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醫藥行業,最近炒得轟轟烈烈的莫過于新版GMP的頒布。新版藥品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于今年3月1日施行,與世界衛生組織藥品GMP一致。“提高質量管理要求,保證藥品安全有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藥品安全監管司司長孫咸澤談到新修訂的藥品GMP如是說。那么在新起點,新理念,新高度的新版GMP面前,我們的制藥企業會遭遇什么?又會走向何方呢?
首先,新版GMP提高了對藥企部分硬件的要求,例如調整了無菌制劑生產環境的潔凈度,增加了對設施設備的要求等等。這樣一來,相關企業要想通過認證,就必須增加投入不菲的成本來添加或改進生產設備。因此這一部分的要求,無疑是藥監局對制藥企業的施壓。從另一方面看,制藥企業是通過把藥品賣出去而盈利的,據統計,目前70%—80%的藥品是通過公立醫院銷售到患者手中的,因此公立醫院是藥企的主要客戶。而現行的公立醫院藥品招標政策導向是低價原則,藥企只有盡可能的降低價格才使藥品通過主流通道銷售出去,這也導致醫藥企業的綜合實力競爭轉變為價格之戰。
整體看來,藥企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監管部門的硬性要求,公立醫院的價格導向,原材料的價格上漲都在殘酷打壓藥企的盈利。而在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公立醫院這個產業鏈中,藥品生產企業只能獲得藥品利潤的10%—20%,藥品流通公司可獲得約20%,剩下的超過60%歸公立醫院。藥企略顯微薄的利潤似乎很難有壓縮的空間了,因此這樣的認證規則,無疑是給占全國藥企70%的中小企業當頭一棒,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收購、重組、倒閉……
其次,是對藥企“軟實力”的要求。如強化人員管理和培訓,要求企業建立藥品質量管理體系,細化操作規程和生產記錄等文件管理要求等。以上對企業成本投入的要求我們暫且不論,這樣美好的愿景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而應該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稱。這些所謂的藥企“軟實力”,它絕不是來源于標準規則的建立,而是生產的發展中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
中國藥企GMP認證之路走了不過十來年,多數藥企對它的認識還很膚淺,認為這只是一個入行的關卡,只要通過了,企業就可以按自己的管理獨立運營了。而認證GMP根本目的是什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培訓中心專家吳軍指出:“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效率和質量的競爭,企業通過GMP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的效率和質量,當這些目標能夠實現時,新版GMP作為一個質量管理體系才是有意義的。”因此,認識上的欠缺是新版GMP實施下去的一大阻力。
新版GMP對人力資源的素質要求也相對而言非常高,除了直接提高了學歷和工作經驗的要求,還有不少對人員潛在的能力上的期待,而我們現有的人力資源水平顯然難以消化這個超級管理學火鍋了。缺乏行業基本人力資源的支持,再好的規范,到最終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了吧。因此,如果說新版GMP是一件華麗的龍袍,那么我們現階段的藥企們穿著合身么?我認為,這些所謂的藥企“軟實力”,它絕不是來源于標準規則的建立,而是生產的發展中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因此,咱們的藥監局迫切希望醫藥企業能迅速成長沒錯,但我們不能忘了揠苗助長的故事,如此這般是不是在重蹈覆轍呢?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新版GMP對藥企的硬件和軟件的要求,都是的藥企的巨大的考驗,孰存孰亡,暫時還難見分曉。當然,這也是對規則本身的一次考驗,倘若考驗沒通過,那么更新版的GMP也就不遠了吧。
【本文為成都明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