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在阿里以總共花費504億港元實際控股高鑫零售的兩個月后,阿里集團副總裁、零售通總經理林小海臨危受命進入高鑫零售,接棒黃明端任職CEO。
如今,林小海執掌大潤發(高鑫零售旗下的主要品牌)已將近一年時間。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林小海執掌的大潤發的發展又是如何?
要想知道林小海到底做的好不好,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在大潤發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經壹覽商業觀察,林小海在進入大潤發后主要做了3件事情。
第一,業務數字化。林小海大力發展了大潤發的B2C業務,將大潤發上線淘鮮達、餓了么及自建的大潤發APP;將大潤發與天貓超市對接,共享庫存;此外,還為門店設立快揀倉,360家門店完成了自動化改造。
第二,門店小型化。在門店渠道上,林小海推行大中小潤發齊頭并進,推進新店型大潤發mini。據財報顯示,在6個月的時間里,大潤發新增小型門店36家。
第三,品牌統一化。林小海將高鑫零售旗下的兩個品牌歐尚和大潤發進行品牌整合,門店統一采用大潤發標識,歐尚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那么結果究竟如何,數據最具說服力。
01
股價折損近60% 市值蒸發約435億元
繼2020年阿里實際控股后,高鑫零售股價一直下跌,在林小海接手近一年的時間里,仍沒有轉好的跡象。
2020年12月2日,林小海接手大潤發這一天的收盤價為7.99元/股,總市值約762億元。截止2021年11月14日,收盤價為3.45元/股,總市值約329億元,在這期間,股價折損近60%,市值蒸發約433億元,相比巔峰時期的千億市值,如今這樣慘淡的情形,確實令人驚異。
究其原因,在壹覽商業看來有三個方面。
第一,整個行業目前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一邊是錢大媽、百果園等細分品類的生鮮電商擁擠在小區附近,另一邊是山姆、costco等倉儲會員式超市不斷瓜分市場份額,再加上社區團購的興起,超市行業一度處于低迷狀態。
從近期多個超市類上市企業發布的財報數據看,大家的表現都非常不容樂觀。
在壹覽商業整理的13家超市上市企業中,有8家企業實現營收同比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為步步高,同比下降13.87%。凈利潤上,有11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最多的是永輝超市,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21.78億元,同比下降207.37%。此外,永輝超市的股價也很慘,在今年前三季度股價下跌近45%。
第二,從自身來看,任何一個企業高管的變動都會對整個企業帶來陣痛。執掌大潤發23年的黃明端離任,多少會對公司士氣產生一定的打擊。而林小海作為新手上任,或許是大潤發還未度過高管變動適應期。
盡管林小海有在寶潔工作21年的經歷,同許多線下零售商打過交道,但是在大賣場管理上,其經驗確實讓人憂慮。
第三,對于大潤發未來的走向,資本市場或許也有所顧忌。2014年,銀泰商業被阿里收購,2017年,銀泰私有化退市。阿里對所收購的實體零售企業的態度,也讓資本市場忌憚,未來大潤發會不會也走上銀泰私有化的道路。
02
業績下跌,凈利潤下滑86%
大潤發當前面臨的問題不僅在股價上,在營收方面,大潤發的表現也是一言難盡。據財報顯示,在4月1日到9月30日的6個月間,大潤發營收415.34億元,同比下滑5%,實現股東應占利潤1.17億元,同比下滑86%。
盡管高鑫零售解釋稱,今年實體零售業受到社區團購沖擊、食品CPI持續走低、消費放緩、疫情反復、災害天氣頻發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高鑫零售的營收及凈利增長承受壓力。
但壹覽商業認為正常情況下,盡管營收下降5%,凈利潤也不至于下降86%,這個數據顯然有些異常。對此,我們或許可從這6個月的財報數據中窺得一些線索。
