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龍老師
釘釘正在引爆一波全新的共創。
1月14日,釘釘正式發布6.0版本,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發布會上表示:“釘釘不僅僅是一個溝通工具,新釘釘的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好的企業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平臺。”
這句話的關鍵之處在于,第一次在“企業協同辦公”后面加上了“應用開發平臺”這個短語。用戶不僅僅是將想法告訴釘釘,而是更容易地自己動手開發出應用。釘釘已經有信心推動應用爆炸性增長,三年達到1000萬個。
讓所有業務環節的微小創新變得更容易,讓進步更容易發生。這個愿望真的能實現么?我們似乎要去釘釘發展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客觀來說,除了核心的電商業務矩陣以外,釘釘和阿里云,可能是阿里孕育的兩個殊途同歸的業務。
略微回顧一下釘釘的發展史。
時間回顧到2013年-2014年,那是一個BAT爭相希望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拿到更多船票的時間,騰訊的標志性事件是微信用戶突破3億,百度的標志性事件是19億美金收購91助手,并且移動端收入歷史性的超過PC端收入。
而對于阿里來說,雖然通過手淘+天貓的移動化,繼續占據了電商格局的制高點,卻似乎缺少一些更長線、更原生于移動生態的長期性高天花板業務。
于是阿里兵分兩路,一路以阿里云為代表,開始探索阿里云手機OS、云計算等基礎設施屬性的業務,另一路則頻頻試探阿里的非核心業務區,試圖在社交、本地生活等阿里不熟悉的領域踏出新路。
其中,開發個人通訊軟件“來往”似乎是阿里的一個新嘗試,但遺憾的是,盡管請來李連杰、史玉柱等演藝界和商界的朋友幫忙推廣,然而一切熱鬧之后,來往的用戶量停在1000萬左右,不及微信一個零頭。
幸好,阿里沒有放棄,來往的產品負責人陳航,在2014年5月26日,找馬云借來了“阿里的延安”—-杭州湖畔花園,在此閉關復盤。2015年1月,釘釘1.0上線。
直到2017年,釘釘打出了自己的第一個視頻廣告——讓工作更專注,隨著在電梯媒體上的宣傳,釘釘進入高速增長期,并很快宣告釘釘用戶量破億。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出關后,“來往”離去而“釘釘”降生,而釘釘能夠正式在企業級市場殺開一條血路,從戰略層面是瞄準了企業市場對“協同”的需求,也是發揮了阿里to B基因更豐富的優勢。但當時沒有人能想到,最后釘釘成為了阿里云的用戶入口,成了阿里在產業互聯網方面頂級策略“云釘一體”的一部分。
簡單地說,阿里云在修一條路,這條路是“技術之路”,阿里云成為整合阿里內部技術資源,并集中優勢兵力,打通這些資源并進一步提升,走向擁有服務產業數字化能力的路。
而釘釘也在修一條路,這條路是面向企業級辦公協同的路,是一條通向幾千萬家企業、幾億企業員工的路。
到了我們前面說的2017年,釘釘剛創造一個記錄,服務企業超過300萬家,用戶突破1個億,這個時候實在是值得慶賀,這意味著阿里在B端世界里再造了一個微信,而在釘釘做到這一點之前,90%的人認為這個市場遲早是微信的延伸。
阿里終于在IM業務上回敬了鵝廠,時間到了2019年,企業微信開始全力沖刺,但是經過疫情,和釘釘之間的差距沒有縮小。
也正在此時,阿里聚合基礎技術能力的內部路網,和通向企業用戶的外部路網,也走到了必須貫通的階段。
2019年6月,釘釘進入云智能事業群;2020年云棲大會上,“云釘一體”的概念被初次提出,這個概念讓很多人理解為,云計算和企業IM的組合。
但事實上,在張建鋒看來,“云釘一體”絕不是云計算與即時通訊應用的相加那么簡單,而是相乘的關系。
很簡單,阿里云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云計算平臺,它是阿里技術能力的綜合基礎平臺(包括硬件能力、行業解決方案),釘釘也早已不是一個溝通協調工具,它是無數企業使用云服務的“操作系統”。因而,“云釘一體”意味著,阿里要重構產業互聯網的生態。
因此,在2020阿里云峰會上,張建鋒首次對外展示了阿里云再生長的三大方向:“做深基礎”,從飛天云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做厚中臺”,將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與阿里云進行深度融合,實現“云釘一體”;“做強生態”基于云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所以,「子彈財經」認為,2019-2020年是阿里云及釘釘發展的一個關鍵過渡期,這個期間的重要性在于,完成了釘釘和阿里云在組織層面上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是校準了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這是“云釘一體”組合能否成功的關鍵。
如果說整個阿里云生態是一座城市,那么,第一階段就是修路,阿里云修內部的路,釘釘修外部的路;第二階段是路網打通完成,要賦予城市“功能”了,因此阿里開始“蓋樓”,但其中的關鍵問題有兩個——
(1)到底蓋什么樓,才能營建有魅力的生態,迎來更多企業的入駐?
