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區塊鏈又活了起來。
有人將2020年稱為“產業區塊鏈元年”,2021年6月工信部、網信辦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又給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2017到2020年,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也經歷了從0.85億美元到5.61億美元的巨變,并有望在未來5年維持約73%的復合增速,在未來20年達到萬億級別。
但提到區塊鏈,更多人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卻是比特幣。
實際上,炒幣只是區塊鏈的冰山一角,區塊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多種技術融合的應用模式。
技術優勢是,能通過數據透明、不易篡改、可追溯,解決網絡空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推動互聯網從傳遞信息向傳遞價值變革,重構信息產業體系,能夠賦予便利的遠遠不只是幣圈。
比如日前與橄欖時光形成合作的唯鏈科技,上鏈后的商品,用戶可以通過掃碼或是掃描NFC芯片查看每件商品對應的生產信息,能夠充分體驗到商品的品質。
也就是說有了區塊鏈,消費者可以見證一顆枝頭的橄欖變成橄欖油到達餐桌的全部過程。
一區塊鏈的存在就像20年前的互聯網,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基建的形式存在,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更長的時間做沉淀。
那么,區塊鏈又如何保證數據上鏈初始狀態的可信度?在競爭激烈的未來,唯鏈科技又該如何破圈打通市場?
一、賽道大山:應用場景落地難
唯鏈科技成立于2015年,主營業務方面,憑借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可信數據服務平臺VeChain ToolChain,提供SaaS服務。
從官網信息來看,唯鏈科技合作品牌來自奢侈品、酒類、汽車以及碳足跡等眾多領域應用成功案例,但這對于整個區塊鏈市場而言還遠遠不夠。
區塊鏈涉及的領域還包括區塊鏈游戲、硬件、數字身份與數字資產、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保險等眾多領域。
然而,在市場廣闊的同時,區塊鏈賽道的競爭熱度也空前高漲。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區塊鏈相關企業在業/存續企業達113185家。
從2018年開始,中國區塊鏈初創企業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尤其近兩年,區塊鏈領域初創企業成立情況特別顯著,2020年7月截止至2021年6月,國內新成立區塊鏈企業36862家。
其中,從區塊鏈相關企業所屬行業來看,我國區塊鏈相關企業分布于零售、金融、教育、建筑等21個行業。
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區塊鏈相關企業數量最多,達到了40248家。
其次是采礦業,相關企業為25110家。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相關企業為15356家,而金融業有1639家企業與區塊鏈有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區塊鏈應用上同樣有著較大的不足有待完善。
首先是技術有待于進一步成熟。現在區塊鏈技術還在襁褓階段,還有太多的技術需要完善,從而實現交易能力的提升、隱私保護的完善、數據的充分高效流動。
共識算法、智能合約、跨鏈機制、側鏈技術、穩定幣、加密算法、零知識證明、多方計算等等,都需要更加完善,如此才能使鏈上交易能力更強,隱私保護能讓上鏈者放心,智能合約可執行性更強。
其次,都說區塊鏈將變革生產關系,然而舊有的生產關系已經根深蒂固,利益格局形成,區塊鏈在革新生產關系的時候,難免受到阻力。
以比較適合上鏈的資產領域為例,不可避免面臨與原有格局的利益沖突。
通過上鏈實現整個業務環節的透明化,看似吸引力大,但一個行業存在那么久,利益格局顯現,背后的潛在規則、利益分配等,如果將業務上鏈實現透明化,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收益下降,會影響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會遭遇上鏈阻力。
目前,全球區塊鏈第一大技術來源國為中國,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占全球區塊鏈專利總申請量的63.52%;其次是美國,美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占全球區塊鏈專利總申請量的15.44%。韓國和中國香港雖然排名第三和第四,但是與中國專利申請量差距較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區塊鏈領域,一部分企業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長遠發展,將目前各行各業在信任數據上隱形付出的時間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降低;另一部分則只想通過幣圈賺快錢,畢竟這在過去幾年的區塊鏈行業中是很普遍的現象。
那么,在市場格局如此分散的局面前,后來者唯鏈科技,距離打通區塊鏈市場還有多少可能?
