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零售商業財經
作者/喻博雅
“我們最初想做的生意就是圍繞廚房、餐桌和田間地頭展開,門店命名‘成山農場’一是因為我父親名為‘成山’,二是當消費者談及在‘農場’而非‘某某超市’或‘某某生鮮’購物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不一樣的,‘農場’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新鮮。”
在談及西安成山農場生鮮連鎖超市(以下簡稱“成山農場”)的發展歷程與經營理念時,創始人劉帥偉展現出了年輕一代實干派對傳統思維定式的反叛,以及對回歸零售本質最清醒、克制的認知。
在他看來:超市行業已經從“賣場地”“賣貨架”的時代,轉向“賣商品”的新階段,“要賣真正顧客喜歡的商品,真誠實在、少一點套路,不騙消費者、供應商、公司股東和員工。”
這種對“真誠”與“本質”的堅守,恰是成山農場在傳統商超加速退場、頭部玩家兇猛下沉的行業變局中逆勢突圍的關鍵。
當傳統商超困于聯營抽成、貨架出租的舊模式,陷入“供應商主導商品”的被動循環時,劉帥偉和團隊帶著“把河南優秀零售理念帶到西安”的闖勁,從2017年北郊那家200平的社區菜店起步,用“生鮮直采、加工現做、少套路定價”一點點打破行業陋習。
正是這份“先想清楚賣什么,再想怎么賣”的清醒,讓成山農場在8年間從永輝、人人樂、華潤萬家、卜蜂蓮花等傳統商超的夾擊中突圍,這種“區域小而美”對“全國大而全”的顛覆,不僅引發行業對超市生存邏輯的深度反思,也讓成山農場成為業內爭相拆解的“逆生長樣本”。
圖:成山農場發展歷程
基于此,「零售商業財經」創始人王拓深度對話成山農場創始人劉帥偉,從市場格局、場景創新、人才戰略、商品策略、品牌規劃五大維度,揭示其從社區菜店到區域標桿的進化邏輯。
尤其聚焦其如何平衡經營長短板,在聯營模式與全產業鏈陷阱間找到第三條路,以及在頭部玩家環伺下如何堅守“超市的本分”……我們認為,這些探索不止于一家企業的經營心法,更重要的是能在消費分級、場景分化的時代中,為商超行業破開迷霧、尋得真章。
以下為劉帥偉接受「零售商業財經」采訪的核心信息,內容經過整理與刪減,旨在突出成山農場與傳統商超的模式差異及戰略邏輯,保留關鍵數據與案例以體現深度。
市場變革
從“賣場地”到“賣商品”
王拓:當下傳統商超如永輝、人人樂等普遍面臨轉型困境,成山農場能異軍突起的核心差異在哪?
劉帥偉:從胖東來出名以后,不少超市企業才開始摒棄傳統經營模式:“賣場地”“賣貨架”——靠聯營、出租貨架賺條碼費,商品不由自己掌控,顧客需要的東西未必有,堆頭全被供應商把控。
成山從一開始就明確“賣商品”,目前我們實現了95%以上自營,生鮮銷售占比65%,加工品占20%,所有商品圍繞“顧客需要什么”來選。比如我們的烤腸3.9元/根,一天能賣1萬多,不是靠低價沖量,而是因為顧客覺得“好吃、劃算、現場現做”,這就是把商品做到了顧客心里。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從聯營到全自營最直觀的變化是什么?
劉帥偉:傳統商超客流越來越差,是因為他們被供應商“綁架”了,賣的是“供應鏈想賣的”,而不是“顧客想買的”。
比如一些南方超市,靠外租攤位活著,生意不好就崩盤。但成山農場靠自營掌控商品,以未央龍湖天街店(這是成山農場面向西安城北打造的旗艦店,也是其第二家購物中心店)為例,這家店開業后能把購物中心客流從2萬拉到5萬,周末可能達到7萬人次,而且周邊5-10公里的人都來這里消費,就是因為我們的商品能滿足從日常買菜到“下班食堂”的全場景需求。
超市本身就是引流利器,這對于購物中心也是一種正向影響,大家看到成山農場的人氣這么旺,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租賃這里的商鋪。
王拓:成山在西安已經是有口皆碑了,也能為商場帶來流量,那目前開店有沒有免租和裝補?
