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互聯網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已于近日啟動IPO,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將作為主承銷商安排本次上市事宜。
據知情人士透露,便利蜂擬募資5-10億美金,最快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赴美上市。對此,便利蜂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消息不屬實”。
便利蜂于2016年12月由前去哪兒網CEO莊辰超創立,并于2017年2月在北京開設首家線下門店,由于莊辰超本人是堅定的“技術信徒”,便利蜂成立伊始就主打技術路線。
作為小型零售業態,便利店的抗壓能力比較有限,無論對客流、選品、還是訂貨、排班都要求極高,這幾點上,便利蜂都堅持用中央化系統做指導,建立數據中臺,在每一家線下門店安裝攝像頭和電子價簽進行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和迭代。
這給便利蜂帶來巨大的財力支出。據36氪了解,目前便利蜂的技術人員占比超過了6成,有資本市場人士對36氪表示,技術研發投入能否帶來了真正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需要數據檢驗,這會決定二級市場對便利蜂的估值邏輯和定價預期。
目前,便利蜂在全國的20個城市已開出了超過2000家門(且多在商圈和CBD),這距離其在北京中關村開出首批門店還不到四年。相比之下,全家便利店在中國開出2500家門店花了16年時間。
飛速的開店規模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撐。天眼查顯示,便利蜂此前完成兩輪共計5.56億美元融資,最近一輪發生在2018年12月,由高瓴和騰訊領投3億美金。
去年5月,便利蜂曾宣布北京地區門店在2019年實現前端整體盈利,并表示已累計募集資金已達1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全球頂級PE、國家主權基金、國際一流大學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聯網公司。而據內部人士透露,目前便利蜂2000家門店已經實現前端整體盈利。
雖然頂著“互聯網標簽”,但便利蜂業卻是忠實的日系便利店信徒,對鮮食和自有品牌極為看重。
在華北和華東,便利蜂已經投資了多家鮮食工廠,并在一開始就投資了北京7-ELEVEn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2019年2月,便利蜂還在天津成功摘得30畝土地使用權,用于建設鮮食供應基地。
據36氪獲悉,便利蜂自有品牌的SKU已有近400個,根據官方說法,現在便利蜂的鮮食和自有品牌的營收占比基本與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
天然的重資產運營,外加自建工廠嚴選供應商帶來的供應鏈成本高昂,使得便利店這門生意一直都被看衰,過去幾年幾乎每年都會傳出便利店品牌資金斷裂的消息。
這些都無法阻擋便利蜂的開店步伐。在去年底的供應商大會上,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就表示將在2021年開啟“高速擴張模式”。2021年的便利蜂門店數將突破4000家(即明年增長2400家)。其中,一半將位于中國的二、三線城市;2023年年底,便利蜂門店數將達到1萬家(即平均每年增長3000家),屆時將躋身中國便利店行業的前五名。
今年4月,羅森宣布其中國區業務在2020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這距離其入華已過去25年,而全家和7-11都只在部分區域盈利,前者于2013年開始在上海盈利,后者則僅在北京。去年便利蜂曾喊出要在2020年底實現全部門店的前端盈利,不過具體進展不得而知。
伴隨上市,資金的補充或許將繼續助推便利蜂的擴張步伐,而等待它的最大考驗則是,什么時間可以實現真正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