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阿里和20歲的京東,巨變進行時。
先說說京東。今天,京東物流發公告稱,京東物流CEO余睿因個人身體原因辭任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及授權代表,原京東產發CEO胡偉將接任京東物流CEO。
此外,據爆料,京東集團將成立創新零售部,整合七鮮、拼拼等業務成立獨立的業務單元,由此前的京東國際負責人閆小兵負責。據悉,這一業務將深入零售線下業務布局,探索創新模式。
更早些時候,京東在一季度財報中披露,集團原CEO徐雷因個人原因申請退休獲批,集團CFO升任CEO并負責集團各業務的日常運營和協同發展。
人事變動前,京東也在內部做了可以說是近五年來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京東物流和京東零售(京東集團由京東零售、京東物流和京東數科三大子集團組成)都有新調整,相同的一點是,將業務調整成事業部制,京東零售取消過去的事業群制。
調整后,京東零售結構分為家電家具、3C數碼、生活服務、大商超、大時尚五大事業部。此外,京東第一次打通自營和POP(第三方入駐開店)業務,實現流量平權。
再說說阿里。6月20日,阿里發布公告稱,張勇(逍遙子)將于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專注于阿里云的發展。
接任張勇的有兩人。董事會主席由蔡崇信出任,CEO由吳泳銘接棒,同時吳泳銘還將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
(圖片來源:阿里官方微信公眾號,從左至右為吳泳銘、張勇、蔡崇信)
這一次公告重點在人事上。時間再往前推,今年三月,阿里啟動“1+6+N”組織變革,開啟組織架構變革。“1+6+N”即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本地生活、淘寶天貓商業、阿里云智能、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
阿里巨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在阿里和京東的這次巨變中,許久未露面的馬云和劉強東紛紛現身,參與或是主導了這次變革。
換帥第一天,馬云現身杭州
(圖片來源;新華網財經視頻截圖)
張勇和徐雷,早已垂名中國電商史。張勇一手打造了雙十一的盛宴,徐雷則是618的開創者。
這次巨變,張勇并沒有撤退意味,反倒是繼續奮戰在前線業務上——阿里云。不過,京東的徐雷時代,似乎已經落下帷幕。
這應該不是一個巧合。國內兩大電商巨頭在同一時間段,創始人露面,從結構到人事發起變革。這一切,與大環境有關,與公司自身有關,與曾經或者現在的掌舵者有關,更長遠來看,跟未來有關。
對此,我們試圖去解釋下面這幾個問題:
變革,為什么選擇現在?
換帥背后的邏輯線是什么?
巨變過后,阿里和京東未來走向?
為什么是現在?
從本質上來說,電商平臺比拼還是流量。
不過,電商市場的增量時代早已過去。中泰證券曾經發布研報稱,在2021年11月份的時候,線上零售總額同比下滑4%,這也是電商史上首次出現負增長。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電商行業走至存量市場。
但筆者認為,這個時間應該再往前推,推到2019年的時候。彼時,整個移動互聯網活躍設備規模觸頂,人均單日市場增速放緩,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流量轉向存量市場。
也正是這個時候,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爆火,帶火了直播電商。但是市場依舊是存量市場,抖音快手對于傳統電商平臺手中的流量,虎視眈眈。
2020年前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始大力發展直播電商。阿里、京東兩家,除了一手要防著傳統電商市場的拼多多外,還要騰出另外一只手對抗抖音和快手。
今年可以算是被各大平臺寄予厚望。同樣,抖音快手這一波新興平臺也加入了流量爭奪戰。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618被稱為史上最卷618的原因。天貓淘寶和京東,可以算是卯足了勁,不說爭奪新流量,就單是守好自己手上原本的流量就十分艱難。
結果如預期所想,今年618平平無奇,甚至可以用冷清來形容。據星圖數據統計,今年618全網商品交易總額為7987億元,相比去年來有所增長。但是增速放緩,甚至降到了近三年來的最低點。
一些主流的電商平臺包括京東和淘寶天貓都沒有公布關鍵的指標——最終成交額,反倒是一直在拿一些無關痛癢的數據發發戰報。
不過京東,在發戰報的時候順便帶上了供應鏈金融科技的一些助力數據。
(圖片來源:京東官方微博)
當然,這背后指向的宏觀原因,還是在大環境。
“全球經濟形勢都不太好,不確定因素太多,消費者消費欲望低迷。”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說道。
京東順帶的數據,還說明了一點,互聯網行業迎來的變革和創新,傳統電商平臺再想2.0升級的時候,比拼的除了流量之外,還有科技。
所以,如果從宏觀層面來看,傳統電商的確已經走到十字路口,并且路口的選擇很重要,說嚴重點,可以算是事關生死。畢竟,在抖快也加入混戰的現今,誰還記得二梯隊的唯品會、聚美優品,還有連618都沒有任何反應的蘑菇街?
