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服務賽道上各選手正在賽出風采,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美團點評和餓了么口碑。
合作后的餓了么口碑和美團點評打起擂臺,平分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兩方同是以外賣為核心,兼到店和酒店業務,正賽到高潮,各有千秋。尤其是在到店業務方面,2017年口碑市占率大于美團點評,而外賣方面始終是美團獨領風騷。
口碑雖然背靠阿里巴巴這座大山,但是從商家和流量等數據情況來看,并不占有什么優勢。而且美團也不缺資金,從成立至今,完成了十一輪的融資。雙方發展目前以外賣為主,但是外賣這行依舊是薄利多銷的產業。看似生意火爆,但是據創始人王興表示,美團曾一度虧損高達1155億元。
2020年是轉折點,據每經AI快訊,3月26日,美團2020年凈利潤47.1億元人民幣。
而口碑餓了么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亦是如此。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三個月,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務營收83.4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5.84億元增長10%。但是財報透露,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業務仍然沒有盈利,但是虧損在下降,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但是,作為2011年成立的口碑,可以說是美團的前輩了,如今屢屢被拿來和后輩比較,似乎還一直在輸,那么原本能有無限發展的口碑是怎么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呢?又為何屢遭邊緣化,又被看重,它的價值和難處又在哪里呢?
阿里重視本地生活賽道,口碑為何卻屢坐冷板凳?
阿里一直不愿意放手本地生活服務賽道,從投資美團到重寫口碑歷史就看的出來,它對于本地生活服務有相當深的執念,而口碑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版塊最關鍵的一環,卻屢坐冷板凳,不由得引人費解。
在李治國的口碑網時代,當初也是被阿里看好和重視的。但是口碑的定位老是搖擺不定,從分類信息到房地產,再到本地服務,終究竹籃打水,錯過發展的良機,被后來的企業給了重擊。再到后來和雅虎的合并,眾多不適應感讓它慢慢走到下坡路,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
這也難怪阿里會扶持美團的發展,那時,美團在經歷千團大戰,2011年,正是依靠阿里領投的5000萬元美金,成為幸存者,后來一度變成行業的領先者。然而到了2015年,美團和大眾點評結合,也意味著和阿里的關系徹底崩盤。同年,阿里重新投資口碑,來和美團打擂,并于次年收購餓了么,給自己壯大力量。
口碑被重新看到,卻好似阿里的“工具人”,一度被邊緣化。口碑和美團有最大的不同是,美團是獨立的,而口碑是依附阿里的支付寶和淘寶等的存在。雖然是阿里抗衡美團的有利武器,但是并沒有得到太大的優勢性可以獨立支撐阿里的一支。
本地生活賽道一直是O2O的熱門賽道,這些年來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并且預計到2023年一直呈現增長的趨勢。
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十億元)/資料來源:艾瑞咨詢,方正證券研究所
口碑和餓了么合并后從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圍堵中也是不容易突圍的,而且口碑似乎在口碑方面有自己的難題。
口碑的處境
口碑的定位和美團高度相似,從各方面形成競爭關系。據易觀智庫數據顯示,美團自從和大眾點評合并之后,共占據團購市場超過80%的份額,給餓了么和口碑造成巨大的壓力。
美團向來重視技術水平的研發,而技術研發驅動是它的本質。早前在外賣收入還未進入爆發期的時候,美團在研發上的投入就占到了收入的30%,之后占比才有所降低。他們的策略是通過高科技產品的研發、投入和使用,來推動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終與消費者和商家實現合作共贏。
尤其是在2015年10月,兩大巨頭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體量迅速壯大,并且衍生了到店的市場。在2016年,美團調整餐飲業務的構架,從此外賣業務異軍突起,成為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到收入的40.8%。在隨后的10月,再次完成架構調整,針對到店、到家、旅行和出行四個場景,逐漸形成本地生活服務的全面平臺生態。在2018年9月,美團順利完成港股上市,開啟了新的發展歷程。
而口碑的2015年呢?在2015年6月,由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共同出資60億元重新啟動。定義就是致力于打造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平臺。2017年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困于資金壓力,在2018年被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全資收購。而口碑和餓了么組隊成功被用來對抗美團點評,同時也成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兩大巨頭陣營。
重新上路的口碑比起之前的口碑有了新面貌。據2015年阿里巴巴四季度業績顯示,口碑單季度成交額為158億元。特別是僅僅半年時間就吸引了60萬家線下餐飲門店入駐口碑,覆蓋了全國200多個城市,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了。
