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李小反
編輯 | 蛋總
常言道:“女為悅己者容。”如今,不少女性更傾向于“女為悅己而容”,在外貌上追求獨立的審美且更自信。
隨著這些年日韓文化在國內的傳播,人們在各種韓劇和綜藝里看到藝人們皮膚光潔透亮,氣色飽滿,為顏值加分不少。也正因此,韓國女性的皮膚管理意識被眾多愛美人士奉為圭臬。
近幾年,韓國的皮膚管理技術陸續被引進國內,比如醫美中的水光針,生活美容中的小氣泡等。在國內,當皮膚管理遇到年輕一代消費者,立馬迸發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輕醫美品牌素色創始人陳禹霏看到,她的用戶中,有20歲左右的女生做除皺、水光等項目。“上一代人是長了皺紋再想辦法解決,但年輕一代是提前做預防,不讓皺紋長出來。” 00后的消費實力也相當可以,人均消費在四五千元左右。
消費者為美不惜撒重金,從業者進場撈錢,在皮膚管理逐漸升溫的生意背后,又有哪些財富密碼?
在美容行業工作近8年,芳芳明顯感覺到用戶變得年輕化,且對皮膚管理越來越重視。
芳芳在深圳有一個小小的美容工作室,占地十幾平米,屋內僅有兩張床。月收入高的時候,能有兩三萬元。
她的用戶大多是30歲左右的女性。“她們偏愛水光、光子嫩膚等項目,一次消費一兩千元,有的客戶一個月在護膚上能花1萬多。”
Z世代的皮膚管理意識也在前移。輕醫美品牌素色創始人陳禹霏看到,年齡越小的用戶,對皮膚管理的接受度越高。“如果條件允許,00后巴不得一次性能做十個項目。”
在素色的用戶中,有20歲左右的用戶已經開始做除皺、水光等項目。“上一代人是長了皺紋再想辦法解決,但年輕一代是提前做預防,不讓皺紋長出來。” 陳禹霏解釋。
“00后的消費實力也相當可以,人均消費四五千元。”陳禹霏對「創業最前線」表示。這群用戶剛剛步入社會,零花錢多,沒太大的生活壓力,有精力和時間關注自身條件的改善。“他們覺得自己變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種理念比較趨近于韓國的年輕群體。”
就連下沉市場的用戶,對皮膚護理的需求也變高了。素色在福建泉州分店的數據顯示,當地用戶在皮膚管理上的消費,人均能達到1萬元。
主打下沉市場的線上皮膚管理從業者劉深對「創業最前線」表示,其客戶以28歲以上的女性為主,客單價2000元起,有人的單次消費能達到1萬元。“有三四線城市的用戶,工資兩三千元,但是能把一個月的工資都用來買護膚品。”劉深稱。
眾人皆愛美,這催生了皮膚管理的生意。
事實上,“皮膚管理”是從韓國傳入國內并衍生出的新詞。按業內人士的說法,皮膚管理包含兩部分,一部分為生活美容,如美容院的祛痘、祛黑頭等日常護膚項目;另一部分屬于醫美,像水光針、玻尿酸、肉毒素等項目。
兩者的區別在于,醫美機構需要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門檻較高,水光針等破皮類項目也只能在醫美機構進行,而生活美容的進入門檻則低很多。
目前,國內用戶對顏值的重視程度,正在向韓國看齊,這直接導致了皮膚管理行業的升溫。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開始,皮膚管理企業的注冊量大幅增長,2019年達到頂峰。
(圖 / 數據來源于企查查)
2020年,疫情又給皮膚管理行業“加了一把火”。
“之前,醫美機構的大頭收入是整形外科項目,他們看不上皮膚科的項目,覺得這種項目單一、客單價低。” 皮膚管理行業的觀察者楊帆對「創業最前線」透露,但是因為疫情,整形項目無法開展,相關業務陷入虧損的境地。
“而皮膚管理項目價格低,見效快。醫美從業者突然意識到,可以將此作為養客的手段,因此很多醫美機構開始拓展這塊業務。”楊帆表示。
同時,不少傳統美容院開始向皮膚管理轉型。很多美容師也從美容院跳槽出來,憑借積累的客戶,開起工作室,做一些皮膚管理的項目。“有時候,一兩個大客戶就能養活一個工作室。”劉深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在各方的加持下,皮膚管理行業加速發展。
事實上,在皮膚管理逐漸升溫的生意背后,隱藏著一條撈金產業鏈,這也讓不少人聞風而至。
和其他行業一樣,消費者日趨增長的“變美需求”讓人看到了商機,他們試圖入場掘金,卻苦于沒有技術和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皮膚管理的培訓機構應運而生。
在百度、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活躍著一批這樣的玩家,他們稱自己為“美業商學院”。
「創業最前線」隨機咨詢了3家美業商學院,各家模式基本相同,他們為學員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皮膚美容的手法、設備的使用方法、如何選址、拓客引流及店面裝修等。
(圖 / 一家美業商學院的課程設置)
“我們有針對零基礎學員的線下課程,一期課程7天,價格10800元。在上課時,講師會重點講解操作步驟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線上也有視頻課。”青島一家美業商學院的工作人員曉林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他還稱,若學員擔心7天的課程無法掌握所有知識,還可以繼續學習高階課程,價格在5萬多到40萬元之間不等。
