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零售商論
5月29日,二手電商平臺萬物新生集團(原名愛回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IPO招股書,擬于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RERE。
這也是繼年初全球二手平臺Poshmark上市之后,國內首家準備奔赴海外上市的二手電商企業。
二手經濟,這個曾經作為商販市場的商業名詞,如今正引導著新的商業形態建立,利用移動互聯網的信息透明優勢,重構線上二手電商模式。
相比于淘寶、京東等綜合電商平臺之間的慘烈廝殺狀況,二手電商玩家們選擇另辟蹊徑,在存量與增量市場中找到了二手經濟互聯網流量入口。
如今,關于二手市場的戰爭并沒有偃旗息鼓,各路玩家延續著往昔巨頭們的成長路徑,欲在剩余電商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增長脈絡。
互聯網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流量入口的競爭,電商形態催生出了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萬億級電商巨頭,如今,資本們瞥見二手經濟的魔力,欲把二手電商平臺作為新品電商有力補充的一環。
01 “二手經濟”進化
二手經濟,是圍繞存量資產進行的一種交易,通過對物品的循環利用,提高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利用效率,進而產生價值,本質上屬于“剩余價值”交易。
大眾對于“二手經濟”這樣的名詞可能還有些陌生,但它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稱號-“跳蚤市場”,這是一個從歐美國家過渡過來的舶來品,指的是由舊貨地攤組建成的小市場,由線下攤販進行撮合,完成二手商品交易。
事實上,早在20多年前,國內就已經興起在線二手電商交易。在PC互聯網時代,很多地方門戶網站以及主流論壇BBS上,有大量用戶通過網站的二手或者跳蚤市場之類的板塊,進行二手商品交易。
不過,當時的門戶網站只限于流量的獲取以及信息的展示,盈利模塊還聚焦在廣告收益,各大二手交易頻道并不負責撮合交易以及售后服務,導致買賣雙方只能通過線上信息展示,達成初步購買意愿后,再選擇線下進行交易。
隨著支付工具出現以及移動浪潮推動,催化了二手電商向正規模式邁進,而綜合型電商淘寶、天貓、京東等平臺新品鋪設量擴大,推升了二手市場的用戶需求量。
經過二手標簽注入,價格往往是新品的多重折扣價,買家可以用最優性價比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而賣家可以通過二手轉賣消化閑置物品,達成需求雙向平衡。
需求催生了產業,流量也迫切需要新的出入口,對于自帶流量的阿里、京東來說,二手電商無疑是最好的結合方式。也就是在這一階段,二手電商有了足夠的牌面去玩正規軍的玩法。
02 二手電商混戰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到3745.5億元,用戶規模超過1.8億人,二手電商市場仍處于持續高速增長狀態。
賽道的高增長路徑,進一步吸引二手服務商們的加入。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二手交易行業新注冊企業達2.0萬家,同比增長8.1%,其中四季度新增0.48萬家,截至2020年底,國內擁有達12.1萬家二手交易相關企業。在這樣大背景之下,也進一步說明用戶的需求迎來爆發點。
現階段,國內二手電商格局基本呈現兩超一強局面,咸魚、轉轉以及愛回收(萬物新生),他們的背后不乏有大財閥作為靠山,山頭分勢很明顯,流量搶奪戰也很激烈。
2011年,移動互聯網的戰火還沒有燃燒到二手平臺上,作為最早一批入駐二手電商的選手愛回收,以做電子產品回收業務迅速起家,獲得短暫高峰成長期;2019年,在大股東京東集團的撮合下,與京東拍拍合并,從2011年至今,愛回收先后獲得多次融資,最高融資數額達1.5億美元,成為了二手電商平臺的一極。
意識到二手電商紅利期的阿里,手握淘寶、天貓兩張流量王牌,也開始在內部孵化二手交易項目,2014年,阿里巴巴成立閑置平臺閑魚,為了更完善提供二手服務,2016年阿里巴巴將閑魚與拍賣業務合并,成為了國內最大的二手電商交易平臺;
有意思的是,沒有電商巨頭站臺的轉轉,卻拿到了互聯網頂流微信的支持。