對于京東和天貓淘寶來說,走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
當然,主要宏觀原因之外,不可忽視的還有自身原因。
將支付寶獨立出來后,阿里的核心板塊回到了電商上。但是近年來,電商的增速放緩,是可以在阿里財報中找到依據的。根據阿里2023財年財報顯示,最核心的中國商業(含淘寶天貓)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電商業務增長亮起紅燈,阿里股價也一跌再跌。2020年10月,阿里股價在最高點時超過300港元每股,兩年半時間,股價縮水至80港元上下,市場估值蒸發超過80%。
(圖片來源:騰訊自選股截圖)
這不得不引起阿里的警覺,馬云的回歸或許因此。
京東也有同樣的增長焦慮。
據京東2022年財報顯示,京東全年營收同比增長9.9%,GMV同比增長5.6%,看似還在保持增長,但這兩項指標在前幾年,基本上都維持在25%左右的增長速度。
傳統電商巨頭中,唯一一個暫時沒有增長焦慮的,應該就是拼多多了,要不然,這一次再出山的,除了馬云和劉強東之外,興許還會有黃崢的影子。
其實這也間接說明一點,京東和天貓淘寶的流量,一部分留向了短視頻電商,還有一部分,則是流量了一直主打“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
用一句話總結,市場變天了,策略不得不跟上。
2、換帥、組織架構調整背后的邏輯
先說一下阿里和京東的共同點——低價。
還是回到最初的邏輯,流量之爭,百億補貼是最能占據消費者心智的手段之一。
盡管拼多多一直被吐槽為“五環外的電商平臺”,但當黃崢拿出實打實的百億補貼后,即便是之前瞧不上拼多多的消費者,在大環境低迷的時候,也會主動向補貼看齊,向低價看齊。
淘寶的流量向拼多多轉移,可以說是一個可感知的現象。一方面,受困于運營成本,淘寶中小商家甚至部分頭部商家出現閉店潮;另一方面,在消費側,百億補貼、低價深入消費者心智,拼多多逐漸成為了消費者電商購物的首選平臺。
2021年年初,拼多多日活量超過手機淘寶。直到今年3月,淘寶日活才重回第一。
這也是為什么,馬云在參加淘天集團會議內部溝通會的時候,會強調三個方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
這一次618,淘寶的口號是什么——加大扶持中小商家,打出價格力。
京東也一樣,直接拿出百億補貼,重回低價競爭。
傳統電商平臺發起價格戰是為了爭流量,爭用戶。不過,低價付出的成本也是比較大的,并且,市場環境也并沒有當初的純粹,除了流量要素外,科技也成了必爭之地,單純的靠價格優勢還是很難取勝。
把組織架構調整到適合現在市場環境發展的狀態,提高經營能力,也可以說是必然要走的路。
阿里的這一輪換帥,有比較強的目的性。
這一輪的換帥,其實是對此前“1+6+N”戰略的延續,各業務部門獨立運行,實行CEO負責制。
此前,張勇一個人,即是董事會主席,又是集團CEO。此前有媒體報道,最多的時候,張勇一個人要聽30多個人的匯報。這也是后來為什么提出“1+6+N”的原因,把權力放出去,以提高各業務應對市場變化做出改變的效率。
不過,張勇依舊處于核心位置——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
可以這樣說,阿里云就是阿里賭下的未來。阿里云營收在去年突破千億大關,成為全球第三大云廠商。阿里最新財報顯示,阿里云營收僅次于淘寶天貓,占阿里總營收比例達8%。
將張勇安排到這個位置,或許是希望張勇能夠在阿里云上,創造當初在電商領域雙十一一樣的輝煌。
蔡崇信和吳泳銘定位也十分清晰。
擅長全球化經驗和洞察宏觀環境的蔡崇信作為阿里控股集團的董事長,從戰略層面確定了阿里全球化的方向。在蔡崇信的帶領下,加速出海,加速全球化。
(圖片來源:阿里官方微信公眾號)
更重要的是,阿里從最開始的集團變成了控股集團,曾經主管阿里財務和重大投融資的蔡崇信,也可以說是未來推動六大板塊業務上市的核心力量。
吳泳銘的定位同樣如此。作為一路陪伴阿里從當初的中國黃頁走到現在龐大的巨頭,吳泳銘熟悉阿里,也是馬云絕對的親信,而其過去成功轉身投資的背景,也能很好的和蔡崇信搭檔起來,把控阿里控股集團的方向。
(圖片來源:阿里官方微信公眾號)
未來,阿里電商業務依舊處于核心位置,吳泳銘兼任淘天集團的CEO,也可以堅定的沿著馬云定下的三個關鍵方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走下去。
“老板換了,管理層換了,中間層的業務負責人會換,運營方法也會換,這也意味著淘寶天貓業務的戰略也會調整,對阿里內部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說道。
今年開始,阿里電商業務,回歸淘寶,加大扶持中小商家的力度。
不過,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會將重心放在中小商家上。