劉帥偉:目前免租政策有一些優惠,還沒達到裝補的量級,我們還要努力。
場景創新
“零售+餐飲”的沉浸式消費
王拓:成山的門店場景很有特色,比如“下班食堂”的定位,是如何設計的?
劉帥偉:早期社區店只做生鮮,后來發現顧客買完菜還想直接吃點熱的,就加了熟食加工區。現在的購物中心店,加工區占比近1/3,熟食日清從20:30開始,21點后顧客排長隊搶購,報損率控制在5%以內。
我們認為現場感很重要:烤腸現烤、面包現烘,顧客能看到制作過程,買完菜順手帶份熟食,這比單純賣菜粘性強太多。
成山農場熟食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以龍湖天街店為例,這家店的選址并不在成熟商圈,而且僅開業了一個多月,但我在平峰期(工作日下午2點左右)實地探訪時發現客流量并不小,當初對這家店的構想是怎么樣的?
劉帥偉:這個店1公里內沒有其他成熟商業,周邊回遷房、學校、醫院在建,我們判斷未來5年這家店能夠成為“配套型商圈”的主要消費點位。
因此,我們把店做成“可逛的生活空間”: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大店,即便位置偏一點,但環境好、商品好還價格便宜,加上停車方便,老中青客群均能覆蓋,尤其年輕人愿意來拍照打卡,客流自然起來了。
王拓:說到打卡,目前門店營造出的煙火氣表演成分大嗎?
劉帥偉:加工品類大部分是門店現做的,但也會用一些半成品,這樣效率更高。
舉個例子,我們的醬牛肉一天能賣幾噸,要是全靠門店自己鹵,根本做不過來。所以我們會找優質廠家合作,讓他們來生產,我認為沒必要迷信“加工必須自營自制”,人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比我們自己從頭做靠譜多了。盲目追求全自營,反而會拖垮生意。
人才戰略
年輕化團隊的創新與傳承
王拓:成山農場95后管理層占比20%,這種年輕化團隊對業務有哪些實際影響?
劉帥偉:像我們的采購團隊都很年輕,幾乎是90后、00后,他們對網紅商品、國潮趨勢的敏感度遠超傳統團隊。比如那款“巨型果凍”,一開始我不理解,但年輕人堅持引進,結果成了爆款,就是因為他們懂80后、90后“童年回憶+拍照打卡”的需求。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成山的人才梯隊建設、薪酬待遇和分紅機制是怎樣的?
劉帥偉:我們不會從外部引入空降高管,還是以內部提拔為主。
門店管理層、基層員工拿多少工資和分紅,取決于門店經營水平,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發揮門店的自主能動性。但我們的普通(一線)員工薪資在4500-5000元,高于崗位平均工資水平,年輕人也愿意沉下來干。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如何避免年輕團隊的“經驗不足”風險?
劉帥偉:父親(劉成山)那代的河南零售經驗是根基——比如生鮮損耗控制、基地直采的底線,這些“老規矩”必須守。年輕人負責創新,比如用抖音營銷、優化線上選品,但最終要過“商品品質關”。比如采購選品,既要符合年輕客群喜好,又要通過我們的檢測標準,這就是平衡。
王拓:除了內生的企業文化外,是否對外部優秀企業文化理念有所吸收、借鑒(對標項)?
劉帥偉:我們未來對標的是像海底撈這種企業,但我學的是它的組織架構和人員關懷,并不是學它的服務。因為我們認為商品是最好的服務,倡導“不打擾式”服務,但在消費者有需求的時候,我們的售后是一定能及時響應、解決問題的。
商品策略
生鮮為核
自有品牌與供應鏈的“組合拳”
王拓:成山農場生鮮毛利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秘訣是什么?
