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零售圈
撰文/戈多
零食折扣店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野蠻生長”的同時,似乎也引發了諸如便利店等傳統“小而精”業態的一陣恐慌。甚至于,伴隨著「零食很忙」門店突破3000家的消息傳來,這種恐慌又更加深了一層。
的確,就眼下的發展態勢來看,以零食很忙、零食有鳴、趙一鳴零食等為代表的一類細分專營門店風頭正勁,紛紛加速跑馬圈地:一方面,門店數量及拓店速度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官宣代言人等曝光動作促使品牌知名度再上新臺階。另外,疊加多輪大額融資等多重利好因素后,零食折扣店的“風”越吹越遠。
然而,引發便利店等業態恐慌的不僅僅是部分新生趨勢的興起,而是在于,當下平均包含1500個SKU的零食折扣店內,早已不單純局限于零食品類,多數品牌已經拓寬邊界,加入部分日用百貨、方便食品、乳制品等等。與此同時,零食折扣店主打社區近場優勢,可滿足消費者即時購買的心理需求。
從這幾點來看,零食折扣店與便利店在SKU構成及解決用戶痛點等層面似乎有著高度的重疊性,這也難免引發業內人士的部分疑慮及擔憂。
那么,零食折扣店之于便利店,究竟是一場“革命”還是一次“融合”?
零食折扣業態勢如破竹
自2020年以來,線下商超、便利店等傳統業態客流損失嚴重,市場份額被進一步分割。彼時,受疫情影響,十五分鐘生活圈內的社區門店成為了人們的主要消費陣地,大多選址于此的零食折扣店憑借近場優勢承接了商超、便利店所流失的市場份額。
大環境作用之外,零食折扣業態能夠迅速崛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其具備高性價比、低運營成本、高運轉效率這三大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人們的消費結構及理念日漸趨于成熟化、理性化、克制化,因此對產品價格更加敏感。以德芙巧克力不同渠道售價來看,43g·3條在「零食很忙」店內價格為17.7元左右,在高端零食集合店內售價為24.9元,羅森便利店內價格為30.9元左右,永輝超市內售價23.1元,由此可以看到,零食折扣店具備顯著的價格優勢。
此前,《零售圈》在《資本加碼零食有鳴&趙一鳴,零食賽道需要冷思考》一文中曾分析過,零食折扣業態的最終零售價之所以設置為超市、專營門店等渠道的70%左右,主要源于品牌采取大規模采購、貨到付款的0賬期模式直接和上游廠商合作,通過繞過中間各大經銷商渠道的方式,進一步減免掉進場費、陳列費、條碼費等冗余繁瑣的運營成本,從而以更加高效、優質的選品組合提升到店率,在實現讓利消費者的同時保證高效周轉。
就整個零食折扣業態來看,普遍打法則是跑通單店模型之后加速拓張門店數量,提升盈利指標。畢竟以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行業仍然處于快速上升期。此前中泰證券測算,未來業內開店空間保守估計在6-7萬家內,誰能夠掌握更龐大的市場份額,誰就有望成為頭部品牌。
《零售圈》了解到,前不久,「零食很忙」剛剛官宣門店數量突破3000家,綜合看來,這一品牌上半年新增門店數達到1000家,并以平均每天新開6家的速度進行擴張。如果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那么截止2023年末尾,「零食很忙」在全國的門店數量或將達到4000家左右。縱觀整個行業,與「零食很忙」身處同一賽道的「零食有鳴」目前門店數量突破1500家,其拓店速度為每月超200家。另一大玩家「趙一鳴零食」全國門店也已達到1600家,月均拓店300余家。
除以上新興品牌代表外,入局零食折扣業態的不乏傳統商超渠道。前不久,武漢商超龍頭中百倉儲超市及山東本土商超頭部企業家家悅超市紛紛開設旗下零食折扣店,加速搶占零食賽道紅利。
