個玩家能吃的下的,需要多方參與,只不過滴滴會是分蛋糕的人之一嗎?目前看來,思維不變恐怕很難實現,滴滴的補貼思維不符合這個賽道的客觀規律,而且還需要警惕陷入多處紅海作戰疲于奔波的威脅。
在互聯網江湖(ID:VIPIT1)團隊看來,從順豐到滴滴,從快遞巨頭到網約車巨頭,它們在各自領域很成功,但這不代表它們的每一次跨界都能引起軒然大波。BAT曾經一度被認為稱霸國內互聯網江湖各個場景,但更多它們投資失敗的案例往往容易被人自動過濾,就像騰訊的"賽馬機制",阿里也曾一下子投了多家共享單車,失敗其實才是巨頭布局經常碰到的情況。
同在多元布局與投資方面摸爬滾打多年的BAT相比,無論是順豐還是滴滴這方面的履歷其實是欠缺的。作為成功者,兩家企業確實有驕傲的資本,和人一樣,這些成功企業可能真的只有在碰壁之后才肯低下驕傲的頭顱。如今,有了順豐的前車之鑒,滴滴的后車之師如果還是依賴自己的補貼"成功學",力爭社區團購第一的口號可能只是一句空話。
面對順風車事件等危機公關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程維似乎成為過去式。
如今,當滴滴核心業務的侵略者越來越多,當滴滴需要更多的故事來支撐想象力時。程維終于"解開封印",盡顯"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氣,每一個圍觀者也感受到了他的進激。
盡管困難重重,但并非毫無機會。至于未來程維究竟能否把這些進激都換成實打實的成績,讓人看不懂的多元矩陣到底是"真硬核"還是"紙牌屋"?或許用不了多久就會有答案。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