(2)阿里蓋樓,到底是蓋“樣板樓”,為更多的企業“修自己的樓”做一個示范,還是阿里自己要做開發商,蓋樓賺錢?
現在,答案似乎已經比較清楚了,對于要蓋什么樓,阿里非常注意生態多樣性,在SaaS、PaaS都引入了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并且在以云計算為水電煤、以釘釘為操作系統的前提下,實現了系統之間的數據相互打通、業務流程跨系統進行流轉等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釘釘開放平臺入駐的開發者超27萬,開發者服務的企業組織數超過640萬家。整個釘釘平臺長出的“釘應用”超70萬個。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這其實和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大規律也若合符節。
張建鋒自己的概括是,在整個企業信息化的歷史上,第一階段基本是大企業的天下,如甲骨文、SAP,這些公司是大型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用復雜的方法,解決了大企業的數字化1.0問題,但是造價大、實施難,特別難于普惠。
而到了第二階段:SaaS服務興起。企業通過采購、上馬各種類型SaaS軟件,大幅降低了數字化的成本,降低了中小企業數字化的門檻,但這天然也有一個問題—-企業使用的SaaS等服務來自不同的企業,它們之間天然是有墻壁的,而解決孤島化不僅需要昂貴的二次開發,更是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沒有力量完成的。
所以推進到了第三階段,“云釘一體”其實是一個未來生態的示范,示范的就是基于同一個“操作系統”(即新釘釘),通過云的SaaS化等,在云和大數據平臺上實現數據天然互聯互通,而一旦互聯互通,就有了提供更多生態能力的可能,所以“云釘一體”的第三階段的核心選擇是,誰來提供這些服務,誰來支持提供這些服務的人。
在這個問題上,阿里的態度非常明確,它不和主動的SaaS服務商搶飯,而是把這些開發者引入到自己的平臺上,張建鋒也明確提出,“阿里云不做SaaS,練好內功被集成”。
這意味著,阿里云開始走平臺化策略,阿里云“以退為進”的放棄了自己單槍匹馬打造應用生態的路徑;“云釘一體”更意味著,阿里云體系從阿里一貫的平臺思路中找到靈感——要獲得更大的市場,最好的辦法是做基礎設施,做操作系統,做平臺,把生態紅利留給合作伙伴,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多贏,只有“分利”給其他生態建設參與者,才能建立一個真正面向寬廣的生態。這是阿里骨子里的基因,而非一時一地的策略。
前面說了,阿里云和釘釘一體化后,選擇了走生態共建的路徑,但另一個問題是,諸多的企業是否有能力來使用豐富的阿里云生態的服務;如果在現有的應用中找不到對應的,開發成本會不會很高?