行業內緊盯零食折扣業態的另一股力量則是此前已有多年休閑零食專營經驗的老玩家,例如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等。截至目前,良品鋪子旗下自有量販品牌“零食頑家”已在武漢布局5家門店,且店效優于良品鋪子50%。而前不久,三只松鼠也已官宣首批10家國民零食店同步開業,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蘇兩地。
《零售圈》認為,新興力量群雄并進的同時,傳統商超、休閑零食品牌等多個渠道也嗅到了零食折扣業態的敏銳變化并開始爭相布局。得益于核心供應鏈優勢及全品類開發能力,后者或許具備更加強勁的拓店優勢。
便利店隱憂叢生
在以上玩家及資本的助推作用下,零食折扣業態勢頭極為“兇猛”,甚至行業內傳來它可以“替代”掉便利店業態的聲音。在《零售圈》看來,這一想法倒也不算杞人憂天。
一方面,在多年渠道演變及行業迭代之下,零食折扣店已由過去的分散化向集中化、高質化演變,例如店內選品逐漸轉向高頻化組合,水飲、乳制品、方便食品、日用百貨等消費頻次更高的產品被納入其中,促使消費者到店頻率變高、購買時間延長。
一位資深零食折扣業態高層告訴《零售圈》,“目前自家零食店內已有35%的SKU與便利店高度重合,且更具價格優勢。例如同樣一瓶礦泉水在便利店內售價2元,而零食折扣店內僅僅售價不到1元,消費者自然更愿意選擇后者,同時進店后還可以有效帶動其他產品銷量提升,這對周邊便利店營業額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另一方面,80%的零食折扣門店選址社區周邊,面積在100-120平左右,且深入各級城市,具有強大的下沉能力,甚至鄉鎮級別也有門店覆蓋。從用戶特征來看,零食折扣門店瞄準家庭用戶、單身群體、銀發一族等不同年齡圈層,以保證較為穩定的客流量,同時還通過地理位置優勢滿足消費者即時即興即發的多元化購買需求。
眾所周知,便利店的興起正是由于大賣場距離過遠、門店面積過大、產品包裝定量等因素導致用戶購物不便,體驗感較差而催生的一大業態。因此,解決彼時痛點,可滿足消費者應急之需,又具備高效運轉模式的便利店業態成為了當時的熱點趨勢,并大肆搶占掉大賣場市場份額,引發舊有渠道危機感頻發。
發展至今,便利店雖說并未取代掉大賣場業態,但在自身弊端及整體環境影響下,大賣場似乎已成“昨日黃花”。根據CCFA“2022年中國連鎖TOP100”榜單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有超50%的傳統大賣場門店收縮、營收下滑。與之相反,超半數便利店企業加速拓店,門店數量、銷售總計實現雙增長。
從以上幾點來看,如今的零食折扣業態似乎和之前強勢崛起的便利店業態有著一定相似性,而此時的便利店則演變為了以往的大賣場角色。更何況,便利店和大賣場有著截然不同的核心競爭力,而零食折扣店卻與便利店在用戶群體、產品構成、門店布局方面有著高度重疊性。
除此之外,為了打造和其他賽道選手截然不同的產品特色,部分零食折扣品牌已經開始思考加入生鮮及預制菜等更契合民生需求的品類構成。《零售圈》認為,這種思考恰恰源于零售行業普遍具備的居安思危意識:上述零食折扣業態從業者如是表示,“零食折扣業態和所有零售業態相同,具備一定周期性,必須及時自我迭代更新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因此,在上述快速拓店實現全國化布局、資本融資賦能及業態自身求變求新的綜合作用力下,業內部分聲音認為更加多元化、便利化、個性化的零食折扣店“取代”掉便利店似乎也并無可能。
并非徹底“革命”,未來或將融合
然而,在《零售圈》看來,只有被淘汰的企業,沒有被淘汰的業態。因此,零食折扣店之于便利店,盡管有所沖擊,但并非算得上一次徹底的“革命”,更不會被前者替代,未來雙方或許會以另一種融合的形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首先,即使二者擁有諸多共同點,但仍然存在一定細分差異。
先看細分差異,大部分零食折扣店營業時間多集中在早上10點至晚上9點之間,而便利店營業時間相對更加靈活,可根據不同店型進行調整,但多數為24小時制,可覆蓋消費者全天購物需求。