但是在2017年上半年,雖然口碑的日交易筆數超過美團點評,但是上半年總的交易額略低于美團點評。不管怎么說口碑終究有阿里這座大山,流量、技術資金都不缺,但是總差點火候。
口碑之所以有如此境遇和口碑的營業方式也是分不開的,畢竟打折優惠策略往往在以快銷和優惠為主的水果店及便利店更加吃得開。但是靠優惠券并不能支撐口碑的長期發展戰略,甚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反面影響。
口碑短時間靠優惠券吸引了顧客,卻給出空頭支票,令一些消費者大失所望,可以說是某些客戶流失的原因之一。并且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上稱華萊士在口碑平臺虛假宣傳,消費者購買后到店無法消費,都對口碑的聲譽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得客戶的信任度下降。
口碑需要做出其它的成績,贏得商家和消費者的信任。
尤其是口碑和美團的擂臺賽中,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而收場,但是似乎對于商家和消費者更加的友好,他們對于口碑是又愛又恨,期待看到口碑更多的發展。
近幾年的口碑,在阿里的扶持下,在做出新技術賦能的打造,人口紅利已經成為過去式,新技術有望開展新局面,提升用戶的服務體驗,畢竟這才是生活服務平臺的核心。
口碑的未來發展
本地生活服務,相對于線上的平臺,要考慮的是服務半徑。將線上訂單輻射到線下,最終服務的是消費者。但是目前我國的生活服務業以中小商戶為主,而中小商戶普遍存在生活周期短的問題,尚需要平臺提供數字化服務,供它們發展。
況且現在人們對于高品質的生活需求更加強烈,生活服務業數字化已經成為發展趨勢。就當下的市場而言,需要差異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服務。另外,現今生活服務業數字化總體滲透率仍然偏低,據IDC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68.6%的中小企業尚未推進數字化技術應用。
況且在2020年初,疫情推動了本地生活服務數字化的轉變。而外賣市場的整體滲透率在提高,下沉空間也在不斷拉大。尤其口碑餓了么急需這樣的技術革命,給它們帶來更大的活力。
據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表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服務,正在創造著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推動服務行業的消費升級。
早在2018年1月初,阿里巴巴已宣布將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口碑納入新零售體系,加快數據化之路的進程。口碑始終主攻的都是到店業務,而線下商店布局相對零散,同時又兼具發展的潛力,因此是阿里的新技術最佳的試驗場。
在2017年11月24日,口碑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營銷工具,結合優惠券和人工智能技術,從而實現差異化營銷。基于此前口碑在和美團市場爭奪戰中,依靠優惠占據一定的優勢,但是又縮小了商家的盈利空間,同時很難增加消費者的粘性的方向入手,期望解決此類問題。
這項智能營銷工具,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判斷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為不同的顧客配發不同的優惠券。解決商家的煩惱,精準優惠到客戶。
另外在2018年推出智能POS機,向商家開放。除了傳統POS機包含的掃描一維碼、刷卡之外,還包括了掃描二維碼、會員卡券的驗證以及結合后端的CRM系統進行客戶客單精細化管理、大數據分析等等功能。
不光如此,口碑與多家合作商達成戰略合作,力圖豐富產品種類和提高用戶使用的便捷度和滿意度。
2017年9月,口碑與攜程美食林達成戰略合作,美食林將打通口碑的餐廳人氣值、用戶評論、商家優惠等體系,提供出行美食參考,這與社區模式有重合點,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模式,從而提高他們的體驗感。
2019年9月26日,餓了么口碑與萬寧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提供進口母嬰、保健、個護用品等商品及服務。據悉,有超過180家萬寧門店在餓了么口碑上線,在全國20多個城市都有涉足。口碑餓了么在打造全方位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上連續發力。
2019年11月20日,餓了么口碑與紅旗連鎖達成戰略協議,為消費者提供線上便利店外賣。雙方就線上網店拓展、外賣平臺大數據應用渠道、品牌聯合營銷等展開合作。把握好線上發展的大局,力圖獲取先發優勢。
據阿里巴巴集團2020財年Q1季報顯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外賣業務運營效率改善,成交總額強勁增長”,本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37%,平均客單價也有顯著增長。口碑給自己交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
并于2020年1月,餓了么口碑宣布,再擴招15%一線員工,目的是推動本地生活服務的數字化升級。
口碑餓了么與美團的大戰結局現已不是重點,而打造連接消費者、商戶、供應鏈企等的全方位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似乎是它眼下最關鍵的事情。口碑能否突圍,不再邊緣化,未來或許取決于數字化的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