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龍老師
出品 | 子彈財經
會員制、單一IP及上萬人代理等都在增加著樊登讀書的神秘感,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產品加入矩陣,樊登讀書的產品路線也在逐漸明確。
今年是樊登讀書創辦的第8年,通過分布在全國的2000余家合作伙伴,累計影響了超過4500萬的用戶,在樊登讀書App上,講書產品的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15億次。
樊登讀書這一模式的經典方法是,由“精英”把厚書“讀薄”,用生動的方式講給受眾,受眾用音頻的方式收聽,可以大量地填補碎片化的時間空隙,而在所有的讀書會類型的公司里,樊登讀書是做得最早、目前公眾認知度也較高的一家。
一直以來,樊登讀書都以“知識服務”作為自己的主賽道,然而,近年來這一賽道風起云涌,知乎、B站等都扛起了“嚴肅內容”“知識服務”的大旗,另外風起云涌的教育市場,似乎也與這一領域有所重疊。
4月23日,樊登讀書發布三款新品,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樊登讀書有自己的堅實內在邏輯和發展策略,也有清晰的戰略定力和克制力,這可能是它們會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樊登讀書一直保持著一種習慣,即一年推出的產品是52本書,一周一本,從不輕易增加。
樊登讀書CEO吳江認為,52本是一個“很合適的量,其實如果一個讀者真的聽完這52本書,他吸取的信息量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讀者”。
和很多知識平臺以“海量”為特色,動輒上架上萬本書的經營風格不同,樊登讀書強調的是始終是圍繞“樊登”這個超級IP的精讀化思路。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樊登讀書也意識到,讀者的需求畢竟是多樣化的。吳江告訴「子彈財經」——雖然“52本書并不是樊登老師的極限,而是我們覺得都靠他一個人來講的話,多樣性上會有一些挑戰。再加上我們不想稀釋他講的書的優秀程度,所以我們用非凡精讀館這樣的一個模式,來增加我們的多樣性”。
不過,雖然聲稱要增加多樣性,非凡精讀館一年的數量也不會超過200本。如果縱向和自己相比,書的容量已經成長了400%,如果橫向和賽道里其他的知識服務產品來比,這仍然是一個極度克制的量。
吳江認為,這是基于樊登讀書的文化理念而決定的,簡單說,就是少即是多,“我們不像傳統的互聯網企業的思路,認為用戶時長越高,就證明我這個產品黏性越好。相反,我們希望用戶聽了一本書,比如說講《父母的語言》,聽完后馬上行動起來,放下手機去跟孩子說話,而不是接著再去聽下一本怎么再去教孩子的書,所以我們的產品一直做的思路都是這樣子的。”
換言之,樊登做精讀的觀點,仍然是“有用有效”為核心指針,并不希望壟斷用戶的時間,反而更關注讀書與實踐的聯系,關注用戶在吸收知識后能夠發揮實際的效用。
不過,因為擁有樊登這個超級IP作為用戶的心智入口,樊登拓展精讀館的做法,必然會遇到一個挑戰,就是用戶必須認識到除了樊登之外,其他的專家的解讀水平也必須保持在超一線水準。
吳江對此的看法是,樊登老師本人的能力和閱讀量是非常高的,比如他看過一本書,可能會洞察到書的作者讀過這個領域的十本書,因此“是拿十本書的積累來講這一本書,這是一個很強的優勢。所以,我們必須找到各個領域真正的專家,讓他們來講”。
吳江所說的專家,就包括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的徐英瑾教授,這位教授的專長是分析哲學史、心靈哲學以及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比較研究。大約從2004年開始,他將注意力投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他不僅開設了“人工智能哲學”課程,同時也撰寫了大量相關論文和評論,并出版了關于人工智能的專著。
因此,非凡精讀館里的每一本書,均由大咖老師和資深內容團隊,聯合從國內外上萬本好書中精挑細選,并以用戶心聲為導向,注重書籍科學性和實用性,為用戶提供高效解決方案和明確的行動指南。
這很符合樊登讀書的價值觀,其特點是,盡量強調推薦讀物的實際價值,針對有確實需求的讀者。樊登更側重從方法論方面去講讀每一本書。從他所選擇的書目來看,也大都是各大圖書類網站排行榜上的暢銷書,每一本都很實用,可以幫用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某一個具體問題,讓用戶在聽讀的過程中學會實用的技能,去度過眼下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心理困境。
即使只有200本的出品,非凡精讀仍然強調打磨的力度,包括入選率1/1000,8道工序和平均300小時的研磨,這聽起來固然像在描繪對咖啡豆的選擇。但是,對于樊登讀書來說,信息量不是唯一,他們更注重知識分享的方法,希望在給到用戶深度、專業且流暢易懂的閱讀體驗的同時,增添趣味性,給予用戶在學習中的樂趣。
故而,如此高的出發點,也只有這樣的研磨精細度,才堪堪匹配。
在線教育是一個熱門且充滿爭議的話題,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入口。
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聯合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隆重推出了“新父母大學”項目。
但樊登讀書強調,“新父母大學”并不是教育產品,而是一個滿足深度垂類需求的學習型產品,通過更專業、更有體系性的內容,滿足用戶深度學習的需求。