從用戶群體來看,零食折扣業態的目標客戶群需求更加垂直,即以常溫零食產品為主的休閑體驗,盡管后期加入了不同品類,但這一用戶心智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從某種程度而言,過于精細精準的業態對于后期轉型升級也是一種掣肘。
從門店類型及布局來看,零食折扣店店型極為單一,且集中于社區周邊。而便利店在門店選址上可分為社區型、寫字樓型、機場型、購物中心型等不同類型,且不同門店會根據商圈及周邊用戶特色進行更加精準化、差異化、特色化的選品調整,例如社區店增加“常規鮮食+預制菜”比例,寫字樓店融入“即飲+咖啡”品類等等。
從SKU構成來看,近年來,便利店正在逐漸拓寬選品邊界,除了原本就有的快餐食品、日配食品、加工食品之外,還加入大量自有品牌零食、聯名產品等等。此外,便利店興起之初就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商品服務,還附加更多生活功能,例如水電燃氣繳費、復印、ATM機等細分服務,以人性化優勢夯實自身競爭力,就這一點而言,零食折扣業態主打“解閑”,似乎還無法兼顧到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
其次,便利店并未停留在以往的榮耀上止步不前,而是力爭向專業化、細分化、場景化變遷。例如,羅森近年來加速創新融合,選取年輕人喜愛的知名動漫、游戲IP打造主題門店,改變了傳統的老舊布局,以更加新穎、特色、趣味的形象吸引了更多Z世代消費群體。
落實到產品更新層面,則是門店每個品類每周必須推出新品,平均每個月變換12%-15%的商品,一年內有130%-150%的商品遭汰換。在這樣的極致自驅力下,羅森成為了國內日系便利店中增長最快的品牌,過去一年凈增1175家。
以羅森為點,縱觀整個業態,經過多年深耕不輟及更新迭代,便利店已然具備了更加穩定、通暢、堅固的供應鏈優勢,可保證門店及上游生產端之間信息高頻互通,保證鮮食商品快速送達,為用戶提供持續創新的優質產品。
同時,《零售圈》注意到,在即時零售興起之初,便利店業態的核心優勢遭受一定沖擊,然而后者快速相應,及時搭乘這部“新電梯”,以7-Eleven、羅森、全家為例,眾多知名便利店品牌紛紛入駐各大外賣平臺,通過1+1>2的新興融合方式,有效提升了門店的運營效率,并以此為新引擎贏得更多增量空間。
最后,就當下的發展格局來看,便利店業態的用戶心智及市場規模是零食折扣業態難以匹敵的。畢馬威《2023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2022年,全國便利店達3834億元,同比增速達9.76%,門店規模達到30萬家,其中品牌連鎖門店數量18.7萬家,增速約14.2%。
可以說,過去幾年,便利店是線下零售中少見的增長業態,且已不僅僅局限于高線市場,越來越多的品牌采取了和零食折扣業態同樣的下沉加盟戰略。《零售圈》注意到,羅森日前進入遼寧丹東開設13家門店,通過區域授權、緊密型加盟、大加盟等靈活模式加速深耕二、三線城市。
因此,對比零食折扣業態未來僅僅6-7萬家開店空間來看,便利店業態有著難以比擬的規模優勢。但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到,零售行業必然不會由某個單獨業態傲視群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業態可以滿足全圈層用戶的所有需求。未來必然會是以更加專業、細分、精準的不同業態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積極向上發展。
如同新佳宜便利店董事長伍敏誼所表達的,“做零售最終要回歸到基礎性的東西,便利店在思考到底做什么才能滿足消費者高頻次及高及時需求的同時,做好基礎品類、用專業店的形式把產業鏈摸透就足夠了。”
回歸到零食折扣業態之于便利店業態的沖擊,極富生命力的前者仍然在進化演變當中,其影響力不容小覷。而后者也無需過于擔憂,專注于走好自己的道路,在某些時間節點尋求積極融合,或許才是最恰當的應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