作為行業的送水者,培訓機構無疑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基本能實現“旱澇保收”。
“零基礎課程一期20人左右,一個月開一到兩期。”曉林稱。也就是說,僅零基礎課程這一項業務,他們每月就收入20萬元至40萬元。
在他們口中,皮膚管理本身也是一個暴利行業。
“如果在北京開一家10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前期的租金、裝修、設備等投入在30萬至40萬之間,回本周期為6至8個月,我們會盡量幫你在6個月內回本。”上海一位美業商學院的工作人員小楊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小楊提供的資料顯示,有學員在江蘇開店,4個月即回本,月均業績22萬。“這些都是真實案例。”他表示。
(圖 / 小楊提供的案例資料)
這條產業鏈往下,是皮膚管理機構的實際運營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生活美容院,他們的撈金能力也不容小覷。
和傳統美容院的模式類似,很多門店用幾十元左右的項目引流,到店后,再極力推薦用戶辦卡。
「創業最前線」以祛黑頭為由,在北京一家皮膚管理門店進行咨詢。
“你鼻頭有黑頭,還有點發紅,屬于我們常說的‘酒糟鼻’,如果現在不重視,后期會越來越嚴重,會長痘甚至膿包,”這家門店的店長語氣嚴肅地說,“治療辦法是首先清潔皮膚,做毛孔疏通,清理黑頭,再調節水油平衡。”
“當然,這個問題不是一兩次就能調理好的,建議你辦卡,這樣更優惠。”店長又稱。
緊接著,店長給出了兩種辦卡方式:一種是按療程治療,10次之后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的標準,也就是肉眼看不出問題,能正常護膚化妝,價格是2980元;另一種方式是辦年卡,店長承諾在調理好黑頭之后,再送兩年的皮膚保養,不限次數,價格是9800元。
據店長透露,他們在2019年底開業,目前僅辦理年卡的客戶就有60多位,辦理次卡和半年卡的更是不計其數。
“行業內很多玩家走的都是讓用戶高價辦卡的模式,但是對于某些用戶來說,根本沒必要。比如祛黑頭只需要定期去美容院清理黑頭,平時再做好清潔,涂好隔離和防曬就行。”芳芳說。
抓住人們愛美的心理,各方玩家打出皮膚管理的口號,悶聲發大財。但由于行業的發展步伐總是快于政策法規的約束,因此在這其中也不乏一些渾水摸魚,企圖賺快錢的人。
比如,在商學院經過7天課程學習的人,真的能直接開店嗎?
“培訓7天就開店的前提是自己原本就懂行業,對于零基礎的人來說,比較困難。”芳芳表示,培訓后的學員可能會做一些基礎項目,比如面部按摩、清潔等,但是對于像祛痘這類難度較大的項目來說,他們很難上手。
“長痘的原因分為很多種,有的是上火引起,有的是化妝品造成的,且痘的種類多樣,有黑頭、白頭、丘疹等等,治療需要因人而異。這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可能要學習半年左右。”芳芳稱。
雖然設備的使用方法大同小異,但是在實操時,皮膚管理師要根據客戶不同的膚質,來調整力度和手法。
“一位皮膚管理師若想獨當一面,一般需要兩年的積累。”芳芳說道。這也意味著,皮膚管理行業并非沒有門檻,或者外界以為的門檻很低。
另外,目前行業內的設備和技術更新極快。“比如前段時間流行熱瑪吉,最近7D聚拉提又火了,我就得去門店體驗、了解產品,這樣客戶問起來我才能回答。”芳芳稱。
一般每隔一兩個月,芳芳就需要進修,或者去別家門店體驗一下新產品,“不然,根本跟不上行業的步伐。”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對行業保持敏感,并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因此,那些宣稱通過短期培訓便能讓學員掌握“從護理技能到成功開店”的“通關秘笈”的機構,或許就是把學員當“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不過,除了這些行業亂象外,皮膚管理行業也逐步在朝著專業化發展。
“皮膚管理是一個高頻項目,所以更需要專業化。團隊的配合度、服務、售后等維度,都直接影響到用戶的選擇。”陳禹霏稱,“我們的員工,每年要接受近100場培訓。”
(圖 / 素色的醫生在給用戶做超皮秒項目)
“悶聲發大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大家都是在陽光底下公平競爭。”陳禹霏表示。
目前,皮膚管理行業還沒有真正出圈的品牌。“提起茶飲大家會想到喜茶,提起國產化妝品,會想到花西子,但是皮膚管理行業卻沒有這樣有知名度的企業。”劉深表示,這是因為行業競爭激烈,客戶分流嚴重。
“而且,很多皮膚管理從業者文化水平偏低,不少人都是從學徒做起,后來自己開店,他們缺乏品牌營銷的意識。”劉深補充道。
這也從側面說明,皮膚管理行業還“一切皆有可能”。劉深決定,當在線上積累起客群之后,再引流到線下。
如今的皮膚管理行業,更像是一盤新棋局,百子待落,一切未成定局。
*注:除陳禹霏外,文中其余人物均為化名。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