“首先我們這個產品是針對父母的,國家開始強調家庭教育,但家庭教育這件事情其實沒有太進入大家的視野。我們想解決的問題,基于一個原理,那就是‘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也即是說,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身上有問題的時候,但是自己這個‘原件’沒有改變的話,是無法改變孩子的。所以,我們推出‘新父母大學’這個產品,更多的是希望父母去學習一些科學的理念。”吳江如是說。
吳江強調,“新父母大學”鎖定的不是幼教,而是“孩子稍微長大一些時候的家庭教育,這個階段父母的影響對孩子特別重要”。
在「子彈財經」看來,“新父母大學”仍然是樊登讀書用一貫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延伸出來的學習型產品。
在樊登讀書的辦公室里,永遠貼著兩幅字,一幅是“幫助三億國人養成閱讀習慣”,而另一幅是“輕松、友善、有啟發”。
“新父母大學”也是基于這樣一個觸發點——目前的教育賽道很熱,但針對“家庭教育”“家長掌握教育方法論”,還沒有對應的產品。而樊登讀書的一貫認知就是,這件事并不能只靠給父母介紹一兩本教育的書籍來解決,而是要幫助家長養成自己學習和研究教育方法論的習慣。
這是因為,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掌握方法論,才是最好的教育氛圍養成方式。
「子彈財經」也了解到,為了推出這個產品,“新父母大學”資深內容團隊走訪了數百個家庭,可以說每一本書的挑選,都從為人父母者最真實的痛點出發,做到了“百里挑一、嚴選主題,每個章節的內容都經歷反復打磨,直抵要害、實用易懂”。
有趣的是,雖然強調“新父母大學”是學習型產品而非教育類產品,但上線2個月的時候,這一項目仍然獲得了WWEC教育者大會“成長關愛獎”,從而激發了樊登用戶中百萬父母的關注。
“我們想讓父母們不再費勁挑選課程,跟著走就對了!”吳江強調道。
在「子彈財經」看來,這是樊登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嘗試,樊登讀書的發展歷程中,很長一段時間是單IP突進的模式,如果說“非凡精讀”是橫向擴展,提供多樣化的一次嘗試,那“新父母大學”就是關注垂類,聚焦更深的結構性知識痛點的一次嘗試,如果這次嘗試大獲成功,甚至會影響到樊登讀書未來的發展格局。
樊登讀書旗下的企業讀書會項目——企讀,是這次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因為它涉及了一個龐大市場的啟動。而在此之前,樊登更主要的是面對個人用戶市場的個性化知識需求。
其實,企業讀書、書香企業,是這兩年的一個熱門話題。
企業家給員工推薦讀物,更是今年常見的動作。在海外,有比爾蓋茨這樣的企業家,經常發布“我近期最推薦的五本書”等書單;在國內,阿里、華為和百度這樣的巨頭企業,也向來有向員工推薦讀物的習慣。
「子彈財經」采訪過的一家千億美金企業的HR副總裁就曾表示:“數萬人的企業,要進行一次文化上的穿透對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準備的企業價值對齊點,每年多達上百個。在這種情況下,推薦閱讀同一本書,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集體學習,但是也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效果難以追蹤,也不能強迫,所以我們一直期待有一種好的方式,幫助員工們讀書,而且是一起讀一本書。”
吳江則強調,企業版的樊登讀書,從內容上來講,用的還是個人版里面的書籍。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可以做到根據企業的需求定制,“比如說我作為公司的負責人,我認為員工應該聽哪些書,比如說銷售的部門應該聽哪幾本銷售的書,研發的部門聽哪幾本創新的書,我可以去定制書單推給我的員工。其實它是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功能,適用于企業用戶的功能。”
在「子彈財經」看來,企業讀書并不僅僅是個人版的企業化延伸,相反,“企讀”這個產品,是依托樊登讀書多年來發展的所累積的豐富的知識內容體系及優質產品開發經驗,在企業閱讀服務領域進行了革命性的探索,基于過往B端服務案例,切實走進企業,分析現階段企業讀書會發展痛點而延伸出的產品。
可以作為例證的是,如果僅僅是開辟一個垂類,那么需要的僅僅是內容的更新和開拓,但“企讀”已經涉及到了產品結構的改變,不僅獨辟蹊徑的在樊登讀書App上開發出“企業讀書會功能”,而且進行了一些社交化的嘗試,和企業協同的內容,甚至具有某種游戲化的色彩,如支持企業員工參與組隊,打通線上線下閉環,塑造企業讀書會新生態等。
因此,樊登讀書能夠成功,不僅僅在于給社會輸出了好的精神產品,關鍵是把“講書”這種行為引進了一種語境。它在不斷暗示書友,這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方式。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就會發現,樊登讀書的會員們在社交網絡上撰寫并分享了大量加入讀書會后的心得。其中常見的一個場景——一群書友會比拼自己的“聽書進度”,甚至PK學習效率和充電計劃,以作為積極人生的一種象征。這才是樊登讀書在用戶心智中最特別的地方。
據「子彈財經」了解,“企讀”的啟動僅僅是開啟了一個新的入口,但圍繞這個巨大的市場,樊登讀書將進行產品層面的深入變化,包括構建數字化學習系統,解決企業讀書會難以沉淀的痛點;實現后端管理實時化,助力企業實現智能管理等,這些已經超越了“閱讀”的層面,而更像在“企業協同”這個賽道插入了一支奇兵,它涉及到已經包括了協同、任務化和打通線上線下閉環等環節,未來將可能是一次改變千百家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范式的“革命”。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