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團最新一季度財報,美團Q1變現率同比增加至14.4%,創近一年新高;餐飲外賣業務收入從95億元增漲至206億元,漲幅達117%。美團能有如此成績歸功于兩個邏輯。第一,向來餐飲外賣是美團的主要收入來源,光去年餐飲外賣業務收入占比58%。餐飲外賣可以說是美團營收的主要增長方向,第二,美團的變現率增加主要來源于基本盤的傭金上漲,畢竟美團的變現率包括傭金和廣告費,而根據騰訊做出的對比圖,美團的傭金變現率是遠超廣告變現率的。
由美團招股書的數據分析,其實從2016年起,美團的外賣業務變現和傭金率都是同樣的上漲趨勢。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美團年度交易用戶數和活躍商家數均創歷史新高,分別為5.7億和710萬。但是從今年春節開始,餐飲外賣業務的平均訂單價格在Q1同比減少5.5%。
筆單價下跌不免是與美團在春節期間減少了對商家和用戶的補貼有關,畢竟外賣平臺往往用高額補貼來增加用戶粘性,這樣一來,吸引的是價格敏感型的主流用戶,一旦用戶認為性價比不合適,很容易被勸退。
畢竟對于用戶來說,可以選擇定外賣和去店里吃飯,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對于用戶影響相對于商戶更加輕微一些。
近日,美團開始試點推廣新政“費率透明化改革”。在美團不斷提升變現率的背景趨勢下,新規則背后隱藏了怎樣的邏輯呢?
傭金上漲是分層和汰換
今年傭金絕對是一個熱詞,早前拼多多已經宣布抽傭,部分商家對此頗有微詞。而美團是在這個風口舞蹈。
就此前美團高級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解釋“費率透明化變革”,是為了幫中小商戶做好數字化經營、獲得更多的受益。
然而根據業內專業人士分析,新傭金政策實質上變相提高了美團外賣的整體傭金率水平。對比同客單價以及距離下對應的最終傭金率,只有近距離的大商家的傭金會小幅度的下跌,大多情況下都呈現了上漲的態勢。遠距離商家可能基本不賺錢了,甚至不賠錢就不錯了。
根據中信證券的調研數據,新傭金模式下,技術服務費和履約服務費是分開計算的。技術服務費是5.8%-6.0%,而履約服務費嚴格根據距離和價格來決定。對比舊傭金的平均水平,從近距離來看,對于大中小商家都影響不大,只不過是微漲和微跌的區別;如果是3千米之外的距離,對于中小商家都是大幅上漲,最高比之前的傭金翻了一倍以上,而大商家在4千米之內還能保持微漲。
如此看出,傭金上漲對于商戶來說就是分層和汰換。分層的條件是3公里以內且高客單價商戶,3公里以內的商家將相對受益,而對3公里外的商家實在不友好,距離遠對應的就是時間長、費用高。
據中信數據統計,平臺40%以上訂單依然是20元及以下訂單,也就意味著占據近半數的中小商家可能被新政所勸退。
對于用戶來說,商家傭金上漲,就可能導致費送費增加,總而言之,美團要從消費者和商家賺得更多的錢,外賣騎手跑更多的單,最終提高美團的營收和商業效率。
傭金上漲背后的邏輯
美團做出這樣的舉措,是受到壟斷風波的影響,在刻意精細化挑選分層商戶。在4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在四天后,南京市人社局推出《關于規范新就業形態下餐飲望月配送員勞動用工的知道意見(試行)》,直接引發了市場對美團核心外賣業務潛在配送成本升高,而造成中長期變現能力下降。
這兩方面的原因是美團發布新政的邏輯所在,但是從深層次來看,何嘗不是一種冷血手段,剔除“不合適”的商家,追逐更高效率的商業效率。
自古以來吃都是剛需,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加班似乎是習以為常的事情,點外賣足以增加幸福感,那些人不會因為增加費用就不會點,美團也不會變成光桿司令,減少體量,也能夠放更多的注意力在更好地服務商家和用戶身上,提高他們的體驗感,最終提高收入和變現率。
況且美團和騰訊僅僅是各作關系,并不如阿里和餓了么的關系牢靠,美團能夠依靠自己產生盈利對它是很重要的事情。
那么美團是要把部分商家推到餓了么手里嗎?餓了么就能把美團甩到后面嗎?
如今,外賣市場平臺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兩個巨頭不是比拼流量的時候了,而要從效率運營和成本控制方面入手
尤其是騎手成本,之前的政策是無論距離多遠,騎手配送一單都是那個價格,但是時間成本是增加了,而且對于騎手屬于費力不討好�,F在優化近距離、高客單價商家,騎手能在同樣的時間配送更多給平臺帶來高收益的單子,這樣無形之中成本就降下來了、營收就做上去了。
由此可見,美團發布新政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對于美團來說,是一場大變革,在向“高效率”邁出又一步,但是高傭金能被多少商家和用戶承受,目前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只是從當前的時局、以及新業務燒錢勢頭來看,美團如何提高賺錢效率已經迫在眉睫。
- 該帖于 2021/5/30 18:1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