從財報來看,大潤發在這6個月間B2C業務穩步提升,來自大潤發優鮮APP、淘鮮達、餓了么、天貓超市的線上訂單量同比增長25%,店日均單量增至1400單,客單價逐月回升。這是因為阿里接手大潤發后,進行了一定的業務融合,林小海將大潤發業務在餓了么、淘鮮達、大潤發優鮮等APP上線,著力拓展大潤發線上業務。
盡管這個數據好看,但似乎也暴露出一個重要問題。據財報顯示,這6個月中,大潤發銷售貨品收入為397.61元,比去年同期的419.95元減少22.34億元,減幅為5.3%。線上業務在增長,總體營收卻在下滑,這或許意味著線上業務的增長侵占了不少線下本來的份額。
原先,消費者在線下購物時,會帶來很多即時性消費,如果轉移線上,消費者的購物目的性會變強,尤其是對大潤發這種生鮮超市,僅會選購自己需要的東西,其他商品基本不會考慮。
另外,在銷售及營銷方面,大潤發開支為98.8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5.24億元增加3.63億元,增幅為3.8%。這3.63億元的開支或許就是大潤發為了拓展線上業務,花出去的營銷成本,但是總體來看,效果并不明顯。
在員工福利上,今年51.01億元的開支較去年同期的49.08億元,增長近3.8%,顯然,林小海在接任大潤發后,提高了員工福利,以籠絡人心,也是成本增加的一個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這6個月中來自租戶的租金較去年同期有所上漲,租金收入為17.7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7.11億元增加0.62億元,上漲近3.5%。綜上來看,租金的收入在上漲,線上的收入也在上漲,總收入卻在下降,顯然,只有大潤發的主業商品銷售在下滑。
03
管理松動
作為中國曾經最大的線下大賣場企業,截止2021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在中國共有491家大賣場、6家中型超市、68家小型超市。而且,隨著新零售改造的門店持續增多,大潤發在供應鏈效率上也有進一步的提升。
財報數據顯示,大潤發已建成3個生鮮加工中心,快揀倉門店數量覆蓋490家,設有懸掛鏈的門店達到370家,打通天貓超市共享庫存的門店約150家。盡管發展一片向好,但從這一年來看,大潤發“翻車”事故頻頻發生。
很顯然,除了股價和業績問題,林小海在接手大潤發之后,對這近500家門店的掌控,尚不純熟。
比如,今年3月9日,大潤發因存在生產、銷售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問題,被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沒收違法所得0.109902萬元,罰款0.949806萬元,責令停止違法行為。
5月27日,有網友爆料,山東濟南大潤發某門店貨架上有一袋真空包裝的食品里面全是蛆蟲。隨后,大潤發回應稱該食品并非過期食品,可能是因為真空包裝漏氣,天氣過熱才導致發生這樣的情況,發現后已第一時間對該食品采取清理下架措施。
7月22日,據海口市市監局發布統計顯示,在2021年第二季度消費投訴信息中,大潤發以57件的投訴量位列黑榜首位,甚至比位列第二的旺豪還超出近50%的投訴量。
8月份時,“濟南大潤發發臭隔夜肉洗了再賣”的話題更是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大量網民的熱議。據了解,是大潤發店員在每天備貨時,最先處理頭天未賣完的隔夜肉,將不新鮮、味不大的作為9.9元一斤的特價肉賣,將臭味明顯的沖洗去味后再上柜臺,發臭變質無法處理的,直接鉸餡兒或灌香腸。
事故頻頻發生,讓本就艱難的大賣場,更加舉步維艱。
綜合來看,在接手大潤發的近一年時間里,雖然林小海做了很多動作,但從結果來看,大潤發目前,一沒有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二營收沒有出現好轉,三在門店管理上還頻頻出問題。另外,林小海推出的中小型門店新業態,由于都還處于新開狀態,對大潤發的作用還不明顯。
大潤發和林小海或許還在相互磨合的過程中,沒有度過適應期。
當然,目前大賣場正處于下坡階段,社區團購、倉儲會員式超市、電商等多渠道對大賣場的分流十分明顯,這也加劇了大潤發的前行。
林小海時代的大潤發,還有很多路要走。
- 該帖于 2021/11/16 16:0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