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消費界
導讀:
永輝超市成立于2001年,十年創業,飛躍發展,是中國企業500強之一,是國家級“流通”及“農業產業化”雙龍頭企業。
由張軒松和張軒寧兩兄弟共同在福建創辦,用了9年的時間就登上了資本市場。
新華網曾評論永輝超市:永,長久,久遠;輝,光也,輝煌之意。永輝二字,寄托了企業創始人對這份事業永遠輝煌的期待。
但隨著名聲和門店的擴展,永輝超市屢屢遭遇不良新聞。
永輝超市又上熱搜
永輝超市在今年一季度的抽檢中,有15個批次食品不合格。其中,草鱺、冰魷魚、正蟹等水產品抽檢不合格次數達8次,抽檢不合格項目涉及氧氟沙星、恩諾沙星、鎘等人體有害重金屬。
(圖片來源:微博)
而永輝超市回應稱:“永輝超市每天自測量達3000多批次,一個季度90天、基本上近30萬次的檢測中,出現15批次的不合格,你說多不多?當然我們自己也有問題,自測的3000多批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檢測到。”
如此傲慢避輕就重的回答自然引起消費者的不滿。
但永輝超市似乎不以為然,畢竟在短短20年里,在29個省份585個城市開了1019家門店,永輝似乎有著傲慢的資本。我們不妨看看,永輝的“底氣”在哪。
01
布局生鮮的差異化優勢
盡管事故不斷,但是永輝超市依舊在快速增長中。
財報顯示,永輝超市的營收從2010年的123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705億元,年復合增速24%。同期,實體零售正遭到電商的猛烈沖擊。
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網絡零售規模從2010年的5000億元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9萬億元,年復合增速44%,遠高于商品零售總額的12%。
隨著社區團購和線上買菜業務的積極開展,不少老牌超市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永輝超市卻能成功對抗線上對手,一個很大的原因來自于永輝超市的生鮮產品。
生鮮產品和日用品不一樣,它是‘活’的,在運輸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非常容易損耗。另外,產品標準化也是一個大問題。
一方面,我國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不高,比如水果的甜度、大小有可能差別很大。另一方面,用戶在電商平臺上買東西,都是按照固定重量來買,比如200g。
但是,一串葡萄如果有1斤重,商家就得把它剪開,分開進行包裝,這中間就會涉及到大量的人工成本。
永輝超市從“農改超”起家,從福州一路走向全國,立身之本是“生鮮”,在2015年前后,實體零售被電商擊垮,但是生鮮還未被突破。
生鮮食品呈現剛需、高頻、高復購的特性,是零售業的一塊堡壘,各家投資機構都在爭相布局。
永輝成立之初便奠定了以生鮮為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戰略,長期以來生鮮業務營收占比保持在高位。
永輝超市憑借此優勢,通過差異化優勢贏得了市場。
02
供應鏈和議價能力
永輝超市的核心競爭力還來自于生鮮直采的產業鏈。
2010年,永輝超市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遠程農產品采購體系,通過直接與用戶構建關系,來建立穩定的供應鏈。
生鮮直采比例預計在70%以上,高于盒馬的33%。
生鮮直采的產業鏈需要多年積累建立,企業越大,產業鏈優勢越明顯。
▲永輝超市線下店
永輝超市的生鮮直采的全產業鏈涉及:
1、倉儲:每種生鮮產品的溫度需求都有差異,有時候相同品種,不同品牌的產品,對溫度的要求都不同。
永輝超市的冷鏈倉庫設置了常溫、冷藏、冷凍三大溫層,另外,還細分了六大溫區。
除此之外,某些溫度要求相同的水果,放在一起會相互催熟,這還得識別出來,進行單獨儲存。
2、質檢:為了保證生鮮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時沒有變質,而且還能繼續保存幾天。
永輝超市成立了專門的質檢團隊,標記出產品的最長保質期,反饋給配送人員。
3、產品的加工包裝:為了“不讓中間商賺差價”,同時也從源頭管控品質,永輝超市在農產品的產地建立了倉庫。
但是,農產品采購回來是十幾斤一箱的“大包裝”,送到消費者手中時,是幾百克的“小包裝”,中間需要改裝。
另外,我國農產品大多是農戶分散種植,產品的質量、重量都會存在差別,都需要進行篩選、加工、再包裝。
4、配送服務:永輝也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物流網,在全國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
根據財報,截至2019年6月底,永輝超市在全國28個省市開了物流中心,在全國已擁有19個常溫倉、11個冷鏈倉,總運作面積60萬平方米,覆蓋了訂單量大且密度高的城市。
如果是冷鏈物流,在配送過程中,還需要泡沫箱、冰袋等材料。
比起物流外包成本上漲的家樂福和沃爾瑪,永輝超市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構建。
讓永輝控制成本的能力大大加深了,線上線下的配合,也讓永輝超市更能發揮優勢。
03
合伙人制度拉動熱情
在不斷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的同時,永輝超市也在積極轉變自己的發展方向。
試圖從單一依靠門店賺錢的的銷售型零售商轉為具有獨家供應鏈的制造型零售商,同時實行員工合伙人制度來拉動員工熱情。
現在基本上可以認為市面流行有三種合伙人模式:
1、合伙人就是名義股東(即股份),也有的將實際股東稱為合伙人,這只是名稱上的轉變。
2、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需要,注冊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在合伙企業中有兩種角色,一個普通合伙人(GP,公司創辦人或控制人)、一種是有限合伙人(LP,投資人)。
這里的LP都是投資人,沒有決策權和代表權,分享的投資收益(即收益權)。
3、以打造團隊經營者為核心的增值合伙人(OP),OP出錢出力、做增量價值、分享增值收益。
永輝試圖采取的是第二種,以股權綁定核心員工利益,激勵對象覆蓋面廣,管理層獲授比例高。
通過合伙人制度來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勵員工按時完成任務,共同構建更好的企業文化,互惠共利。
以門店為單位,讓大部分員工參與分紅,共同經營店鋪。
永輝超市引入了“合伙制”,并對合伙制進行了革新,通過“新式合伙人制度”給一線員工們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旺盛的斗志。
04
多元化構建企業的護城河
從2014年永輝超市就開設微店和新品牌超級物種,永輝生活等。
2020年12月,永輝超市旗下的永輝彩食鮮發展有限公司,獲得10億元A輪投資。
▲彩食鮮
從2015年開始,永輝超市就開始在孵化彩食鮮,與永輝超市不同,彩食鮮主要針對大中型銷售,比如公司食堂,此外還有作為小超市的供應零售商。
憑借永輝優秀的供應鏈和議價能力,彩食鮮的毛利率極高,2018年底,永輝超市與高瓴資本和紅杉中國成立合營公司,共同投資8億元支持彩食鮮獨立發展。
2019年,彩食鮮實現營收達31.94億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彩食鮮的營收已達30.80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總和,凈利潤-2.84億元。
此外彩食鮮已在已在北京、福建、重慶、安徽、江蘇、四川、石家莊、南京、杭州建立了9個大型生鮮中央工廠,業務范圍輻射全國12個省區。
并在北京、福州、重慶、成都、寧波、合肥、上海寶山、南京、杭州、貴州、深圳、西安等17個地區設倉。
此外彩食鮮在多地投資布局了大型中央生鮮工廠,工廠不僅具備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等國家認證資質。
還配備了蔬果、肉禽、豆品、面點、凍品等現代化加工車間,在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遵循著國際行業生產標準。
可以聯動永輝集團全國各業態,如超市網點、中央調度倉庫等互補供給,供應鏈資源整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斷增強,已成為食材解決方案領域的標桿企業。
如此龐大的體系,即使在永輝超市有業績下滑的風險時,彩食鮮也是永輝超市在生鮮領域的護城河。
根據查爾斯 漢迪提出的第二曲線理論,任何企業的增長都是有極限的,建立"第二曲線"是企業持續增長之道。
這就要求不斷構建企業的護城河,畢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哪個企業是靠"一招鮮,吃遍天"的,目前能做大做強的都是生態型多元企業。
永輝超市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資源后,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多元化道路,構建自己基業長青的護城河。
05
食品安全才是底線
盡管優勢頗多,但永輝超市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屢屢翻車。
自2018年以來,永輝超市多次被檢出問題食品,接連遭到重慶、福建、北京、河南、天津等多地市場監管部門通報,算得上“黑榜”的常客。
2018年先是北京永輝超市部分蔬菜被檢測出農殘量超出國家標準,上海青、豇豆和芥菜等被檢出含有國家違禁農藥殘留。
而同年永輝北京以及福建兩地超市檢出“問題食品”,被監管部門“點名”。
2019年成都市民許先生在成都永輝超市新城廣場店買到過期山楂,為了取證,他錄下了現場選購并質疑店員的視頻,最后被證實。
2020年10月30日,有網友發視頻反映福建永輝三明萬達店“有超市銷售人員直接腳踩凍貨上行走”,引發熱議。視頻中,該工作人員先是坐在食品冷凍柜上,繼而起身,穿鞋腳踩在冷凍魚蝦上整理商品。
而今年,福建永輝超市多家門店在8天內有6批次食品因抽檢不合格被通報。
截至4月20日,今年永輝有15批次食品被檢出不合格,其中農獸藥殘留問題13批次,食品添加劑問題5批次,質量指標問題2批次,重金屬污染問題1批次,微生物污染問題1批次,草鱺、冰魷魚、正蟹等水產品抽檢不合格次數達8次,抽檢不合格項目涉及氧氟沙星、恩諾沙星、鎘等人體有害重金屬。
不可否認永輝超市擁有良好的供應鏈和管理系統,畢竟能在短短20年里,在29個省份585個城市擁有1019家門店。
但以生鮮起家的永輝超市,在企業不斷壯大的同時,也應該把保護消費者食品安全放在首位,畢竟對于企業來說抽檢不合格數目相對較少,但是當消費者買到手里時,危害的卻是消費者本身。
食品安全關乎健康與生命安全,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天大的事”,也理應成為食品行業企業最不可觸碰的紅線。
一次問題的出現應該成為永輝超市反省和改進的動力,而多次翻車,并任由問題持續下去,最終傷害的是企業的利益。
畢竟一家連食品安全都無法保障的企業,消費者又如何信任?
- 該帖于 2021/4/22 9: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