劉帥偉:底層邏輯是“源頭控品+高效周轉”。我們跟150多個訂單式種植基地合作,陜西涇陽的番茄、洛川的蘋果,都是直采直供,跳過中間商。比如蔬菜早上采,中午到店,下午賣不完的傍晚清倉,“日清日鮮、一日多配”的供應鏈模式,損耗看似高,但周轉快了,毛利自然上去。傳統商超生鮮損耗8%以上還虧錢,就是因為周轉慢、中間環節多。
此外,我們在門店營銷上遵循52周MD法則,這樣一來能拉動門店商品整體的動銷率,更好地成就我們的生鮮品類。
成山農場田園蔬菜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如果說成山農場的長板是生鮮,你們的短板又是什么?
劉帥偉:短板目前我們自己看到的應該是“烘焙”,還沒達到我們的標準,但下一家門店會重點突破這一環節。
另外,標品結構需要優化,年輕團隊對流行商品敏感度高,但標品的供應鏈效率還沒拉滿,這是接下來要補的課。
成山農場烘焙區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熟食加工的日清模式會不會導致成本過高?
劉帥偉:熟食毛利率30-40%,完全能覆蓋損耗。關鍵是“精準控量”:根據客流預判生產,比如龍湖店5點后是高峰,下午就多備貨;20:30后打折清貨,既能減少損耗,又能吸引夜場客流,反而成了引流手段。
我的觀點是:“加工”一定不是超市的救命稻草,如果其他的水果蔬菜肉商品都做不好的話,盲目做加工一定會“死”。只有結合客流規律做,才能成為加分項。
成山農場熟食區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多久的賬期最合適?既能讓供應商沒有壓力,超市方也能承受?
劉帥偉:一個月吧,關鍵是“一個月內結賬”,而不是“一個月內對賬”。
對賬只是流程,結賬才是實質。也就是說,供應商送貨后,一個月內肯定能拿到錢,這樣對雙方都合理。其實我們現在執行得更短,目前是10天結賬,生鮮品類則是現結。
成山農場自有品牌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自有品牌目前發展的情況如何?
劉帥偉: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只做了20多個單品。
王拓:我們看到門店有一款口糧白酒售價9.9元,奧樂齊也有9.9元的同類產品,但很多品牌想做卻達不到這個價格,你們是怎么實現的?
劉帥偉:奧樂齊的“極致性價比+精準選品”值得學。但我們不是照搬奧樂齊,而是看完他們的產品后,還研究了河南那些走在前列的企業的做法,把這些經驗整合后再動手,這樣成功率會高很多。
比如這款9.9元口糧酒,核心就是找到合適的廠家,同時去掉了冗余包裝,把毛利壓到合理區間。這款酒不是用來社交的高端款,所以喝完覺得劃算的人自然會復購。雖然有人覺得這個價格太便宜了,但品質過關的話,復購率其實很高。
我們接下來也會開發稍微高端點的醬酒,滿足不同需求,但估計銷量還是這款9.9元的更好,就像我們的啤酒一樣,大眾款反而賣得最火。
成山農場9.9元白酒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在瓶子里裝糧食來體現配料干凈是怎么想到的?
劉帥偉:我們采購部的同事想出來的,這樣更直觀,更有沖擊感。
王拓:接下來自有品牌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劉帥偉:向奧樂齊看齊,未來會有更多的自有品牌商品。
品牌規劃
聚焦超市本位,不盲目“做深”
王拓:你認為成山農場在西安開多少家店就能達到飽和狀態?短期目標是什么?
劉帥偉:我們未來5年的目標是30億、40-50家店。
王拓:擴張節奏如何把控?
