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杯”奶茶火了。
近期,社交媒體上突然出現了一大波“Mini杯”奶茶的分享。博主們在社交媒體提到,只需點上分裝的小料,然后再購買一杯正常杯的茶飲,倒入分裝杯子中,便能制作出一款“Mini杯”奶茶。
比如,購買12元的一點點中杯奶茶,再購買多個5元奶霜分裝,便能分裝成多杯 “Mini杯”。
面對這波DIY熱潮,奶茶品牌們馬上跟著推出了產品:在六一期間,一點點、茶百道等多個品牌官方下場,推出“Mini杯”奶茶,而上周喜茶也推出了“Mini杯”限時活動。
茶飲市場很久沒有這么熱鬧了,“Mini杯”激起了一陣水花,正逐漸演變成一場奶茶界全品牌的熱潮。
從各家的營銷活動來看,目前推出的“Mini杯”是類似快閃活動的試水。但“Mini杯”的商機不可忽視,從短期看,品牌的限定活動,吸引了不少有獵奇心理的消費者,而長遠來看,它的售價可以讓品牌吸引更多圈層的客戶,賣出更多奶茶。
社交媒體上關于“Mini杯”的帖子,圖源小紅書APP
事實上,不少茶飲品牌都需要一支“強心劑”。
奶茶行業看似繁榮,實際的情形卻并不樂觀。
美團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新制茶飲門店數量約為48萬家,但是其中有80%日入不到150元。
頭部企業的情形也并不樂觀,奈雪的茶招股書顯示,這個一直堅持高端戰略、一杯奶茶均價在30元左右的品牌,也處于長期虧損的狀態。
擴張沒有帶來期待中的增長。美團發布的《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顯示,2020年20元以上的飲品店占比增多,而訂單金額占比卻都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30-50元區間的占比下降了5.7%。說明店越開越多,但收入卻沒有隨之增高。
這種情況下,“Mini杯”是又一輪吸引客人的舉措,目前,已經有品牌將“Mini杯”加入到常售菜單之中,最終,它能否給奶茶行業帶來驚喜?
“Mini奶茶”能否復制迷你可樂的銷售奇跡?
“Mini裝”并非茶飲行業的專屬,過往的案例證明這一類型產品擁有著廣闊的市場。
早在2012年,可口可樂便推出了一款300ml的迷你裝產品,借此填補了小包裝可樂的市場空白、契合部分消費者的飲用量,同時,也降低了價格門檻,用較低的價格吸引到更多消費者,并提升購買頻率。
迷你裝可樂為可口可樂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在2011年-2015年間,相比可口可樂傳統包裝產品年營收下降1%-2%的頹勢,迷你裝可樂的銷量卻持續上升。
可口可樂CEO James Quincey曾提到,2019年公司的銷售收入增長主要源于多個品牌可樂的分支產品,其中,7.5盎司的迷你罐零糖可樂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就增長了15%。
從可口可樂等飲品企業,到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零食品牌,小包裝的風靡覆蓋產品諸多,它確實切中了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在國內茶飲行業,迷你杯近期火了一把,但會是曇花一現,還是能持續火熱,還是未知數。
小紅書APP上博主分享購買的一點點“Mini杯”
“Mini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能明顯看到弊端和瓶頸。
首先,從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年輕人對“萌物”極具好感,而迷你包裝的小巧自帶萌感、博人眼球,也刺激了他們分享社交圈子,促進了產品的二次傳播。
在產品逐漸趨于同質化的茶飲行業,奶茶品牌也需要新鮮事物來吸引消費者。
“Mini杯”可以幫助消費者控制高糖、高熱量奶茶的飲用量,更重要的一點是,“Mini杯”也是精明消費,避免由于奶茶“膩味”、中杯喝不完導致的浪費。這也是很多消費者喜愛它的原因。
不過,也有消費者指出,“Mini杯”量少又貴,不值得購買,也損失了產品原本的配比,導致不太美味。
連線Insight發現,目前奶茶店的“Mini杯”定價普遍不貴,7分甜6塊錢能喝到一杯迷你款楊枝甘露,滬上阿姨的兩杯迷你款楊枝甘露為18元,相當于正常價。
但一點點則會貴一些。在六一期間其推出的迷你款為兩杯起售,例如奶綠裝芒兩杯為17元、迷你四季奶青兩杯為11元、迷你波霸奶茶兩杯為11元,兩杯“Mini杯”等價于一杯正常裝,但奶茶量卻比正常裝少。
一點點“Mini杯”菜單
品牌的試水態度,導致了消費體驗的不同,目前為止,“Mini杯”依然是小眾消費。
這個爆款產品能否持續火下去還是一個未知數,但透視這股“Mini杯”風潮,在茶飲品牌“內卷”的焦慮下,推廣“Mini杯”無疑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一個有力手段。
“Mini杯”,能不能拯救奶茶行業?
