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零售商業評論
便利店迎來新春天?
國內便利店正處在連鎖品牌化持續進化期。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門店規模來看,還有大增長空間。而從模式上看,也在快速迭代,即時零售、社區團購、直播也為便利店帶來新經營模式。作為社會經濟毛細血管的便利店,近3年的進化速度非常快。
接下來我們需要思考,便利店發展潮水向哪?便利店的市場競爭和進化方向又如何?
01
便利店還在“增長期”
我國便利店的銷售額和規模正在不斷增長。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畢馬威共同發布的《2023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從2019年的2556億元增長至3834億元。
從門店數量看,2022年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門店數量從2019年的13.2萬家增長至30萬家,整體發展向好。
頭部的幾大品牌連鎖便利店,以2022年企業門店數量來說,美宜佳、易捷、昆侖好客排名前三,分別擁有門店30008家、28006家、20600家;日系便利店品牌羅森、7-ELEVEN分別擁有門店5641家、3319家。
(圖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根據我們洞察,長期看,便利店市場仍是香餑餑。要知道,便利店近3年來是國內銷售額增速最快的零售業態之一,年均銷售增幅達到約20%,年均門店增幅接近10%。
“品牌化、連鎖化是便利店的主要發展趨勢。一二線城市尤為明顯。而品牌連鎖的勢頭正加速拓店。連鎖便利店的規模達到量級,密度效應的優勢(特別是單店盈利能力)也會顯現。”一位連鎖零售業咨詢師向我們表示。
再從消費端來看,“年輕化”成為便利店高頻消費者群體的標簽,要在一定程度滿足他們多時段、多場景的需求。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消費者平均每次到便利店消費金額為44.8元。
“品牌便利店的標準化高,產品品類也更加齊全。平常購買日用和鮮食都會選擇便利店。一些爆款產品也會在便利店更容易買到。”“便利店顧名思義就是看重它的便利性。現在在家也可以買到附近便利店的商品,送貨上門。”有高頻消費者表示。
從消費市場也可以看出,需求側年輕化消費在倒推供給端品牌商家的迭代升級。便利店的品牌連鎖化是主流趨勢。
但即便如此,事實上,國內夫妻便利店有近600萬家。如果按占比計,連鎖品牌便利店數量還不及3%。但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市場轉型升級的必然性。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雖然近年連鎖便利店的增長保持一定增速,但長期看,國內要達到相對高飽和度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僅有少數幾個城市的便利店飽和度低于2500人/店,多數城市便利店飽和度處在3000人/店至9000人/店。市場的增量空間也顯而易見。
02
“下沉市場、社區化”的市場新動向
而對于市場發展來看,競爭也在加劇,頭部品牌在加碼擴大規模。
第一個動向是,連鎖品牌便利店發力下沉市場。
目前,下沉市場便利店以傳統夫妻店為主,這類便利店不具備供應鏈優勢,相對效益方面也比較低。而當下國內無論外資還是本土連鎖便利店品牌,都在加快將觸角伸向下沉市場。
根據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廈門、太原、東莞、長沙、廣州的便利店發展指數名列前五位。2023年城市便利店門店數量實現正增長的城市占調查城市總數的64.1%,大部分城市的便利店保持穩定發展。便利店向下沉市場發展趨勢仍在持續,已經下沉到四五線城市及縣域級市場。同時,各城市便利店仍以深耕區域市場為主。
比如7-ELEVEn在內地早已將戰略延伸到下沉市場,并已經拓展了江蘇、陜西、湖北、河南、湖南、福建等省區域。而羅森也不甘示弱。七年間,中百羅森便利店門店覆蓋了湖北、湖南21個地級市和縣級市,門店總數突破800家,在下沉市場打開局面。
一些本土品牌的腳步更快。例如,美宜佳早已開啟全國化步伐模式,既往一線城市走,也往低線城市下沉。美宜佳的發展戰略之一,便是從一線到五線,全市場發展。再有太原的本土品牌唐久和金虎,武漢本土品牌Today等,戰略目標開始瞄準下沉縣域市場。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下沉市場還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間,無論外資品牌還是國內本土品牌,都在搶灘。但并不是一味去跟區域品牌搶市場,而是更多挖掘市場的增量。目前600萬的夫妻店如何能搭上連鎖便利店的快車,這才是關鍵。
第二個動向是社區型便利店仍是主力。
我們注意到,便利店作為毛細血管,具有很強的滲透力。根據CCFA數據顯示,2022年社區型門店占比最大,達到48.0%。社區型便利店仍為主力。
但近年隨著社區團購興起,也賦予社區型便利店新的能力,便利店也在加速轉型。
此前,淘天集團近場電商業務淘寶買菜方面透露,將把線下零售店天貓小店升級為羚里小店。升級后的小店會在營業時長、店主收入、消費體驗三方面迎來重要變化。目前廣東、湖北、河北、浙江、山東、四川為首批試點省份。
據介紹,升級后的羚里小店增加了無人值守設備,門店的營業時間將覆蓋至全天24小時,不再受限于營業時長;與此同時,羚里小店店主也將同時成為淘寶買菜次日自提團的團長升級為淘寶買菜次日自提團團長后,在沒有增加成本的同時增加了收入。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從市場角度來看,下沉市場還有較大增量空間,社區型便利店的密度仍將繼續放大,品牌連鎖門店這兩年仍然會加大力度拓店。同時對于夫妻便利店而言,要抓住轉型的機遇,融入平臺是比較好的選擇之一,這樣能從供應鏈和經營模式上進行賦能。