2015年,轉轉由58集團推出,之后宣步開通微信錢包入口,全量接入微信用戶,2020年合并二手市場頭部玩家找靚機,兼并了綜合二手電商與數碼二手電商的屬性,成為二手電商又一極。
頭部二手電商平臺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依附于新品電商的平臺,比如閑魚、愛回收,有阿里、京東作為支撐,即擁有供應鏈資源,又兼備電商流量資源;
另一類則具備增量市場流量,比如轉轉,背靠58、騰訊,提供豐富的C端流量。混戰之中的玩家都有資源共性,在這場巨頭割據的間隙中,逐漸形成多方平衡的局面。
二手電商平臺的戰役,也可以歸納為背后互聯網巨頭之間的戰役。
在短時間內,二手電商雖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提供盈利空間,但卻為將來的流量入口提供一個潛力點,這也是各路巨頭不惜代價重倉這一賽道的原因。
03 模式優劣難辨
模式問題一直是二手電商玩家們爭議的話題之一,二手電商平臺大致可分為C2C、C2B2C和B2C三種模式,選擇哪種模式將決定平臺的輕與重,以及C端用戶與B端用戶之間的平衡關系。
傳統國內二手市場以B2C模式為主,二手商通過平臺從用戶手中收購閑置物品,然后進一步二次處理,將閑置物品美化成可售賣的商品,加價賣給C端用戶。
到了互聯網模式下,開始改變原有的模型。C2C模式更傾向于開放,如閑魚、轉轉平臺,平臺提供窗口,買方與賣方直接溝通,優勢在于可以除去中間商,雙方都能獲得最高性價比,但劣勢也很明顯,假貨橫行以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引發平臺口碑下滑。
而C2B2C模式則加入了平臺背書環節,比如閑魚提供“驗貨寶”服務、轉轉提供官方嚴選,愛回收提供質檢服務,由平臺作為中間調度商,承擔品控一環,對產品進行評測,從而對產品進行定價。
優勢在于可以最大程度保障產品質量,但同時也意味著高成本投入,并且,平臺評測的接入,買賣雙方未必能認可。
在二手電商模式方面,無論是閑魚、轉轉或者愛回收等平臺,都沒有辦法準確給出一個最優解,各個平臺從剛開始的差異化競爭,逐漸演變成同質化競爭。
一方面,由于平臺只是交易過程中的展示界面,介入過多將打破買賣雙方之間的信息平衡,反噬平臺信譽;另一方面,盈利問題仍是困住平臺最大的難點,非標化質檢意味著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04 難修的“內功”
現階段的二手電商市場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不同于新品電商,二手產品難標化、非高頻、口碑差,讓二手電商行業一直被人詬病。
首先,模式輕重問題仍是行業待解決的癥結。據愛回收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愛回收三年累計虧損13.8億元,2021年一季度,愛回收凈虧損9000萬元。雖相較去年同期1.2億的虧損有所收窄,但仍未擺脫虧損魔咒。
不同于其它輕資產模式,選擇重倉供應鏈能力和發展線下門店,意味著投入更多,回報周期更長,截止5月26日,愛回收線下門店達到800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提升線下門店覆蓋率,雖然可以擴大服務用戶物理半徑,但同時也增加了平臺運營壓力,面臨現金流短缺風險。
其次,二手電商在行業中普遍面臨非標化、口碑差等問題。在二手商品交易過程中,可能因為買賣雙方在溝通上欠缺,造成買方對商品的認知產生偏差,容易導致交易糾紛。
據艾媒數據顯示,46.1%網民在二手電商平臺購物遭遇過商品信息不透明問題,43.3%網民使用二手電商平臺購物遭遇過無法退貨問題,實物與圖片不符也是網民主要投訴的問題。
事實上,非標化產品的二手折舊率,很難通過簡單的指標作為衡量標準,加上平臺本身需要考慮盈利問題,差價界線不明朗,評測結果也就難說服供求兩端消費者。
此外,二手電商玩家們普遍陷入“流量陷阱”當中,縱是背靠阿里、京東、騰訊等平臺優勢,瘋狂注入流量,也難耐二手交易本身屬于非高頻交易場景,轉化率未必能達到預期。
二手電商戰役還在繼續,無論模式輕重,還是擁有巨頭資源,在差異化邊界逐漸消退的競爭體系中,更考究的是平臺自身的運營能力,在現有資源下,如何平衡投入產出比,如何把控質量與盈利問題,修煉好平臺內功,才是現階段二手電商們該做好的功課。
二手電商的中場戰事已經打響,愛回收能否借上市之勢突圍成功,或將成為破局的關鍵。
- 該帖于 2021/6/3 9: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