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旖諾
出品 | 子彈財經
140天之前,華為將榮耀出售。與其說這是華為的斷臂求生,不如說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星箭分離”。
在震天動地的轟鳴聲中,火箭拔地而起,加速飛行,以己之能量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使后者得以在浩渺的太空中馳騁。
像極了今天的華為與榮耀。當然,區別在于華為不會“墜毀”,而只會輕裝上陣,重展雄風。
這次分離,讓擺脫了華為禁令,卻吸足了華為能量的榮耀,在獨自駛入浩然宇宙的第一天,就被冠上了“中國最大創業公司”的名號。更絕的是,30多家渠道伙伴當即靠攏,迅速組建起了一支威震寰宇的“星艦戰隊”。
強大背景之外,榮耀殺傷力最強的法器,莫過于秉承科技邊界點理念,為用戶帶來極致體驗的優化功力。
無論是年初發布的“前所未感”的V40,還是近期發布的V40輕奢版,都將榮耀這一功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背后,是榮耀對華為的繼承超越,是對消費者的長期洞察,是專家級的研發實力,是眾多渠道商的一呼百應,是與員工的無私共享,是對同行者的極大尊重。
3月31日晚,榮耀CEO趙明發了條微博:2021年3月31日,榮耀里程碑上的一天,各方面的整合全面完成,開啟榮耀新戰略的全面沖刺。
隨著在芯片等核心技術上逐漸擺脫供應鏈束縛,在產品高端化上不斷實現關鍵性突破,這個從獨立之日,就擔負起全球化使命的中國品牌,正在“成為全球標志性科技品牌”的路上正越走越順。
令人驚喜卻也并不意外的,榮耀將華為、蘋果和三星鎖定為了競爭對手。在趙明看來,這是對華為的尊重,也是對對手的尊重。
自2013年起,作為華為子品牌,榮耀一直與華為保持著同頻的發展節奏:當華為征戰世界之時,榮耀不僅緊緊守住了“家門”,還于2015年開始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并在幾年內迅速占領數十個國家地區,成為被當地消費者熱捧的手機品牌。
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正當榮耀華為齊頭并進,開創輝煌之時,美國一紙禁令將兩者帶進寒冬。
進,進不得;退,不可退。為了讓榮耀輕裝上陣,為了讓渠道和供應商們不受連累,榮耀只得從華為剝離出來,帶著一眾兄弟,踏上新征途。
獨立于華為,對榮耀來說,最大“紅利”便是擺脫了“雙品牌”限制,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從創立伊始,榮耀就不斷被追問同一個問題:與華為手機到底有何本質區別?
4年前商業媒體《快公司》在《從榮耀到卓越》一文中更是犀利指出:榮耀與華為要時刻保持距離,不僅要和巨人共舞,還要能跳出巨人的影子,這是一項高難度的平衡術。榮耀在繼承了華為技術、專利、供應鏈等令人艷羨的天然便利之外,其實也時刻要面對華為內部紅藍軍較量的考驗。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如今,榮耀終于不需要“帶著枷鎖跳舞”了。
另外,當前華為依然受制于禁令,而這勢必會在手機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釋放出一定空間,這對榮耀等手機廠商來說,也是一個上探高端市場的機遇。
與此同時,5G大潮之下,消費者需求日益升級,除了5G手機,IoT多終端生態的爆發也已成為業內共識,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布局5G+IoT。這也意味著,通信技術的換代和IoT爆發式增長的浪潮,給了榮耀進一步壯大自己的機會,“1+8+N”的全場景生態,已經夯實了基礎等待起飛。
在科技出海、國潮崛起的大時代背景下,榮耀追趕三星蘋果乃是眾望所歸,亦是勢在必行。
當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當今時代對中國企業提出的共同命題,而2020年一場疫情的不期而至,對全球化趨勢形成巨大挑戰的同時,也為戰略清晰、實力強勁的中國企業搭建起了大顯身手的機遇。
獨立后的榮耀,自然擔得起此重任。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上半年,榮耀在俄羅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同比增長27.2%,位居手機品牌榜首。
趙明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榮耀乃站在華為的肩膀上繼續出發。
華為給予榮耀的,首先便是最寶貴的人才。
據趙明透露,榮耀接手了華為全國4個研發中心、100+業界一流水準的實驗室,以及中高端手機原班研發團隊的完整建制;曾為華為打造頂級影像系統的核心人員,以及AI算法領域的頂尖人才,如今都已加盟榮耀。
“榮耀的產品研發團隊,實際上是原來華為終端第一支研發團隊的主體,經歷過華為早期芯片的孵化過程,華為與榮耀的第一代產品均出自這支團隊之手。應該說華為終端各個歷史階段的突破性產品都有我們的歷史。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可以做出更好的產品,引領市場。”榮耀產品線總裁方飛如是說。