03
朝“即時零售、細分消費場景”進化
而對于便利店如何進化,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
一是、美團閃購等即時零售,“30分鐘快送”為便利店打開新窗口。
今年,很多中小型超市、連鎖便利店、夫妻店也加速融入即時零售大軍。據美團平臺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該平臺上的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同比增長54%,其中夫妻店增幅達110%。
可見即時零售這個“新窗口”,給便利店帶來了更多的增量空間。“不僅從線上帶來客流量,而且消費的客單價往往要更高。”
「零售商業評論」觀察到,即時零售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更為線下實體增收。對于社區小店而言,“生意經”已經變了。
即時零售模式下,擴大經營半徑+延長經營時間+線上流量增加+爆品提升客單價,進而增加社區便利店收益。
銷售半徑從1公里延伸到5公里范圍,經營時長變成全天候。比如有便利店,依托零售平臺的騎手,能在30分鐘內,滿足小區消費需求。服務半徑也從1—2公里拓展到5—6公里。
流量方面,不再只關注門店自然流量,更要穩住線上流量。以往對于線下門店來說,最重要的是進店流量。而通過即時零售,更注重穩定的線上客流。現在也出現越來越多專注于線上外賣的便利店、倉儲等零售實體。
而作為美團重要的即時零售平臺,美團閃購還推出了“24小時便利店”,夜間場景下,連鎖便利店有著天然優勢,通過打造夜間供給的差異化,快速滿足顧客應急需求。在線下,合作便利店門店會掛上小小的黃色燈箱,“24小時燈箱”的點亮,也預示著美團閃購“24小時便利店”項目在全國區域的逐步開啟。
我們觀察到,事實上,美宜佳、7-11、全家等便利店已經接入即時零售等線上布局。即時零售將成為便利店常態化的模式之一,未來即時零售的配送效率更要向15分鐘邁進。
第二個點是,便利店的消費場景細分化,“一日五餐”提高粘性。
便利店圍繞消費者日常消費場景,拓展更多元、更精選、廣度更寬的品類,培養全客群的黏性和忠誠度,增強單店盈利能力,成為增長核心。
一個方向是,便利店開始強調“一日五餐”,解決早餐、中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細分的消費場景將更具競爭力。
比如最新一代的全家便利店已經出現。其“五代店”的設計中也圍繞了“一日五餐”的策略。例如除了“熱氣小灶”可以滿足點心面食的需求,新鮮熱食自選強調現煮現做,而“EMO深夜食堂”則是基于宵夜場景,整合下酒菜、便利店調酒打造的子品牌,將全家出售的小食和酒類產品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消費場景。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一日五餐,實際上是將更多消費場景細分化。一方面能增加客戶購買粘性和頻次,其次是滿足更多的細分客群需求,擴大客群。
再者,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要“更懂”消費者。
根據我們洞察,2023年便利店線上線下業務融合,供應鏈-門店數字化打造及升級,也成為大多數品牌便利店的重心。
2023年是線下實體零售的關鍵戰役,本地生活服務也面臨新的挑戰。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實體零售商家紛紛選擇加速入駐平臺,尋求抓住消費反彈的流量紅利。
比如線上線下融合的發展趨勢。舉例來看,消費者“線上搶,線下買”的消費習性已初現端倪,以全家便利店為代表的線下連鎖零售品牌,此前聯手抖音生活服務,通過全家便利店官方抖音號開播時發生的“搶購”場景。
事實上,全家利用自身多達3000+sku的優勢,吸引了大批粉絲線上搶券。“一日五餐”盒飯、三明治、飯團、咖啡等爆款產品以及全品類代金券一上架就被一掃而光。同時直播云集TOP達人同場帶貨,為全家打call。
同樣數字化便利店是必然,品牌連鎖型便利店跑在前頭。
比如美宜佳是以實體店為依托,通過全方位數字化和供應鏈重塑,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超級購物平臺—美宜佳優選。
美宜佳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美宜佳打造供應鏈數字化平臺、門店智能經營平臺和會員精準服務平臺,在上游供應鏈,中游門店,和下游消費者之間形成互動,打造一個數據化的閉環系統,精準賦能每個門店和每位加盟商。
再如便利蜂對消費需求的快速反應,得益于在數字化供應鏈的部署和持續打造。門店端在感知市場趨勢后,能夠即時將高價值的信息反哺至供應鏈各個環節,并在第一時間通過上新、改良等動作差異化滿足各地消費者。
我們認為,便利店其實要成為一個信息島,也是前端的流量抓手。除了前端門店的數字化發展,后端的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也是核心。打通數字化前后端,提高商品流通及效率。我們相信,C2B一定是便利店的終極戰場。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便利店業態迎來新春天,下沉市場、社區型便利店會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向。同時即時零售、O2O、數字化、場景細分,是提升便利店競爭力的關鍵。未來便利店,還要承載更多文化、社交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