劉帥偉:先深耕西安,以購物中心大店為主,5年內做到40-50家;社區店做補充,類似奧樂齊,只賣生鮮和高頻標品,不做加工。不盲目走出西安,河南企業的特性就是“扎深根”。
王拓:許昌這樣一座三線城市,胖東來能做到將近200億年銷售額,而西安作為西北龍頭級省會城市,兩三家品牌超市做到500億的規模輕輕松松,需要的是能沉下心來做品質、做服務、做出超預期的商品,徹底摒棄苛捐雜稅和供應商主場模式。
劉帥偉:是的,所以我們5年內做到30個億就很扎實,也很滿足。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你提到“做得越深,死得越快”是什么意思?
劉帥偉:我們只做“超市的本分”,我們叫“農場”,但目前不會自己種地、開工廠。現在合作200多個合作社,讓農戶按我們的標準種,我們負責選品、檢測、銷售。如果自己建農場、開豆腐廠,就會被供應鏈“拖死”。
超市的核心是“商品組織能力”,不是全產業鏈,只有把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做好,比什么都干更重要。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成山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么?
劉帥偉:未來的成山,會像十個手指頭一樣均衡發力:核心分為三大板塊——生鮮(蔬果肉)、非生鮮、加工,每個大板塊下的細分領域都要做扎實。
這些細分板塊未必需要做到驚艷全場、媲美專賣店,但必須都超過傳統超市的水平。
這是一種功能組合的邏輯:未來根據目標客群的需求,需要強化哪個板塊就擴大其占比,不需要的就收縮,但基礎能力必須具備。
過去我們做生意,只專注于擅長的水果蔬菜肉,其他品類多交由他人經營;現在則完全不同,所有板塊都要自營掌控,只有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實現靈活調整和品質把控。
行業思考
如何應對市場競爭?
王拓:盒馬在發力,山姆也將進入西安,成山農場如何應對?
劉帥偉:盒馬的開品速度值得學,但它的生鮮不夠親民,消費者還是覺得有些貴,但我們靠“高性價比+本地化”接招。
山姆客群偏高端,和成山的“大眾剛需”不沖突,反而能幫我們更好地教育市場,提升供應鏈基建水平。
河南企業的生存邏輯就是“區域深耕”,在西安做到“顧客買生鮮第一想到成山”,就不怕巨頭。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未來超市的終極形態是什么?
劉帥偉:一定是“小而精+大而全”并存。
大店做場景(如購物中心店),滿足“一站式+體驗”;小店做效率(如社區店),滿足“高頻剛需”。但核心不變:商品是最好的服務,少點套路,讓顧客覺得“實在、劃算、需要的都有”。
成山農場 圖源:零售商業財經
王拓:入行9年來,你最深的體會是什么?
劉帥偉:做零售這行,核心還是要真誠、實在,少些套路、不玩虛的。這樣顧客才會認可、支持你,企業才能做成品牌,走得長遠。
如果總想耍小聰明、糊弄各方,肯定走不遠。我們一直堅持不欺瞞供應商、不虧待員工、不糊弄房東、不忽悠顧客、不辜負股東,所有事都經得起推敲——這是能在零售行業扎根的根本。
結語
顯然,成山農場的破局核心,在于對零售本質的回歸與重構。
當永輝、人人樂等傳統商超仍深陷“賣場地”的聯營困局時,成山以95%自營率、食百品類100%自營、銷售占比達65%的生鮮品類,構建起“商品力驅動”的新路徑。
成山農場3.9元/根的現烤腸日銷過萬,并非依賴低價,而是通過明檔現制、真材實料打造的“舌尖信任”;4000平大店中,25%面積用于加工區,從現烤烘焙到冒菜小吃,形成“下班食堂”的沉浸式消費場景,這種將超市變為“生活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重新定義了生鮮零售的價值邊界。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被稱為“西北小胖東來”的企業,正以年輕化團隊重構行業基因。管理團隊以“90后”居多,關鍵的采購崗位,“95后”“00后”占比高達50%,他們精準捕捉國潮趨勢推出巨型果凍等爆款;而“標品比同行全、價格比同行低”的戰略,直指巨頭下沉的軟肋。
面對盒馬的開品速度與山姆的高端定位,成山農場以“區域深耕+本地化供應鏈”破局,亦為區域超市“扎深根”提供了經營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