數年前,以奶蓋茶和鮮果茶為代表的新式茶飲,逐漸取代以粉末沖調的初代奶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在喜茶開始風靡的時期,消費者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才能喝上一杯奶茶,也因此出現了黃牛排隊、炒價翻倍的爭議。
時至今日,奶茶行業殺成一片紅海,在每個城市,都遍布著無數“奶茶街”,數個品牌羅列,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連頭部茶飲品牌的“網紅光環”都在減弱。
新式茶飲目前的處境并不樂觀,頭部品牌沒有人們想象中賺錢。
奈雪的茶于6月沖擊上市,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的收入為10.87億元、25.02億元、21.15億元;凈虧損6973萬元、3968萬元、2751萬元。
當大部分品牌目前還未走到盈利階段,但迫于資本壓力,尋求上市時,企業利潤率急需提升。
阻礙茶飲品牌盈利的重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制作成本、保存成本等較高。比如奈雪的茶的成本主要來自原材料及員工。2020年,原材料成本占收入的37.9%,員工成本占30.1%,租金開支占14.8%。
此前喜茶、一點點、茶百道等品牌也曾上調產品價格。2019年4月,喜茶的多款熱門產品均漲價,芝芝莓莓等產品價格突破32元。2020年2月,一向被認為是平價奶茶代表的一點點全線產品漲價1元,新品不加料的裸價便高達26元。
2021年6月,有媒體報道茶百道的部分奶茶價格出現上漲,芋泥啵啵奶茶上漲至20.0元/杯,漲幅甚至達到11.1%。
茶百道漲價情況,圖源北青網
而網絡上出現茶百道創始人王霄錕在朋友圈發的一封“致茶粉的信”,其中提到:受大環境的影響,水果設備、包裝等原材料的價格上浮,將會進行飲品價格的微調。
隨著這股漲價潮,許多品牌的產品價格突破30元大關。而品牌也是不得不為之,據中新網報道,今年春節過后,銅、不銹鋼、鋁等金屬價格的輪番上漲,影響了各種封口機、冰沙機等茶飲設備的定價。
同期,塑料粒子、紙張、PE膜等的漲價,分攤到每個奶茶杯上都有著幾分錢的成本上浮;看似不起眼的宣傳單頁、外帶包裝提袋、瓦楞紙杯托等的原料成本每噸均有幾千元的提高,加起來同樣是不小的數目。
在成本高昂的情況下,奶茶店只能想方設法吸引更多客流。為了爭奪消費者,品牌不得不一直推出新品、尋找爆款。據自媒體“咖門”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時間內,喜茶和奈雪的茶都發布了16款新品。
不過,為品牌提供利潤的總是少數爆款產品。新品能不能成為爆款,是一場下了研發成本的豪賭。
但很多消費者不愿意給高價奶茶買單了。在目前單品價格突破30元的時代,頭部品牌的價格已經快貼近天花板,沒有太多漲價的空間。
降低價格門檻,讓更多人實現“奶茶自由”,“Mini杯”無疑是一種可行的營銷方案。
目前,除了直接銷售“Mini杯”外,“Mini杯”還可以作為贈品帶動新品的銷量。如喜茶近期的活動中推出的迷你包裝“滿分錦鯉杯”,只能在線下門店自提,同時只有購買近期喜茶推出的新品“滿杯橙橙”才能贈送。
通過這種方案,“Mini杯”給喜茶帶來的關注不言而喻。迷你款,幫助品牌提升了新品銷量和門店流量。
喜茶小程序下單界面
而奶茶品牌并不需要為“Mini杯”付出更多成本。不同于可口可樂制作單獨包裝、同工廠統一制作,“Mini杯”奶茶的包裝是分裝杯,不用另外制作。
連線Insight發現,喜茶“Mini杯”的規則是到店點任意一杯奶茶,并在吸管處提供分裝杯,消費者自行領取。一點點的“Mini杯”是員工手調,但需要兩杯起購。而奈雪的茶等品牌則是任意點奶茶,再點小料分裝。
喜茶等“Mini杯”奶茶也不需要門店員工手調,大多是消費者購買完分裝自行搭配。而一點點推出“Mini杯”員工手調的,也并未推出新配方,只是將一份裝成兩小份,產品價格卻不菲。
