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實體零售普遍面臨窘境,閉店關店的話題時常出現,不少細分消費品類和零售品牌都先后陷入不同程度的關店潮,零售便利店也難以避免。
近日,“便利蜂出現大幅關店潮”的消息不脛而走,8月16日,便利蜂方面辟謠表示:“不存在關店潮,此前受疫情影響的冬眠門店正逐步復業,缺貨問題已經解決。”
原本是一條正常的辟謠消息,但其中“冬眠門店”這個詞依舊耐人尋味。2022年春天,便利蜂內部提出了「冬眠計劃」,部分門店暫時“靜默”。如今一個季度已過,這些冬眠門店,似乎依舊沒有醒來的征兆。
從24H到冬眠
24H零售店,是“夜行消費”的產物,與一般的零售店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營業時間上,一般的超市、零售店大多會有固定的開店、打烊時間,但像7-ELEVEN、便利蜂等便利店是全天24小時營業。
這種全天營業的模式,相對于普通的便利店來說,最大的優勢便是夜間銷售,當晚上大部分商超都關門之后,24小時便利店基本可以說是壟斷了晚間的生意,這是24小時便利店的核心競爭點。
對于便利蜂來說,其以直營模式為主,單店的收入就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指標。如今便利蜂的門店減少,毫不意外會影響到它的業績。那么,一家24H零售店緣何陷入“冬眠”?
第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便是疫情這個黑天鵝,在疫情的沖擊下,包括零售、餐飲等以線下為主的行業,十有八九都陷入閉店修養的泥沼。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餐飲相關企業共注銷吊銷37.3萬家,僅半年就超過了2020全年。
可以說疫情是導致便利蜂閉店的主要原因,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一個個企業盛極而衰的時候,外因只會成為導火索,更關鍵的,一定是企業內部的基因缺陷。
回看便利蜂的發展線路,我們很明顯能夠看到一個趨勢,那就是高速擴張。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數據,2020年底,便利蜂的門店數已達到2000家,比2019年統計時的602家,增長到了3倍還要多。雖然受疫情影響開店步伐放緩,但截至2021年底,便利蜂全國店鋪數量依舊達到了2800家。
高速擴張的背后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近幾年便利蜂高速擴張的背后也少不了高瓴資本、騰訊投資等機構的支持,但自2020年5月之后,便利蜂并未進行新的融資,但其跑馬圈地的動作卻一直在持續。
本質上來說,便利蜂開店擴張并不是一件壞事,但以直營模式進駐多個城市,在沒有強勁的供應鏈匹配和補貨的能力下,也只能算是“流血擴張”,當整個市場面臨收縮、低迷的時候,沒有充足造血能力的便利蜂,想要在多個城市跑通,依舊不是一件易事。
擴張是一把雙刃劍,在這一點上,便利蜂和海底撈有著一樣的遭遇,過于激進的擴張策略,也是其后續關停門店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直營模式需要重資產投入,這也是便利蜂的壓力所在。
但熬過低谷,是大佬們的必修課,不確定環境下,幾乎所有的行業、企業都會受到沖擊,疫情的到來,撕碎了大多數企業“皇帝的新衣”,但也讓人們看到了一些企業的“真材實料”,而如何在多重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穩,依舊是市場的大命題。
“簡衣縮食”與“延遲滿足”
作為便利店行業的“黑馬”,便利蜂的融資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整個行業的融資情況,2020年之后,我國便利店行業熱度下降,據IT桔子數據庫顯示,2021年僅發生融資事件2起,融資金額22.5億元。
現如今,在并不算好的宏觀環境下,投資者和投資機構更為謹慎,對于新消費、餐飲、零售等行業更是處在觀望狀態,都在等待一個向好的信號。
在行業融資趨于冷靜的背景下,便利蜂的“冬眠”門店,似乎在短時間內無法全部蘇醒,即使便利蜂回應有說道“在推進冬眠門店復開”。但從實際來看,恢復到全盛時期明顯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事情。
但值得一提的是,便利蜂對于便利店行業的未來,始終保持著信心。今年6月,在一次媒體采訪中,便利蜂集團總裁陳明曾明確表示:“雖然我們在疫情下面臨很多挑戰,但便利蜂仍然很堅定地看好便利店行業的未來,我們也堅信疫情陰霾一定會過去”。
在相關的報告中,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3年達3566億元,門店數量將達18.5萬家。中國便利店行業將向品牌連鎖化、數字化、消費情景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所以,從行業前景來看,便利蜂依舊有著相對客觀的發展前景,而經歷過快速擴張的“后遺癥”之后,便利蜂也在思考日后的戰略,并且在針對性地為復業蓄勢。
首當其沖的,便是在供應鏈上下功夫。供應鏈可以說是便利店的“命脈”所在,無論是自營還是加盟,供應鏈都是一大痛點,門店需要去哪采購、采購端如何快速配送到門店,門店缺貨如何快速補貨等等問題,都涉及供應鏈的供應商和運輸鏈。
為了將“命脈”攢在自己手里,便利蜂一方面自建鮮食供應鏈,打造咖啡品牌“不眠海”;另一方面也在尋求新增地方供應商,著力解決物流運輸堵點。兩個方面穩步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強化便利蜂供應鏈的抗壓能力,提升各個門店的保供能力。
另外,便利蜂也在嘗試通過外包公司簽約店員、接入美團配送等方式拓展自己“算法”之外的新增量。
2018年便利蜂推出自營外賣業務,自建配送團隊的形式能夠讓其把全鏈路的數據都抓在自己手中,但這種運營模式,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而接入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一能夠提升門店的線上曝光率,同時也能為自己“減負”。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他的《價值》一書中,多次提及一個觀念:在多數人都醉心于『即時滿足』的世界里時,懂得『延遲滿足』道理的人,已經先勝一籌了。
在外部因素的催化下,便利蜂開始審視自身的模式和策略并做出改變,這是一個好趨勢,同樣也是懂得“延遲滿足”的體現。
尤其是在如今外界資本都謹慎觀望的大環境下,降本增效是企業成長必然要經歷、一個需要持續的過程,市場日漸飽和、競爭對手虎視眈眈下,如何修煉“內力”,穩固護城河,才是企業最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