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薛向
編輯/木魚
這個名為疫情的冬天,對于許多實體門店來說,不太好熬。
2021年末至今,又一輪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爆發,本已艱難經營的線下實體店,再度面臨困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最先受到沖擊的是中小企業,逾百萬家小店離開了我們。
它們中,有的店鋪因為撐不下去倒閉,用工、物流成本上漲,店卻因疫情和防疫時常被迫停業,再也不想過睜開眼就欠租金的日子;有的店鋪因為無法兼顧而倒閉,學校、幼兒園停課,家里不得不分出一人照看孩子;有的店鋪因為失去盈利預期關閉,度過疫情遙遙無期,消費者口袋越捂越緊,暫停擴張活下去才是第一。
而今年上半年,困難蔓延到了中大型的連鎖企業。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1-2月國內有23家大型零售企業宣布閉店,其中不乏SM百貨、家樂福、盒馬鮮生等知名品牌。除此之外,餐飲、茶飲、咖啡、美妝等各個行業也傳來閉店消息。
對于這些連鎖企業來說,雖然暫時面臨困境,但絕不該成為嘲諷、苛責的對象。零售企業除了能夠讓企業老板和股東獲取收益以外,還承擔了許多社會公共職能。
一方面,零售類企業是一個國家保證居民民生的血管,而門店就是毛細血管,正是有了這些企業和門店的存在,民生物資才能從田間地頭、工廠碼頭順利流向每個居民手中;
另一方面,零售類企業還是吸納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的主要渠道。零售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每多一個門店就意味著多了許多就業需求,全國600多萬家小店和數千家零售企業的背后就是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
特別是自2020年疫情以來,各個零售企業成為穩定物價、保證民生供給的主力軍,都展現了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零售企業,在困難時期撐下去,才讓我們感到生活如故,活力依舊。疫情后,大大小小的實體店陸續恢復營業,我們才能在早晨吃上熱氣騰騰的豆漿包子,中午無需擔憂找不到地方吃飯,甚至能在明媚的午后,喝上一杯冰拿鐵。
然而,病毒狡猾且無情,接二連三的疫情爆發,奧密克戎毒株的高傳染性,歐美日韓等國的躺平政策,使得中國防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讓中國的零售企業們遭遇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由于防疫規定和要求,實體店們進貨困難,物流成本增加,貨物積壓造成的倉儲成本是擺在臺面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每日配送的鮮食而言,倉庫、物流不確定性因素增大,導致短保類商品無法及時分揀、運輸,同時門店服務人員還隨時面臨著健康威脅。
因此,對于在疫情期間,相應政策堅持開業的零售門店,我們要保持敬意;對于迫不得已,關店歇業的零售企業,輿論要寬容對待,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以便利蜂為例,最近因為疫情隔離造成商品運輸受到影響導致的門店關閉,引發行業的討論。
壹覽商業經過多方求證得知,首先,便利蜂確實在近期暫時關閉了部分門店,疫情也確實是導致其閉店的主要原因,至于數量應該沒有1000家這么夸張。其次,便利蜂高級副總裁,運營CEO王紫也表示,疫情過后將盡快恢復營業。
其實,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便利蜂做的還不錯。比如2020年2月,便利蜂無償為武漢20多家援鄂醫療隊提供10萬份盒飯,當年3月開始,又向武漢戰疫前線提供9款蜂質選食品,包括200箱混合堅果、35箱鹽津葡萄、30箱袋裝甘栗仁等。
在此次疫情最為嚴重的上海,上海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分公司、子公司,已進入“上海市生活物資保障供應重點企業”名單,大多數門店仍在堅持運營、大多數店員仍在堅持服務,以持續為消費者提供各類民生基本品,包括早餐、熱餐、乳制品、水飲、口罩等。
而在廣州,便利蜂也在積極響應政府保供號召,從上周開始加強備貨,竭盡所能保障早餐、熱餐、便當、面包、乳制品、水飲等各類民生基本品,以及口罩、消毒液、消毒紙巾等防疫用品的供應。
當然,雖然因為各種客觀原因,便利蜂在關閉部分門店,但是在沒有疫情的地方便利蜂也有動態門店開業,同時也在低風險地區積極簽約新門店,以保證疫情后的重新出發。
事實上,便利蜂的經營模式一直被市場所關注,作為一家有互聯網基因的便利店,其系統決策、扁平化管理和在供應鏈體系的創新,是支撐他短短幾年走到如今的主要因素。總體看,行業對其還是看好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比低谷更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與過往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不同,這次疫情不確定性更強,這導致投資、消費更加謹慎,重新起步更困難。
同時,趨利避害是資本的天性。從新聞報道上看到,一些美國、日本品牌,早已陸續收縮在中國的業務,或許早已躺平的他們不相信中國可以做到動態清零。保障民生、共同抗疫,本就與他們無關。
好在,中國企業仍舊對我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便利蜂對自身業務及市場環境充滿信心。王紫曾多次對媒體表示,“堅守在抗‘疫’第一線,是便利蜂應盡的責任。只要物流運輸、配送正常,便利蜂就將不間斷地為各地消費者提供豐富的商品,對未來充滿信心。
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江西主持召開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時就表示,越是困難多,越要為市場主體提供好的營商環境。
各地政府也有針對性地提出經濟回暖政策,如延續服務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抵減應納稅額;對小型微利企業降低稅率等。
我們也應該相信我們的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定能熬過這個名為疫情的寒冬,迎來驚蟄之時。
- 該帖于 2022/4/14 19:3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