無論是人工成本還是效率,都不會因為“Mini杯”而受到影響,反而還可能提升門店收入。
目前來看,頭部品牌對“Mini杯”的態度依然還處于試水階段。迷你裝還未成為品牌的固定菜單、常銷品類,主要還是消費者自行購買,品牌并未如可口可樂對迷你罐一樣,為此單獨設計、生產包裝,進行大量廣告、代言推廣。
未來茶飲品牌是否會著重布局“Mini杯”還未可知,但這一試水之作,確實讓人們看到了商機。
奶茶行業大逃殺還在持續,
中腰部品牌更艱難了
目前,頭部品牌也難逃虧損命運,那么中腰部品牌生存空間更是狹小,這也導致“Mini杯”風潮最終只是頭部品牌的狂歡。
“Mini杯”因為價格降低了,更容易讓頭部品牌爭奪中腰部品牌的客戶。
目前消費者對“Mini杯”的主要預期,是小包裝匹配相對低廉的價格。
喜茶、奈雪的茶、一點點等頭部品牌產品單價較高,“Mini杯”可以解決價格焦慮問題,降低消費門檻,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對于單價較低的中腰部品牌而言,“Mini杯”很難達到相似的效果。
同時,由于購買“Mini杯”的部分消費者,是出于精神消費需求,更注重產品的包裝美觀度,未來勢必要進行新一輪的研發競賽。
整體而言,當品牌對“Mini杯”正式布局的一天來臨,必定是一場全維度的競爭。
可參考的是,可口可樂當初全面布局迷你罐裝產品時,從產品包裝到生產、營銷都投入諸多,先是在國內與姚明、劉翔、章子怡、葛優等多個一線明星合作代言,并配合電視廣告轟炸消費者,而后又和寶馬MINI跨界合作,推出量身打造的“CocaCola×MINI”改裝車,通過合作為產品造勢。
從創新的產品到代言、廣告等整體營銷,都是頭部玩家才能玩得起的。
圖源喜茶官方微博
回顧新式茶飲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這個被認為是暴利的行業,在吸納著無數新玩家的同時,也經歷過數次洗牌、淘汰賽。
馬太效應還在持續。一邊是頭部玩家持續擴張,奈雪雖然成立時間較晚,但自2015年底開店以來,不到4年時間就開出近200家門店。
喜茶的擴張勢頭也十分兇猛,2017年—2019年,其門店數量分別為80家、163家、390家。
另一邊則是正在發生的倒閉潮。據《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停止營業的茶飲企業超13萬家,占茶飲行業企業總數的43%。
當然,頭部品牌也依然焦慮。根據灼識咨詢的數據,按2020年零售消費總值計,奈雪的茶在中國高端現制茶飲店市場中為第二大茶飲店品牌,市場份額為18.9%。但在中國整體現制茶飲店市場中為第七,市場份額為3.9%。
盡管喜茶和奈雪的茶目前在高端茶飲的市占率遙遙領先,但考慮到高端茶飲在現制茶飲所占份額小,目前還有很大一塊市場還沒被攻下。
在一線城市的茶飲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頭部新式茶飲品牌有逐漸向下沉市場進攻的趨勢。
2020年3月,喜茶在深圳開出首家“喜小茶”門店,并在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商城上線。根據“喜小茶”微信公眾號的介紹,目前其已開出8家門店。
但在下沉市場,它面對著許多知名品牌的競爭,如蜜雪冰城依靠著主攻下沉市場的策略,在不經意間成長為巨頭。早在2020年6月,蜜雪冰城便宣布全球門店數量突破一萬家,成為第一家門店數量過萬的茶飲企業。
新式茶飲品牌進入下沉市場的門檻并不高,但是這個競爭愈加激烈、品牌越來越多元的市場也并非那么容易拿下。
或許“Mini杯”精致的包裝和具備競爭力的價格,能讓茶飲品牌在下沉市場撕開一道口子。“Mini杯”的出現,也將讓行業混戰更加激烈,洗牌的速度也將加快。
(本文頭圖來源于小紅書博主“大象吃花生”。)
- 該帖于 2021/6/16 16: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