二、行業舉步維艱,唯鏈科技進退兩難
區塊鏈的本質是數據不可篡改、可追溯,但事實上在應用中,上鏈二維碼仍然具有被盜用、仿制的風險,對于任何領域來說,任何技術都難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不外乎,區塊鏈技術亦是如此。
即使如唯鏈科技所說,“如果它可以幫助企業提高5%的效率,這都意味著它可以釋放更大的生產力”,但在區塊鏈的背后,仍然需要防盜、仿制技術來支持區塊鏈所存在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打通整個區塊鏈形成閉環。
然而事實上,這對唯鏈科技甚至處于發展初期的區塊鏈而言,都具備著較大的阻力。
而且,對于信息溯源,唯鏈科技提到更多的是,被記錄的數據都自帶準確的時間戳,并且這些數據可以被實時記錄和追溯,其次能夠避免原始數據缺失。
但本質上,這些被記錄上鏈的數據是否具備準確性,仍然無法得到保證。
另外,區塊鏈也面臨核心技術亟待突破、融合應用尚不成熟、產業生態有待完善等問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人才斷層問題也日顯激烈,雖然相關職位年薪大多在 50~80 萬元,但也面臨著“一才難求”。
而且,從行業分布來看,加密貨幣相關技術與服務的公司數量最多,占比37.60%,其次是技術和軟件平臺研發公司,占比16.18%,金融科技排第三,占比12%。
在此狀況下,即便唯鏈科技擁有自己的技術團隊,但在技術升級方面也面臨著阻撓,畢竟在史無前例的區塊鏈領域下,沒有可供參考標的。
那么,與同行相比,唯鏈科技的勝算又有幾何?
三、站上風口,也難以一蹴而就
一直以來,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都是區塊鏈領域發展的基礎。但隨著大多強勁的企業入局,唯鏈科技開始“掉隊”。
首先,從近半年全球區塊鏈相關融資情況看,自2021年3月份單月平均融資事件數量上升至233起,該數值隨后逐漸下降,今年8月份出現首次上升,為124起;從單月融資總額觀察,2021年8月份相較7月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過往平均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唯鏈科技距離最近一次融資已過去三年,這對于一個處于早期的行業而言,無疑是極大的考驗。
其次,在個體競品方面,唯鏈更是望其項背。
根據數據顯示,Top10榜單中的數秦科技,今年上半年剛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兩次累計過億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區塊鏈產業分為基礎層、服務層、應用層三個層次。
對應的產業鏈上中下游包括:上游底層技術及基礎設施(核心技術、設備、底層平臺部署方式),中游服務層主要是面向開發者提供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下游應用層包括金融、供應鏈管理、智能制造、政府企業、服務、社會應用等。
顯然,唯鏈科技作為DApp平臺,一旦下游應用落地進展不順利將降低中游技術服務、上游硬件及基礎設施需求,反過來,上游硬件及基礎設施的降低,亦會迫使唯鏈科技等下游企業的應用落地遭到反噬。
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唯鏈和橄欖時光的合作,釋放的信號就是區塊鏈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大有可為,雖然與5億多農民直接相關的農業,看起來是離科技最遠。
農產品要經過相當長的產業鏈才能最終達到消費者手中,這不利于保障產品品質,嚴重影響消費者的信任。
而區塊鏈就能讓這樣的產業鏈透明化,上鏈后農產品的全鏈條信息都可追溯,而且不能被篡改。
區塊鏈技術只被挖開了冰山一角,無論是唯鏈科技還是其他區塊鏈企業,只有抓住區塊鏈智能化治理、提升生產效率的核心,才能賭對未來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