釘釘6.0的諸多升級中,「子彈財經」認為最核心的升級,就是回答了這個問題——釘釘將進入低代碼,甚至零代碼時代。
有個在阿里云內部廣泛流傳的段子是,阿里云在杭州的一個辦公樓有40多層,但是電梯的設置有問題,坐電梯的人看不到實時顯示到幾層,等得非常焦慮。于是,有個工程師自己動手在釘釘上編了一個應用,可以實時調取電梯控制軟件的數據,實時了解需要搭乘電梯的位置。
這個故事聽起來非常像當年的“張一鳴買不到火車票所以寫了推薦引擎”,但這個故事和另一個故事一樣,他們都是真的。張建鋒在內部很喜歡講這個段子。
這就要說起什么叫“低代碼”或者“無代碼”了。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早期的PC愛好者DIY組裝一臺電腦,非常復雜,因為每個硬件都需要單獨安裝驅動程序,甚至需要逐個在BIOS里設置,所以那時候能攢一臺電腦的,都是電子方面的高手,一般人是搞不了的。
最后怎么解決的呢,是微軟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們把大量的驅動程序內置在了Windows操作系統里,絕大多數硬件因此實現了即插即用,而剩下的很少一部分特殊一些的硬件,系統也可以自動上網搜索匹配的硬件驅動。
這樣,最后有人統計,組裝一臺電腦,只要13個標準動作就可以了,DIY從此落入凡塵,成了一個時代。
阿里云的低代碼化,從原理上是類似的。
前面說到過,大型企業用了甲骨文、SAP等企業的軟件,中小企業使用了SaaS以后,面臨的二次開發任務反而更重了。根據Gartner預計,2021年對于應用開發的需求將達到所有IT公司開發能力的5倍。
5倍的意思就是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須調轉路徑,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阿里云的看法是,要彌合這一巨大的供需缺口,低代碼/零代碼開發技術幾乎成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所謂的低代碼技術,就是讓可以使“非專業開發人員”通過圖形界面的簡單拖拽和配置,就可以完成應用的開發。簡而言之,不會比你使用Word或者Excel要復雜太多。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某個餅屋,希望設計一種有實時保溫兼自動補貨功能的保溫柜,他的開發人員(可能根本就不是開發人員,而是店員)并不需要寫底層代碼,他只要把溫度識別、濕度識別及視覺補貨等模塊拖拽進去,最后設計一條“貨架空了就DING一下來通知我”就可以了,一個應用就這樣誕生了。
這不是神話,在數字政務做得非常出色的浙江,已經有1500個應用在“浙政釘”(政府版的釘釘)上,這件事以前要找無數的供應商,現在成本很低就可以實現了。
此外,一汽、復星集團和東方希望等大型企業,均已采用低代碼平臺開發應用。東方希望集團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釘釘建立了全集團統一的移動辦公平臺,釘釘被應用到智慧行政與后勤、生產管理和系統集成(ERP、eHR、MES系統),包括52個釘應用,都是這樣產生的。
(圖 / 釘釘官方)
阿里就更不用說了,已經開發了10000多個應用,包括訪客接待、員工學習及入職周年慶等以前“需要開發但優先級很低”的程序,都出現了,而它們的開發者當然也不是阿里的技術人員,絕大部分是由根本不懂技術的行政、HR等崗位員工用低代碼的方式開發出來的。
所以,「子彈財經」認為,低代碼在6.0版釘釘中的應用,是真正實現“讓企業自己變成數字化轉型的主角”這句話的技術基石。
那么,為什么是阿里云、“云釘一體”生態可以實現這種低代碼開發呢?
在「子彈財經」看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驅動力:
首先,戰略基于思想,是阿里云體系有了這種思想層面的認知,希望通過自身產品和生態的賦能,幫助企業構建能適應快速發展和快速變化需求的組織生命力,有意識的從數字辦公平臺向“協同辦公平臺+業務開發平臺”方向進發;
其次,是“云釘一體”后,阿里云內部能力的打通,現在,從算力底座、達摩院智能底座、中臺能力及IM能力都被打通,這成為了無代碼/低代碼開發能實現的技術基礎;特別是這次發布會上,釘釘宣布全面開放底層能力和1300個API接口。釘釘群聊、智能人事和客戶管理等基礎產品接口正式對外開放,合作伙伴與客戶能將自身業務應用,更深度融合到釘釘群、工作臺等主要場景中。
必須一提的是,本次開放接口數量超出以往總和,這是低代碼能實現的技術環境保證。
最后,低代碼技術從提出到落地不過五六年的時間,現在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釘釘針對于各個垂直行業,不斷提供解決方案的深入化,包括教育行業、新零售和政務專屬等領域的解決方案,以及銷售、應用、定制、部署及培訓等多種類型的服務方案等,這些為低代碼在某些特定行業加速實現提供了應用保障。
在「子彈財經」看來,釘釘的低代碼化,僅僅是阿里云實現“讓企業自己變成自己數字化轉型的主角”的萬里長征第一步,未來并不是一片坦途,還有許多的挑戰。但關鍵的第一步已經邁出,這還可能是中國整個軟件市場的重新出發,也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建構一個新的軟件生態、開發環境,最終驅動企業數字化變局的關鍵點。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