或者說,華為傳承給榮耀的不僅僅是人才本身,更是“內力”的傳遞:業界最先進的IPD研發管理流程,底層架構算法、結構工藝技術、通信技術、影像技術、續航和充電技術,以及重視研發的策略。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據了解,獨立后的榮耀團隊與8000多人,涵蓋了研發、銷售、營銷及供應鏈等多個環節,但其中有一半以上均為研發人員。
不過,盡管起點如此之高,新榮耀也依然秉持著創業心態。
趙明曾對此直言:“獨立對于榮耀來說就是脫離大公司保護,以一個創業公司狀態不斷去發展的機會,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堅強。榮耀大概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創業公司了。”
在榮耀人看來,對華為這個老大哥最好的尊重方式,就是榮耀自己發展的更好。
由此,獨立后的榮耀并沒有“戒斷之痛”,反而更加充滿斗志,發新品,拓渠道,高端化轉型,向自己的目標穩步邁進。
在凝聚向心力方面,華為絕對堪稱楷模。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任正非采取的是中國企業中史無前例的獎酬分紅制度,即98.6%的股票都歸員工所有,任正非本人所持有的股票只占1.4%;公司每年所賺取的凈利,幾乎百分百分配給股東。
“要活,大家一起活!”這意念始終深植于任正非心中,成為他做華為后堅持利益共享的基礎。
自然,也成為榮耀企業文化的基石。
榮耀獨立后,趙明與管理團隊定了一個原則,就是要吸引全球的優秀人才一起把榮耀做大做強,為此要給員工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提供機會激勵、愿景激勵、物質激勵等全方位激勵。總之,就是要延續華為“財散人聚”傳統,全員參與分享。
在榮耀,有一個“中心”,一個“根本”,前者是消費者,后者是奮斗者,也就是員工。在趙明看來,榮耀的員工都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比設備、儀器、環境都要寶貴得多。
對內,敢給;對外,則要積極創造社會價值。這是華為一貫的準則,也是每一個民族企業應有的擔當,以及他們基業長青的根基。
把自身發展與社會價值緊密連接起來,已經成為榮耀正在全力以赴的課題。
這一“自覺”也反過來激發榮耀人“一定做出更好產品”的決心。
據趙明近日透露,榮耀即將推出高端旗艦機Magic,而且會把這款產品作為行業內最頂級的旗艦產品來定位和打造,以使其達到甚至超越Mate和P的水平與能力。
說出這句話的底氣,來自榮耀秉承華為“科技邊界點”理念,在“把科技力向產品力轉化”的過程中,找到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的最佳平衡點,并憑借深厚的優化功力,對用戶體驗實現極致追求的能力。
(圖 / 榮耀官方)
科技邊界點理念,在榮耀也可以稱之為“雙輪驅動”開發理念。
方飛曾對“雙輪”做過如是解釋:
“一個輪子,是不斷理解消費趨勢是什么,通過產品管理體系,洞察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完善市場的反饋。這是緊跟消費者,緊跟市場。另一個輪子,則是在技術上引領消費者需求,將技術與需求相結合。榮耀內部有一個長線技術路標,所有技術都建立在對消費需求的觀察、研究基礎之上,同時又在技術上建立起引領技術方向的路標;在這個基礎上研發出來的產品,既緊跟消費者的需求,又一定程度上引領技術的發展。”
雙輪驅動的背后,則是榮耀通過軟硬件結合、對底層系統進行深度優化的功力。比如,針對功耗,榮耀對資源調度進行了動態優化,帶來了15%以上的功耗調優。
“我們是一支非常有追求的隊伍,始終追求擁有極致消費體驗的產品,而這個追求背后的核心,是團隊長期在底層驅動與架構基礎等方面長期而深刻的積累——很多人參與過華為最早期的新品的孵化。”方飛直言,“即使是同樣的硬件與芯片,我們也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做到比其它廠家優化10%~15%的水平。”
方飛把這看做是“巧工匠和笨工匠的區別”。
“我們一直是很巧的工匠,但也一直在琢磨怎么做出更極致的產品,給消費者更極致的體驗。同時也在新材質與產品形態上進行更多創新。”
可貴的是,榮耀不僅內核堅挺,還很擅長“拿來主義”。
魯迅曾在《拿來主義》中有著振聾發聵的吶喊: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再強大的企業也不可固步自封。基于此,“與最優秀者同行”,成為榮耀所有戰略與戰術落地的根基之一。
“去世界優秀公司中學習,把他們最優秀的產品、器件融合到我們的設計當中,同時把榮耀的能力反哺出來,牽引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洞見,形成正向循環。”在趙明看來,榮耀要瞄準、超越華為、三星、蘋果這些最佳的競爭對手,并在這一過程中完善自己的品牌、產品核心組織能力與人才建設。
這才是“打造全球標志性科技品牌”的正確打法。
“有朋友,有未來”,榮耀多年來堅持把自己的能力外溢,堅持與合作伙伴共同創造價值,合成共贏之勢。
在此前接受秦朔專訪時,榮耀人力資源總裁李山林提到一句話,足以點出榮耀人的魂:“追求卓越,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基因和定位。要么成為第一,要么是走在第一的路上。”
從宣布獨立到今天,已經過去4個多月,榮耀緊鑼密鼓地國內發新品、構建高端體驗店,國外加緊布局,并立下沖進全球前三的flag,正是在用行動告訴世人:這場世界霸主爭奪戰,榮耀可隨時發起沖鋒。
*文中題圖來自:榮耀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