此前,阿里電商重心一直都在天貓和淘寶之間猶豫不決,天貓本就是阿里在增量市場下,消費升級的產品。但是,在存量市場,同時伴隨著消費降級的背景下,阿里的流量機制和扶持力度然滑向淘寶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另外,抖音快手這類直播電商一直存在大主播獨大,中間斷層的現象。資源聚集在大主播上身上,過于集中。對于商家來說,需要找到主播再觸達到消費者,這其實變相的增加了消費門檻。
對此,李成東解釋道,重視中小商家,主要還是站內流量分配調整,改善中小商家的生存狀態,客觀上也是要與抖音和拼多多差異化。不過,還是很難改變流量在微信和抖音的局面。
資源向中小商家傾斜,也是京東發力電商的手段之一。618之前,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在商家大會上就曾表態,今年的618幫助商家把貨賣得好,更要讓商家獲得持續穩定增長的能力。
在會上,辛利軍還宣布推出“減負增收”大禮包,通過“更開放的生態、更優質的流量、更高效的運營”,面向所有商家投入增加20%,幫助商家平均降低30%的運營成本,并實現中小微商家銷售增速翻倍。
京東重視中小商家,和阿里的原因也一般無二。
不過,京東換帥背后的邏輯并沒有阿里那么復雜。很顯然,劉強東并不滿意徐雷在位一年京東的戰績。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京東原CEO徐雷)
此前有提到過,2022年,京東的營收增速陡降至9.9%,這還是將并購達達財務數據算在內,如果剔除達達的數據,這個數據是9.1%。
另外,從財報數據來看,京東新業務的增長也不及預期。2022年,京東新業務板塊(包括京東產發、京喜、海外業務及技術創新服務)同比下滑16.44%。
京東新CEO許冉此前曾負責過京東的財務部門和數科等多個部門,有戰績,也了解京東的結構和發展。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京東現CEO許冉)
更重要的是,盡管許冉被推到臺前,真正掌舵京東的依舊是劉強東。在此前的公告中就有提及,劉強東將繼續擔任集團主席。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京東的組織架構變革也和阿里比較類似,京東數科、零售和物流板塊增長迅速,適當的進行架構調整,可以有效的整合這些業務,實現靈活高效的管理。
不過,京東比較關鍵的一個舉措,還是打通自營和POP(第三方入駐開店)業務,實現流量平權。
發展非自營商家,拓寬電商的盤子,搶奪流量。
其實這走這一步,京東主要抗衡的,除了抖音快手這些新平臺外,更重要的是抗衡在用戶層面和利潤層面都已經超過自己的拼多多。
3、從阿里集團到阿里控股集團
這幾年,阿里和京東的幾大核心業務,都在獨立分拆上市,這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
目前,京東系已經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是京東集團、大大集團、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
阿里當初在啟動“1+6+N”組織變革時就曾提及,業務集團成熟一個上市一個。這一次,阿里內部也透露出一個大的方向,即阿里控股集團務虛——在戰略層面把控全局,而拆分的業務板塊務實,即一個一個走向上市。
這種情況遠不止京東和阿里。如果把目光放到更遠,還有物流領域的順豐。
原因何在?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對此表示,互聯網大廠走向控股集團,原因可以歸納成三點。
其一,實現跨行業整合和協同效應,以提供更好的戰略布局。
其二,控股集團的方式,也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和依賴性,通過多元化的布局,實現集團更長遠的發展。
其三,大型集團走到后期,尤其是創始團隊離開后,基本上都會利用將核心業務拆分上市,獲得獨立的發展空間,這對于具體業務單元也是一種激勵的手段
此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虎東還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他表示,分拆上市,也可能是分拆的業務體系與原有的組織架構不是很融洽,或者是分拆的主體可能只是原有組織架構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和其他部分的關聯性不強。
總結來說,阿里和京東的大變革,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企業順應時代的發展,至于是否順應了時代,還有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