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劉曠
圖片/聯商圖庫
快遞行業在2020年經過疫情的一輪考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巨頭之間的貼身肉搏更加慘烈。
2020年Q1,受疫情直接影響,快遞巨頭間的表現,出現了明顯分化。首先是京東物流的可靠性驚艷了所有人,再者順豐業務量的逆勢增長也頗為亮眼,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通達系普遍業務量增速放緩。
之后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快速復產復工、以及線上消費的反彈,通達系的業務量增長迅速恢復。但在整個2020年,相較于通達系,順豐的業務量增長勢頭明顯更好。
事實上,順豐在2020年的業務量增長不僅優于通達系,也遠超行業整體增速。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0年快遞行業累計完成總業務量833.6億件,同比增長31.2%,而順豐2020年實現件量81.37億票,同比增長68.46%。業務量的大幅增長,給順豐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增長,這為順豐亮眼的業績表現奠定了牢固根基。
“下沉”的勝利
近日,順豐發布2020年年度報告,年報顯示,2020年順豐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同步增長,且收入額和利潤額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總體來看,2020年,順豐實現總營收1539.87億元,同比增長37.25%,為上市以來的最高收入增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3.26億元,同比增長26.39%;扣非凈利潤61.32億元,同比增長45.74%,實現了四年來的最高扣非凈利潤增速。
具體而言,經濟件業務是順豐2020年收入增長的最強引擎。貢獻了超過40%的整體收入增量;其次是順豐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國際等新業務板塊,貢獻了超過35%的整體收入增量;營收支柱時效件業務只貢獻了25%的整體收入增量。而經濟件業務顯著的收入增量貢獻,得益于其規模化效應下的收入高速增長。
毋庸置疑,經濟件業務的高速增長,為順豐2020年的收入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年報顯示,2020年順豐經濟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155.86%,是順豐快遞業務總體業務量同比增長68.46%的最強推手。受益于此,順豐快遞業務2020年總收入達到1446億元,同比增長36%。
經濟快遞高速增長的背后,2020年順豐的產品結構發生了劇烈變化,“下沉”得非常明顯。時效件業務收入占比首次下跌至50%以下,而經濟件業務的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23.99%提升至28.67%。
這是順豐面對外部市場環境變化,以及自身規模成長困境,主動調整產品結構所造成的結果。按圖索驥,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順豐在經濟件業務的降價持續了一年多。年報顯示,2020年順豐速運物流業務單票收入為17.77元,同比下滑18.99%。直接拉低了順豐整體毛利率,讓順豐毛利率從2019年的17.42%降至16.35%。
不過,從2020年的業績表現看,順豐的價格戰不僅行之有效,而且性價比極高。突出表現就是順豐2020年扣非凈利潤率不降反升,相比2019年還提升了0.23個百分點。當然,這也需要歸功于其獨樹一幟的價格戰玩法。
順豐的錯位價格戰
在國內快遞行業中,價格戰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從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中國快遞行業高速增長,與之相伴的,是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單票價格持續下滑,行業內快遞平均單價從2007年的28.5元快速下滑至2017年的12.3元。各大快遞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主動降價,尤其是通達系,拼命打價格戰,極端時平均單票收入甚至降至1元以下。
不過在2018年之后,行業增速趨緩,同時消費者開始對快遞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對價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快遞行業價格戰總體有所緩和。2019年中國快遞平均單價為11.8元,較上一年只下降0.1元。
就在大街猜測快遞行業價格戰即將結束時,過去對價格戰避之不及的順豐,卻突然發難,主動掀起新一輪價格戰,打得其他快遞巨頭措手不及。當然,能取得如此戰果,主要是靠順豐所采取的的差異化價格戰打法。具體而言,在三個方面,順豐的價格戰打法顯得尤為與眾不同。
第一,時機上不同。當行業整體價格戰告一段落時,順豐展開價格戰攻勢,打出了一個時間差。更準確的講,順豐在2019年5月開始推出針對電商市場的特惠專配產品,才算是真正開始投身價格戰,而當時通達系或多或少都有了調整價格的想法。
第二,節奏上不同。順豐打價格戰明顯有更多主動權,所以打起價格戰來更顯從容。到2020年,順豐平均單票收入依然高達17.77元,而行業單票價格已經下跌至10.6元。顯然,相對行業整體,順豐仍有很充裕的調整空間。
第三,效率上不同。順豐在2019年5月推出“特惠專配”,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就帶動公司經濟快遞收入規模及市場占有率加速提升。并致使順豐整體業務量于2019年8月追上行業增速,10月達到行業第一,在2020年,帶動順豐市場占有率同比提升2.15個百分點。
總之,順豐迥異于平常的價格戰策略,讓這場順豐主動挑起的戰爭,更像是一種針對部分快遞企業的降維打擊。
快遞大戰下半場,順豐勝算幾何?
快遞行業經過長期持續發展,如今已經相對成熟。盡管順豐近一年多來的表現說明,當前階段,價格戰依然有效,但現在巨頭間的競爭態勢,實非單純的價格戰所能左右。
以順豐為例,順豐的核心優勢是“天網+地網+信息網”三網合一的獨特體系。依托于此,順豐在國內時效件市場取得支配地位。而時效件業務和三網合一的體系,一來,可以作為順豐業績增長的壓艙石;二來,可以給順豐提供調整價格的充足底氣;三來,順帶給經濟件業務提供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加持。簡而言之,順豐以經濟件業務打價格戰,絕不是單純的只靠價格取勝。
事實上,隨著快遞行業的日漸成熟,價格已經退居次級競爭要素。相應的,資本實力、服務質量、數字化技術以及精細化運營等多種維度的綜合實力比拼,正在加速取代過往的粗放式市場競爭,構建新的市場格局。
在這樣的趨勢下,順豐的主要競爭對手已經轉換。順豐未來的強敵,很可能將不再是通達系。而是變成京東物流,以及隱藏在通達系背后的菜鳥網絡。
京東物流一向注重綜合發展,近兩年伴隨著其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在快遞行業中的影響力也在持續加強。至于“不做物流”的菜鳥網絡,隨阿里系對“通達系”股份的持續增持,其實已經成為了整個快遞行業的隱形王者。
國內物流行業已經隱隱形成了順豐、京東物流、阿里系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順豐雖然可以憑借“三網合一+價格戰”不斷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能實現收入和利潤的雙豐收。但是與背靠各自電商生態的京東物流和阿里系相比,順豐顯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可能也正是出于補齊短板的考慮,順豐才會不斷試水自己做電商。
顯然,快遞大戰的下半場,將不僅僅只是快遞市場的競爭,而是橫跨多個領域的同盟軍之間的對抗。而在這場對抗中,順豐不過是剛剛贏得了入場資格。
- 該帖于 2021/3/22 17:5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